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縣水利工程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5、開展農田水利建設,保障農業經濟發展。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農業的命脈,著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水利改革發展的一項重點任務。一要紮實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認真抓好以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水閘、塘壩、防洪堤等灌排防洪工程建設,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全面提升灌溉水源利用率,切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二要大力實施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整合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土地復墾治理、農資綜合補貼、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灌區平整土地0.5萬畝,興修“四田”0.75萬畝,使全縣基本農田面積達到28萬畝,全面完成川道灌區配套續建和南寨、張家塬等旱塬節水改造工程,使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2.3萬畝。三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積極探索庫、渠、井、站、廠等水利設施互通互補、協調運行的管理模式,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快灌區末級渠系建設步伐,最大程度發揮小型水利工程作用,不斷提高農田水利設施投入產出水平。

6、創新建設管理機制,推進水利事業發展。要加快推進我縣水利工程建設,必須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機制、新辦法。一要健全水利融資機制。克服等靠要思想,發揚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用好“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生產經營性水利工程,逐步形成以政府出資為主導,受益農民投工籌資為基礎,市場化投資為補充的多渠道、社會化水利建設融資新機制。二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確保小型水利工程高效運轉,發揮最大效應;積極推進水價綜合改革,探索農業灌排用水政策補貼、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級差水價、經營性企業用水高標準定價的節水管理模式,通過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三要創新基層水管體制。依託現有集中供水工程管理機構和人員,強化其水資源管理、農田水利建設、防汛抗旱等公益性職能,結合我縣五大灌區覆蓋範圍,設立跨行政區域的基層水利管理服務機構,招聘專業技術人才,圍繞工程建設、民眾用水、科技推廣等方面拓展業務,提高基層站所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動全縣水利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