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某縣鄉村旅遊的調研調查報告

3、缺乏規劃,零亂無序開發。因為沒有一個規劃作指導,各地的農家樂都是由經營者自己謀劃、自行設計、自主建設起來的。由於他們各方面的局限,導致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費,也出現了無序開發、重複建設、惡性競爭的現象。

4、產品初級,特色不夠鮮明。由於缺乏市場理念、產品定位不準、大都缺乏文化內涵、多數是個體經營,大部分農家樂的規模小、檔次低,且多以副業形式開展,故經營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沒有在“樂”字上做文章。不少村民小農意識濃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農家樂建設和經營中沒有在“樂”字上做文章,只顧賺錢,有的還破壞生態,污染環境。不是真正的農家樂。

二、建始縣鄉村旅遊發展的目標與定位

如前所述,我縣完全有條件依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建設形象鮮明、風貌獨特、吸引力大、競爭力強的鄉村旅遊強區。筆者認為,我縣鄉村旅遊總的定位是建成恩施、建始城的後花園。這個總的定位又可分為四個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對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觀光農業基地、休閒度假勝地、納涼避暑重地、戶外運動場地。

(一)四大基地的市場定位

1、觀光農業基地。依託業州的生態農業大觀園、現代農業展示區、高山反季節蔬菜示範區、藥材種植示範區、生態有機茶園、果園、花卉苗木園、高山牧場、水產養殖場等一系列農牧水產業作載體,不斷擴大各片區種養殖規模,提高檔次,增強觀賞性與參與性。逐步形成大觀的大棚時鮮蔬菜,時令水果,反季節蔬菜、藥材和高山牧場,其他大小水庫的生態水產養殖等一系列極富觀賞性和參與性的知名的品牌項目,使之成為建始縣最具影響力和吸引力的觀光農業基地。

2、休閒度假勝地。依託交通要道、風景名勝區、江河水庫、森林草場等生態良好、環境宜人的地方,建設一批度假村、休閒山莊和農家樂。形成對應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人群、不同年齡對象消費群體的規模不同、檔次不等的休閒度假場所。其中重點是環境的建設、特色的出新和服務的提升,給人以生態良好、環境優雅、獨具特色的飲食起居環境,安全衛生、細緻如微、熱情周到生活與出行服務。使之不僅能留住遊客,還要能吸引回頭客,甚至能成為他們定期或長期休閒度假的場所,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3、納涼避暑重地。要利用素有“小武漢”之稱的花坪、落葉松基地長嶺崗等一系列高海拔山區和海拔在800米上下的廣大農村地區,夏季的氣溫要比火爐武漢、重慶低十多度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建設納涼避暑重地。要根據不同的資源開發各具特色的消夏納涼項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邊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邊吊腳樓、林間別墅等納涼度夏的場所;配套開發一些適合夏季的體育健身與遊樂的項目,如湖庫垂釣、游泳、深潭跳水、溪流戲水、地宮探洞、林間遊戲、散步、棋牌等;還可為一些人士提供諸如網上辦公、交易、科研、藝術創作的條件,為殘疾和康復病人提供療養、康復治療的條件,使他們都能較長時期的住下來,輕鬆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4、戶外運動場地。依託享譽全國的落葉松基地長嶺崗,打造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山地戶外運動場所。既可舉辦如國際國內的山地越野車賽、山地腳踏車賽、軍事體育五項賽、攀岩比賽等正規的體育賽事;也可為廣大的“車友”、“騎友”、“驢友”等戶外運動愛好者提供活動場地。尤其值得一提的“驢行”活動,他們就特別鍾情於像長嶺崗等一些空氣新鮮人跡罕至的地方。可以設計若干條或長或短、或難或易的線路,沿途民眾為他們提供食宿、生活物資補給、嚮導護送等服務,也是高山偏遠地方開展鄉村旅遊的一條路子。

(二)典型引導樹立樣板

建始縣的鄉村旅遊發展了近十年,但是由於沒有很好的引導,大多數都辦成了農村飯館、麻將館,還有個別辦成低級趣味的場所。筆者在長期的旅遊實踐中,多次到全國鄉村旅遊辦的好的地方考察,河南的重度溝、海南的萬泉河、桂林的灕江等,都是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在政府旅遊主管部門的引導下,有效發揮資源的作用,極大地調動當地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在旅遊開發和實踐中得到實惠。旅遊業才能可持續發展。筆者建議在大沙河辦鄉村旅遊試點,大沙河離城區近,生態環境好,時令水果有特色,農家樂也有一定特色。要在交通設施給予支持,即在汪家寨洞出口300米修建大沙河旅遊碼頭(繞過了險灘),讓農民打造船,接城裡的人們去大沙河,大沙河的自然風光優美、時令水果如釉子、梨子都是優良品種,在大沙河有發展鄉村旅遊的基礎,旅遊局曾經在那裡做過探討,要組織當地老百姓學習和打造黃四姐文化品牌。一是政府要在基礎設施資金方面給予扶持;如步行道、水利設施等。 二是旅遊部門要有專人指導,抓好樣榜帶動全縣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

三、建始鄉村旅遊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我們認為鄉村旅遊的發展應當堅持四項原則,採取四項策略

(一)堅持四項原則

1、突出鄉土特色的原則。對於都市人群來說,鄉村旅遊就在於鄉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鄉村的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鄉村旅遊資源的原汁原味。

2、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要遵循保護性的開發原則。開發是目的,保護是前提。必須要保護好鄉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資源和農耕民俗等鄉村文化資源。要維護好當地的生態資源,防止人為的破壞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