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農業投入與促進農民增收的財政支持對策

內容提要:促進農民增加稅收的關鍵是加大農業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存在諸多問題及其對促進增加農民收入的影響,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農民增收若干財政支持對策。

農業是一種弱質產業,受市場變化和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且生產方式的變革受一些客觀因素干擾而遲滯,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與幫助。總的來說,我國對農業的財政投入不足,阻礙了農業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這是需要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問題及其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1.財政對農業投入數量過少,無法保障我國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建國50多年來,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總量約5000億元,僅占財政總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財政支出的5%左右;其後,在"二五"時期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財政對農業的支持有所增加,達到10%左右;再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約在8%左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10餘年間,財政支農的力度又有所加強,提高到了10%;但90年代以後財政支農的力度逐步減弱,特別是最近幾年相對數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僅為財政總支出的3~4%,無法保障我國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據統計,開發中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國、巴基斯坦等國,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要占到財政總支出15%以上,大大高於我國的水平。

2.財政對農業投入結構不合理,生產發展後勁不足,制約著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我國財政支農資金支出通常分為兩大類,即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農林水利氣象部門的事業費(簡稱"農口事業費")。財政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的項目主要包括:小型農田水利和水土保護補助費,支援農林生產組織資金,農村農技推廣和植保補助費,農村造林和林木保護補助費,農村水產補助費以及發展糧食生產專項資金等。農口事業費主要包括:江河治理費、水利設施補助費、飛機播種造林種草補助費、農業科教和技術推廣費、森林、農作物、草原、畜禽保護費、特大抗旱、防汛費等。據統計,數XX年間我國60%的財政支農資金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氣象事業的發展,直接用於農業生產性支出的僅占40%左右。從而導致農用水利基礎設施越來越差,雨不能排澇,旱不能澆灌;土壤質量越來越差,綜合肥力日益下降,推廣速度越來越慢。這種狀況必然造成農業發展環境惡化,生產發展遲緩,農民收入徘徊甚至下降。

3.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地區不平衡,影響農業均衡發展,地區間農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在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整個投入中,地方財政是大頭,其份額往往占到80%左右,但當前的問題也主要在地方。從改革以來的長時期看,地方財政的農業投入,從預算的安排到預算的執行都表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想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根本沒有一個標準或依據。從實踐看,沿海地區財政支農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區財政支農的力度小一些。有些地方甚至在財政支農相對數大幅度減少的同時,財政支農的絕對數也在迅速縮減,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這種狀況不加以改變,必然影響到我國農業的均衡發展,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差距,也必然會日益擴大。

4.財政支農重點不突出,投資效益底下,農民增收不明顯。表現在:一是在當前財政較緊張的情況下,沒有把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選擇為資助重點,而是有些撒胡椒麵現象,流通、消費、保險、價格等,什麼地方都給一點,又什麼地方都不多。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投資效益底下,農民增收不明顯。二是目前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在財政系統內部屬多頭投放,基本上各司、處、科向農業都有一定的資金投放權,不是一隻手在運作,而是多隻手在操作,沒有形成一致的力量,往往導致整體目標不明確,資金投不到急需的地方,從而影響了資金投放的整體效益和農民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