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實驗國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學生長輩因自身的心理障礙,在和小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有意無意的使其病態心理影響了小學生;同時,一些小學生的長輩,相互關係緊張,他們不注意自己行為對小學生的影響,從而使一些小學生下意識的對自己周邊的人或事物,採取敵意的態度。

據調查,我校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自理能力較差,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較弱,依賴性比較強,脫離家庭、親人的照顧將寸步難行。產生原因是由於家長只注重智力培養,而忽視能力的培養。父母嬌養、過分保護、照料,從而導致學生一切都由家長包辦代替,產生依賴性,缺乏獨立性,缺少自我服務、自我鍛鍊意識。這樣會給孩子以後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帶來許多障礙。

調查中,在和小學生的交談中,了解到個別小學生的心理障礙確是因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個小學生家庭父母不和,關係緊張,甚至到了快離婚的地步,使這個小學生的心理受到嚴重衝擊,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造成這個小學生的心理障礙。

3)學校原因:以往的時間裡,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提高升學率,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所以,教師在課內只抓智育,而課後家長又讓學生參加多種補習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主要表現在考試緊張、厭學、偏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產生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值又過高,加上社會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使學生心理負擔過重,認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沒有達到快樂學習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調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學生,由於他們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底下,他們覺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學生一樣得到正常的發展,時間一長就有了某種心理障礙;還有一部分小學生,他們因先天或後天的原因身體殘缺,這使他們下意識的產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礙。

三。做好心理指導應注意的問題與建議:

學校層面,通過調查,我們已知道,在小學生中,有一部分因社會、家庭、生理等各種原因,存在著某種心理障礙,對此,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力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說我們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指導,要使我們每一個從事國小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要重視這項工作。同時要使每個人知道,良好的心理指導必須具備:真誠、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託有社會意義的背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比如請相關家長到校現場進行諮詢,輔導,開辦家長學校等,認真細緻的做好這項工作。1)要以真摯的感情,誠懇的態度和同學相處。我們和他們相處,決不能虛心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導將無從下手。2)要換位思維,要從不同的視角,和同學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心理有障礙的小學生,其對問題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別人不一樣。理解他們,是能否和他們進行交流的關鍵。3)除了真誠、理解以外,還要注意對每個同學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4)做心理指導工作,要適當的運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專題性活動;課外合作遊戲;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疏導學生從沉悶的氣氛中釋放出來;注意用非語言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時空;注意觀察,可以採用反饋技術,重複一些師生言行,引導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消除學生的下意識自我防護意識等。同時,也要注意教師(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質對學生的感染。5)要特別注意對具有自卑心理障礙學生的具體分析。其中,要特別注意小學生自卑心理的矯正。矯正小學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們的想法,儘可能滿足他們的願望;適當讓他們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驗,增強他們自我承受心理;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自我優越心理;創造輕鬆環境,淡化其不安、煩躁、孤獨、離群心理。

家庭層面,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而且,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說,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親職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一)、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環境涵蓋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能夠傳遞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態度體系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語言和行為,父母的心態、家庭中的實物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都是影響少年兒童行為和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首先要相信兒童,相信他們有接受教育的能力。當然相信孩子們的接受能力的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長”,則同樣違背了孩子的生長規律。尊重兒童的主人地位,家長還要深入了解兒童,根據兒童的天性來培養道德品質。要充分考慮孩子的人格、興趣、愛好,不要輕易把自己的願望加在孩子身上。提倡孩子進行自我教育,家長努力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規劃、自我教育、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