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區農村婦女生存現狀與人力資源開發問題調查報告

以上是兩個村的有效樣本:40個婦女的調查結果統計,從數字中可以看出:在當地,農村婦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受到的教育機會少,很早就輟學了。她們都沒有什麼專長,除了平時的一般農活,很少有會其它技能的,諸如養魚、養蠶、編織還有其它生產以及文藝方面特長的非常少,也許是平時農活太多,還有照顧家人,她們的生活都過得很樸實。每個家裡的人口還不算太多,基本上是2到5口人,家裡的小孩也不是很多,擁有兩個小孩的家庭所占所有家庭的比例最多。而小孩上學的,到了上學年齡的基本上都上學了,初等教育普及率較高。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丈夫,村裡的男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只有在農忙時才會回來,他們是家庭收入的來源。收入純粹靠農作物的不多。而家庭收入主要支配者是自己,也有很多是夫妻共同支配的。家裡的事情小事情基本上是自己做決定,大事情由丈夫或者是一起決定。可能是農活較多,娛樂活動少,她們的娛樂時間非常少,甚至還有沒有娛樂時間的情況。她們的娛樂方式也非常貧乏,看電視聊天,很少有打牌的,精神生活過得較單一。女性用品的購買,基本上都是買衣服,很少有買化妝品和補品之類的。這也是農村婦女與城鎮婦女的不同之處。身體狀況都還不錯,有很少一部分是得病的。生病後照顧她們的大多是丈夫和家裡的老人。也有的是沒人照顧的。大多數的婦女每年都會去一年進行身體檢查,不過仍有一部分是得病了才去做檢查。不去檢查的大多是年級稍大點的婦女。至於家庭收入情況,總體上是收支平衡的,能剩下的也不會很多。如果有小孩上學的家庭,經濟較拮据,交了小孩的學費,一年的收入就剩下得更少了,甚至還會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欠錢。

調查結果

我們發現馬山縣的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抗災能力弱,基本上仍處於“望天收成”狀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不夠明顯,特色農業規模不大,農產品缺乏深層次加工,包裝、宣傳、品牌打造等工作跟不上。高新農業、生態農業等發展滯後,農民增收途徑單一,增收幅度小、速度慢。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看到並從中了解到了,本立村是馬山生態扶貧示範村,有一個初具規模的養豬場,由富德公司和村裡的會計負責運作,主要生產種豬並聯繫外銷,形成“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豬場有新品種種豬50頭,母豬400頭。對村裡的貧困戶,每隔一段時間提供給貧困戶豬苗,讓農戶養成肉豬後出售,或者母豬生出小豬後,還養豬場豬苗的錢或者直接還豬苗。還有瘦肉型豬,有50%以上銷往外地,。養豬場雖然由村裡的的會計負責,但不屬於村里共同的經濟財產,但受到村裡的監督。還為村裡的貧困戶提供種豬,貧困戶不用先付錢,等豬養大後再付種豬錢。本立村村長還強調說村里非常重視村裡的婦女工作。村里已經拉有寬頻網,就等著買電腦了。我們的領隊周書記對村長提出建議,可以免費為村里提供技術支持,免費進行電腦技術相關的培訓。值得村長驕傲的是村裡的路是村里人出錢修的,不用靠政府扶持。這個村讓我們想到了先富帶後富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模式,算是一個挺不錯的村了。

而我們調查的第二個村——古記村,各戶房屋之間距離較遠,樓房不形成群居式坐落。行動電話在當地信號很差,而感到好奇的是古記村的婦女相對本立村的顯得較年輕些。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府為了兩戶人家6口人竟花100萬修了一條路。不知這樣子做是否明知。有人說,還不如給他們100萬的錢,讓他們住城裡還要好的多。與我們原先了解到的“城鎮化發展滯後,交通條件差。目前全縣城鎮化水平僅20%左右,遠低於全國39%和廣西3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縣14個鄉鎮只有3個鄉鎮通油,145個行政村中尚有73個行政村沒有通四級路,其中有29個村未能實現晴雨通車,1586個自然屯不通路,交通閉塞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情況不符,說明政府對當地交通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在古記村,有個現象我很驚訝,他們都存在日不閉戶的習慣,我們調查過程中能隨意進入民宅,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這裡的風氣很好。有說法是,家裡沒什麼東西值得別人偷的,當我們幾個人在一家小賣部歇腳時,店鋪老闆,很放心的騎著腳踏車外出辦事了,留著我們這些陌生人在店裡,過了一會老闆才回來,此事令我們很是異常驚訝。

兩個村都是群山環繞,房子也大都依山而建。村裡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甘蔗,還有很少的稻田,這裡水資源不是很充足。耕地面積也不多。他們還在山上種有竹子,每棵竹子還有承包商給的三塊錢的補助。調查過程中,還看到一家養蠶戶,因為養蠶,收入較別人富足。雖然很多農戶都蓋有樓房,但是房子裡基本上都沒有裝修過。很多家裡都堆有收穫的玉米。當地人都很友好、和善,我們的造訪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見得最多的是他們那樸實的笑容。讓人看著舒坦,很容易相處,減少了我們調查的困難。這次調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