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乞丐生活的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稱父親肺炎需8000元

稱回家仍需18元車費

(註:/表示信息未知信息,斜體表示大約值)

調查總結:

受訪的乞丐很多在講到自己的經歷的時候都流淚了,不孝的子女,不治的頑疾,或是命運的捉弄,讓他們只能以乞討為生。他們很多都一把年紀了,都還要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窘迫,即便是新年前的幾天。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被全身被燒傷的乞丐,事實上在一開始由於他外貌令人懼怕,我是不願意採訪他的。“XX年我在垃圾場撿垃圾的時候被燒的,我老婆就在那時沒了,自從治療完離開人民醫院後,我就一直在乞討”,他講的時候又回到了對往事的糾結中,雖然他手指變形不能動,五官也因為燒傷的緣故已經變得不堪入目了,然而他仍然不失曾經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老師的風度。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才16歲,女兒都在上大學,沒錢養我”,談到兒女的時候,他眼前似乎浮現出希望,“他們都很爭氣……”講到這一句時,他的眼淚不由的就流了出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乞丐流淚,從他那眼皮外翻,血紅血紅的眼睛裡。

當被問及為何不去打工時,他苦笑道:“我這個樣子誰會要我?在這兒討飯一天至少能有一兩塊,買饅頭,大約也能挺下去。”這令我感覺到在這個社會,似乎一個殘疾人,只能自甘被人遺棄的命運,而別無選擇。這似乎是一種諷刺。

同樣一位自稱已經七十歲的老人在東樂路的仁信老鋪處討飯。在採訪時他說話很大聲,“我有病!“邊說他便拿出一個病曆本,”我沒錢看,誰給我錢,你給我?“我說我是個學生不掙錢,您沒有子女嗎?他不願意說,後來我才知道,他已經沒有親人了。

後來我又問他,知道附近的救助站嗎,他很激動,“我去那兒幹嘛,啊?“他說了我很多遍,”我在這兒就能養活我自己,我去那兒幹嘛“,我對他說,市救助站怎么也比在這兒討飯好啊,他似乎耳朵有點背,沒聽懂,又重複了一遍”我去那兒乾滿,我能養活自己。“我一時失語,只好放棄了。

“人生而平等““人非工具“這是早在啟蒙運動就提出的理論,然而在今天我區在經濟上大踏步前進時,我們仍然能看到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他們討了幾年飯,一直沒有受到真正的幫助,除了那些來自施捨者們零星的錢。這是否應該社會財富再分配者們好好想一下呢?

乞丐,是一個現代化城市的瑕疵,高樓大廈無法遮蔽的城市污點,也是對gdp莫大的嘲諷。

我的建議:

1、 區政府應該重視乞丐的問題;

2、 乞丐的真假不難分辨,問一些個人問題,就很好判斷;

3、 區政府把重點放在對老者、殘疾人的救助及保護;

4、 建設我區的救助站;

5、 救助站不應限於救助,被救助者同樣可以幹活。

社會實踐調查心得

悲天憫人的思想,是對底層民眾最起碼的尊重。敞開心扉,關懷他們,我們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同時,了解社會,在對不足的改進中,做到那句不過時的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