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融支持農村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

黨的xx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已成為特色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擴大了農村需求,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金融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存在問題

農村土地流入的主體主要是種植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農戶自發隨意轉包或互換土地經營一般規模較小,多從事傳統種植業,流轉期限較短,集中度不高,對信貸需求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從事農業規模化種養殖業,對土地流轉信貸需求旺盛,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約難以獲得信貸支持。[蓮 山課件]

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就全市而言,支持土地流轉的涉農金融機構較少,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支持土地流轉。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由於實力較弱,業務拓展能力不強,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擔保業務,致使金融支持土地流轉力度不足。以陳倉區為例,截止今年9月末,全區流轉土地4314畝,僅有農村信用社發放土地流轉貸款240萬元。

二是涉農貸款與需求不匹配。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流入土地開展規模化種養殖業,需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及購買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相對傳統農業需要資金量大、期限較長。然而,現有農業貸款期限多為一年,額度較小,難以滿足農業規模化經營投資需求。如陝西鴻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陳倉區租賃土地460畝,種植反季節綠色大棚蔬菜,完成投資1300萬元,但仍有300萬元資金缺口無法得到信貸支持。

三是抵押物殘缺障礙難以逾越。從產權權能看,完整產權包括收益權、使用權、轉讓權等權能,但農村土地經營權是所有權虛置的產權權能形式。在現有法律框架下,農村土地承包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宅基地等相關土地權益及其附著物不能設立抵押權,致使金融機構以土地經營權質押的債權變現障礙難以逾越,堵塞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用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路子。

四是金融創新不足。涉農金融機構信貸創新不夠,尚未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信用評定範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涉農中小企業多種形式的聯保,以及擁有的應收賬款、承包經營權、林(果)權、農產品認證品牌等非貨幣化資產權證抵(質)押等信貸探索實踐滯後。

二、對策和建議

一是建立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隨著國務院《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及《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的頒布實施,西部地區土地流轉步伐必將進一步加快。相關職能部門應圍繞統籌城鄉發展這一目標,積極穩妥推進突破性試驗,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納入可抵押範圍,儘快解決土地流轉抵押物殘缺的障礙,通過健全相關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制度規範、體系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不斷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好的做法及經驗,促進抵押物處置及抵押權利實現。[蓮 山課件]

二是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各職能部門、金融機構應將金融風險控制與農村傳統信用資源對接起來,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信用評定範圍,多方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自願參加、政府監督指導、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授信管理模式,將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機制引入土地流轉信貸業務範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獨立法人名義申請貸款,可由其成員提供聯保,或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等方式解決。允許農民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依法用權屬清晰、風險可控的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林權、倉單、可轉讓股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權利質押貸款,以及開展互助擔保業務。

三是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涉農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特點及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適度擴大貸款額度,延長貸款期限,多方面滿足農村土地流轉的正常金融需求。借鑑農村信用社小額農戶貸款的經驗,開辦大額農戶聯保、大額農戶信用貸款業務,開發土地訂單貸款、協定貸款,滿足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的需求。

四是發揮財政槓桿作用。財政部門在逐步加大農業支持投入的同時,可嘗試為支持土地流轉的涉農金融機構開展土地流轉相關業務實行稅收減免,對金融機構因土地流轉貸款利息優惠而導致的損失實行財政貼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