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愛災情況調查報告

自去年12月入冬以來,××市降水異常偏少,乾旱突出,相繼出現了特大冬旱、春旱和夏旱。我市大春作物受旱災影響嚴重。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農業科研單位和每一個農業科學工作者積極尋求補救措施,幫助農民抗災自救。經過深入調查和研究論證,我們認為,發揮我市種子資源和技術優勢,搶雨補種秋大豆不失為一項上好的抗災增收補救措施。

一、當前旱情及作物受災情況

持續嚴重的乾旱,造成工程蓄水嚴重不足、農田蓄水減少,農業生產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已出現人畜飲水困難。農戶雖有心抗旱,但水源卻匱乏。特別是進入5月後,降水量持續嚴重偏少,截至6月4日,全市各地均達到了40天的嚴重夏旱標準。而此時氣溫升高,蒸發量加劇,土壤墒情持續下降。6月3—7日,據我所在全市多點調查,坡台土整個耕層基本上是乾土;二台土10cm土層也基本上是乾土,10cm—20cm土層的水分含量也極低,根系很難利用;低台土的墒情也逐漸變差,10cm以上土層也接近乾土,10cm以下土壤保持一定濕潤;乾田的墒情保持較好,10cm以下土壤保持濕潤。由於土壤墒情嚴重不足,導致我市大春作物受災嚴重。主要表現在:大面積春玉米因缺水而出現萎蔫現象,生長發育受到極大影響,其長勢普遍較差,生長不良。夏播玉米出苗受到影響,部分墒情極差的油菜地和小麥地無法播種或出苗,已出苗的已開始枯死。據對全市各區縣27個點的分戶調查,除乾田受災較輕以外,其餘旱地玉米均受災嚴重,減產已成定局。水稻田受乾旱也較為嚴重。在調查區域,約95%以上稻田脫水,甚至龜裂。尤以部分高塝田、望天田、兩季田缺水最重,其田內裂口縱橫,秧苗長勢弱,分櫱較少,部分秧苗已枯死,對奪取高產十分不利。

6月7日晚的一場透雨,旱情雖得以緩解或解除,但水稻、玉米枯死的已無法挽回,未枯死的春玉米大部分已進入生殖生長期,因營養生長嚴重不足,植株矮小、雌雄花嚴重不協調,產量的損失已很難挽回,改種補栽迫在眉睫。

二、建議補種秋糧作物——重點突出大豆

我市屬典型的淺丘地帶,水利工程及農田灌溉條件較差,農業上靠天吃飯的成分重。面對如此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生產造成損失已是必然。在大春受災的情況下,減少災害損失的辦法自然是補種秋糧。

從歷年氣象資料及種植經驗看:我市夏秋季節的光熱資源較為豐富,可種植多種作物。常年種植的有:紅苕、洋芋、玉米、大豆、晚稻、再生稻、蔬菜等作物。其中蔬菜經濟效益較高,但市場容量有限,蔬菜儲藏加工能力又差,不可能大面積種植。紅苕、洋芋、玉米是常年種植的秋糧作物。面對今年的旱災情況,我們召集本所相關栽培專家認真分析研究後認為,在搶種以上秋糧作物的同時,應更加突出大豆。種植文秘雜燴網大豆投入少、產出較高、種源充足、管理簡捷,農民易於接受,推廣容易,能有效地彌補大春損失。

補種紅苕隨著時間的推移,產量將逐漸降低,品質也相應下降(薯塊變小、澱粉含量降低)。若6月移栽紅苕,平均畝產可達1000公斤左右,7月移栽則畝產500—750公斤,8月移栽畝產只有250—400公斤。紅苕藤蔓移栽的特點決定了其必須在雨后土壤墒情極為充足的情況下進行,而在持續的乾旱條件下,農民的紅苕種地苕藤生長較差,要在1—2次大雨後移栽完紅苕基本不可能。預計今年紅苕至少要在7月上旬才有可能移栽完。且紅苕必須起壟手工移栽,需要較多勞動力,經濟效益將進一步降低。其苕藤準備,栽插難度均高於大豆。

玉米的播期最遲為7月下旬。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產量逐漸降低,品質下降。畝產一般為100—250公斤左右,但秋玉米病蟲害較多,對栽培管理要求高。相應的農藥、化肥投入較多,經濟效益低於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