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推廣套用狀況調查報告

三是以玉米通透栽培為主體,青貯玉米生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通透栽培,玉米產量由過去的畝產800斤增加到1200斤,為發展畜牧業生產奠定了基礎。科技部門連續幾年搞了青貯玉米加工試驗,畝產最高可達6噸以上,加工處理也形成一整套技術。

四是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體,糧食增產幅度穩步提升。近年來,縣農技推廣中心投入150多萬元資金和設備,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驗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設備,免費為農民測土配方,至XX年共化驗土樣6100多個,覆蓋面積20餘萬畝。據測算,套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平均每畝地水稻可節省化肥10斤,增加產量80斤,畝節本增效80元。

二、問題及原因

幾年來,儘管我縣農技推廣套用取得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是從糧食生產看,存在科技貢獻率低、套用水平差的問題。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不當、不懂或不會運用科技而導致農業效益低下。在對農戶調查中發現,有接近70%的農戶在生產經營中僅依靠老經驗、老傳統進行耕作;有20%的農戶能藉助或簡單套用農業科技進行經營;只有10%的農戶才基本掌握農業科技,這部分農戶大多都是經營大戶,在科技方面受益較大。由於大部分農戶不懂得運用科技進行經營,因而造成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較低。在水稻生產方面,據調查,全縣約有10%農戶育苗操作跑粗,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67公斤/畝;有20%的農戶施肥方法不正確、不科學,在這個環節造成減產約100公斤/畝;不能合理利用水源進行科學灌水的農戶約占20%,造成總產量降低30%,減產約105公斤/畝。主要表現在:一是育苗及苗床管理不規範。部分地塊還存在著小棚育苗,苗長勢弱,根系不發達,邊苗浪費多,不

適合機械插秧,不便於施肥和澆水;播量過大,育不出壯苗;苗床管理不及時,造成立枯病,青枯病發生。二是施肥管理不科學。氮肥施用過晚,一次投肥過多,即浪費肥料,又對作物生長不利。套用測土配方施肥農戶少,農民盲目投入過大;三是水稻選種比較雜。很難保證質量;四是病蟲害防治存在僥倖心裡。重“治”不重“防”,沒有抓住最佳防治時期;五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產風險依然存在。六是農機發展不平衡。機與具的配套不合理,耕地的整體深松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是從縣鄉科技推廣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問題。經了解,我縣農業科技推廣套用的渠道主要有縣鄉政府行政性推廣、有關部門服務性推廣、村級組織針對性推廣和民間以銷售農資為目的的贏利性推廣四種渠道。幾年來,我縣採取每年農閒季節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創辦農民技術學校、舉辦農技電視專題講座等辦法,給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幫助。但在具體培訓推廣中,卻暴露出許多不盡人意的問題。一是科技培訓效果不佳。個別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個別村委會為農民服務意識不強,參加培訓的農戶較少,影響了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二是農技知識更新慢。推廣方式比較單一,農技諮詢服務和田間地頭指導不夠。三是陣地作用發揮不夠好。有的農村“一校兩室”以及遠程教育流於形式,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三是從農民自身看,存在科技文化素質低、科技套用水平差的問題。首先,農民素質整體不高、組織化程度低,吸納新技術能力差。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於國家平均水平,農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較大,農民本身不願或不主動學習或嘗試新技術,過多地依賴傳統經驗和方法,得過且過,滿足現狀,對新技術雖然渴望但卻不敢實踐,小農意識十分頑固。其次,農村缺少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農民科技人員少,國中畢業生接受農技教育的少,過去學校的“三園一田”試驗基地早已不存在了,農戶又不注重新勞動力的技能培養,所以國中畢業生返鄉務農後大多數不懂得經營,不會管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仍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給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推廣套用帶來極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