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實現社會管理創新調查研究報告

xx在中央政法委第十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各級政法機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檔案和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進一步提高認識,細化實化各項部署要求,紮實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三項重點工作的提出,為人民法院工作全面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也對人民法院進一步堅持能動司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三項重點工作,社會管理創新是動力,是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的重要措施,對法院而言,如何解決依法受理的各類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是法院的法律責任,也是法院的政治使命。最高人民法院王勝俊院長指出:“能動司法是新形勢下人民法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應在能動司法中,實現社會管理創新,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科學發展。

一、以定紛止爭調和矛盾糾紛,為社會管理創新打牢基礎

司法自身的規律性決定了能動司法的必然性,司法的基本任務是充分運用其職能,明是非、斷責任、解糾紛。江蘇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林祥國指出,“江蘇作為經濟發展快、改革力度大、開放程度高的東部沿海省份,社會管理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來得早、來得多、來得快。”作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蘇州,在經濟快速轉型升級,城鎮化、市場化跨步發展,各類群體、人員流動不斷加快,各種社會利益不斷衝撞,由此引發的訴訟糾紛逐年上升,矛盾衝突愈發激烈。化解矛盾,定紛止爭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職責,通過能動司法,以積極的姿態主動介入社會,解決、化解和預防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為社會管理創新打牢根基,人民法院義不容辭。

以能動司法打牢社會管理創新基礎,一是要建立完善矛盾預警處置機制。對案件信訪傾向、當事人過激行為、群體性糾紛可能性進行風險評估;對敏感案件、重點案件提前制定處置預案,妥善採取應對措施,及時消除不穩定隱患。二是要構建“三全”調解格局。圍繞“以精心調解促案結事了,以案結事了促社會安寧”的矛盾化解目標,落實全程調解,將調解貫徹到立案、審判、執行、信訪各環節中;落實全面調解,在民商事、刑事附帶民事和行政賠償訴訟案件中積極運用調解手段化解爭端;落實全員調解,辦案人員深入社區、鄉鎮、街道、工廠開展就地調解,邀請當地居委會、社區、鄉鎮基層調解幹部一起做各方當事人的工作。三是加強“訴調對接”平台。建立聯動調解工作網路,注重聯合多方力量共同化解矛盾,對涉及面廣、矛盾突出的突發性、群體性案件,聯合公安、消防、信訪、勞保、城管、規劃、工商、海關等行政執法部門及鄉鎮黨委、政府組成聯動,形成合力。

二、以審判活動規範社會秩序,為社會管理創新司法護航

訴訟是調節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審判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守護法律規範、調控社會秩序是人民法院通過法律的運用解決社會糾紛,以維護社會秩序和法律權威的司法目標,這也正是法院參與社會管理的核心。當前,基層人民法院主要通過刑事審判、民商事審判、行政審判及民商事執行和行政非訴執行來調整和規範影響社會管理的行為。人民法院開展審判執行工作,要堅持能動司法理念,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在訴訟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引導與規範社會朝著正常、有序、和諧的方向發展,通過審判活動的成果創製社會規則,規制社會活動,引領社會風尚,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以能動司法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司法保障,一是要充分運用司法審判手段。發揮審判職能,妥善審理、執行好各類案件,從案件的審判、執行中,及時發現可能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依法妥善處理;積極開展巡迴審判工作,在開展和諧共建地區設立巡迴審判法庭或聯繫點,對當地案件就地立案、就地開庭、就地調解、就地宣判,方便民眾訴訟,增強司法效果。二是探索建立流動人員的案件審理機制。通過設立審判點的方式,靈活採取多種審判方式,優先審理,及時裁判,為流動人口提供訴訟便利;加大對流動人口的司法保護力度,切實維護城市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不斷促進有關社會管理行為的規範化。三是要加強工作監督。在開展審判活動的同時,落實好人民陪審員制度、深化司法公開、改進審判作風、完善民意溝通機制、暢通接受監督渠道等措施,不斷改進審判執行工作,使法院的司法機制、審判方式、辦案方法和工作作風更加適應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