關乎新農村問題的調查報告

我們是2011年學校“三下鄉”的小分隊之一。我們這次活動的主題就是由關於建設“新農村”問題的調查。在推進新農村的建設中,中央明確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則,有五個大的原則:推進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果僅僅理解為蓋房子、收入等等,沒有經濟實力的話,一個是在搞的過程當中可能加重農民的負擔,甚至可能加重負債,另外沒有經濟基礎的話,即使搞了也維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上,才能改變農村的面貌,也才可能持之以恆地搞下去。二是必須堅持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我一開頭就講到,農村實行以家庭經營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方針體制,這是憲法規定的,不能因為搞新農村就錯誤理解為不搞家庭經營了。

三是農村和城市相比,落後的方面很多,到底從哪方面入手,中央檔案講得很清楚,要以人為本,從農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決的那些生產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入手。比如有的地方農民道路不通,他非常希望儘快修通道路;有的地方電不通,希望儘快解決電的問題;還有看電視、對外交通、清潔的水等等問題,以及農村普遍關心的教育和衛生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四是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好科學的規劃。規劃要統一制定,任務要一項一項落實,工作要逐步推進,而且要堅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別的地方的經驗。五是要堅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農民建設自己的家園,當然首先要動員農民,調用農民的積極性,依靠他們自己的勞動推進農村的建設。二是財政實力增強了,國家要給予農民支持和幫助。三是整個社會,特別是城市各個方面,城市的企業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動員他們力所能及地幫助農村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我們於7月7號的下午進行了兩個小時的“三下鄉”期間的第一次問卷調查,地點是安徽省的來安縣城的大街上的行人和一些當地居民。

在調查的途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首先,就是受訪者對我們的身份的不了解,甚至有的人認為我們是賣東西的不願多聽我們的解釋;其次,問卷上的題目有點瑕疵在我們做調查的時候發現了;再次,由於我們訪問的大多數是城鎮居民沒有田地,對“新農村”這個問題不是很關注;最後,我們訪問的人有的比較年輕對這個問題不是太了解。

不過,我們還是有很多收穫的,讓我們自己對“新農村”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對“新農村”問題也更加關注了,我們進行了分組大家很團結有了團隊精神。

我們第二次進行“新農村”問題的問卷調查是在7月8號的下午,地點是來安縣的施官鎮。我們上午到達的時候已經10點鐘了,在蔣鎮長的帶領下來到了施官鎮政府的會議室,蔣鎮長很熱情的招待了我們,對於我們大學生“三下鄉”來到該鎮表示很歡迎並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認真的給我們介紹了該鎮的發展情況和“新農村”建設情況。由於施官鎮是以農業為主的一個鄉鎮,因此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家工業性質的工廠。“新農村”問題在安徽已經普遍實施了,其中農業稅取消,對農民補貼的13項都已兌現,並且平均每年每人收入能達到800元左右,九年義務教育都已普及了,一個家庭一般兩個小孩(此計畫生育政策是農村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