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調查報告

(二)公車分配貨幣化: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務用車,發給一定交通補貼。公車分配貨幣化,即實行“崗位補貼”,就是公務人員(有些地方是主要領導除外)徹底取消公車待遇,按級別、崗位發放交通補貼,從而變過去的“暗補”為“明補”。與“公車租用”相比,“崗位補貼”更符合職務消費貨幣化的市場經濟法則,也與國際慣例相接軌,是一項從根本上杜絕公車弊端的改革舉措。從目前情況看,已進行車改以及將要進行車改的城市,大多數採取了此類方法。交通補貼的發放又分為按月發放(以現金的形式隨工資發放)、一次性發放、包乾使用等形式。

1、按月發放交通補貼。將對全市公務用車實行貨幣化改革,即以貨幣形式發給公務員交通補貼。其具體的做法是:車輛向社會公開拍賣。領導幹部、司機均可參加競拍,領導幹部、司機可享受拍賣價一定的優惠。行政、事業編制的司機進行轉崗,年紀大的提前退休,拍得汽車的司機,兩年內發給每月70%的基本工資。幹部發給交通補貼,按照職務、崗位發放交通補貼。補貼標準由各地區核定。

湖北省老河口市是中紀委職務消費綜合改革試點市,其公車改革的做法是:車輛向社會公開拍賣。領導幹部、司機均可參加競拍,司機可享受拍賣價20%的優惠。行政、事業編制的司機進行轉崗,年紀大的提前退休,拍得汽車的司機,兩年內發給每月70%的基本工資。幹部發給交通補貼,標準為:最遠的鄉鎮黨政正職800元/月,較遠的700元/月,較近的600元/月,部門一把手最高的600元/月,中間的500元/月,最低的400元/月。副職減半。

無錫市鄉鎮機關公車改革的做法是:全市(含江陰市等9個縣級市和區縣)所有鄉鎮將公車拍賣,按照職務、崗位發放交通補貼。補貼標準由各區縣核定,但總體上鎮黨委書記、鎮長每月補貼額度一般不得超過2500元,其他職務依次遞減。

2、一次性發放交通補貼。一次性發放即給車改對象一定數額的購車補貼,並由公家負責車輛保險、養路、年審等固定性費用,其他如汽油、維護、路橋、停車等日常費用均由個人支付,單位不再發給其交通補貼。採取這一改革方法的一般多經濟較發達地區。具體做法是:一次性給車改對象每人發購車補貼,明確個人享有使用權期限,產權依然歸單位所有,期限滿後產權歸個人,公家不再負擔任何費用。

東莞市沙田鎮的做法是:將現有的14輛公車保留4輛,其餘10輛據車況定價後,七折賣給車改對象,可分期付款。購車者每年發5000元補貼及負責汽油費用報銷,其他費用均由個人負擔,此項做法實行後,每年節約經費約46萬元。

3、包乾使用交通經費。包乾使用即對用車費用限額包乾,超支自負,節餘按比例給予獎勵。這種費用補貼方式整個過程不出現貨幣,避免了一些矛盾,也被稱為“準貨幣化模式”。

江蘇省東台市的做法是:在拍賣公車所有權或使用權的基礎上,對公務交通費實行“總額控制,分檔包乾”。鄉鎮領導幹部公務用車費用包乾到人,其包乾標準的確定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鄉鎮經濟總量、經濟實力;二是距市區路程遠近;三是領導幹部的職務、分管工作任務等。市直機關根據車輛數和公務人員數核定交通費,即在每輛車核定年費用1萬元的基礎上,區分單位類型確定人均交通費定額,公、檢、法、紀等執法執紀機關800元/人,其他機關部門509元/人,中國小校89元/人。公務交通費用以包乾券形式發放,超支自負,節餘按29%獎勵給個人,其餘轉到下年使用。對特殊情況用車,費用買報買銷,但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