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調查報告

建設新農村,投入是保障。基於對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問題,從微觀層面入手,探析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現狀及面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個人想法。

一、現狀及渠道

1、政府投入。現階段,各級政府財政投入是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的主渠道,發揮著明顯的導向作用。一是財政投入比重最高。在各項投入中,政府財政投入總量最大,比重最高。就市來看,用於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國家、省、市三級財政投入占總投入的近80%。二是國家和省級政策性資金占主體地位。三是帶動作用比較明顯。財政資金投入都較好地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帶動作用。如:通村公路、血防改廁、沼氣池、電改、文化建設、甲級衛生室、村級組織辦公場所建設等國家實施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的建設項目、財政資金的作用更加明顯。

2、信貸投入。金融信貸投入對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一是特色產業發展是重點投向。金融部門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上,重點集中在特色農業發展上。,秦楊村貸款1000萬元用於發展生豬養殖產業。二是農村信用社唱主角。也是農民最願意打交道的銀行,遠高於農行、農發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其它涉農銀行。

3、社會投入。在國家支農政策導向作用下,各類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熱情越來越高,有力助推了新農村建設。一是部門幫扶。省、市、鎮直部門通過結對幫扶形式,對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村和本部門聯繫駐點村給予資金、項目等幫扶,有力支持了新農村建設。二是社會捐贈。各村積極發動本村籍在外人士捐資支持家鄉建設,為新農村建設募集了大量資金。三是市場運作。各村因地制宜採取市場運作的辦法,引入各類市場資本投入新農村建設,有效緩解了資金短缺的矛盾。起源於仙洪試驗區的“林水結合”模式在市各村得到普遍推廣。

4、集體投入。雖然當前村級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但仍然是新農村建設不可缺少的投入主體。一是普遍性。二是公益性。大多數村的集體經濟投入主要集中在村莊環境整治、農村公路綠化、村民文化休閒廣場等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建設上。三是負重性。大多數村集體經濟投入超出了收入支出的承載限度。

5、自主投入。在國家政策驅動和試點村示範效應帶動下,民眾建設新農村、投入新農村的熱情高漲。一是農民對村組公路建設有強烈的需求,使絕大多數的民眾都願意集資來填補建設資金缺口。二是農民對上級財政給予獎勵或補助的“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水、改廁、改廚)、房屋立面改造等家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熱情非常高。三是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民的生產性支出投資明顯增長。

二、問題和矛盾

1、資金投入總量小。近年來,各地大多數村的新農村建設投入對比過去大幅增長,但對照民眾對改善民生的強烈需求,資金投入仍顯不夠。普遍存在投入渠道少、總量小,無法滿足民眾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2、地方配套壓力大。近年來,國家支農項目越來越多,但許多支農項目明確規定市縣要給予資金配套投入,增加了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實際運行中一般情況配套資金沒兌現。

3、項目建設協調難。現行的支農項目投入分別涉及發改委、財政、交通、國土、民政等多個部門,由於部門之間缺乏溝通交流,“九龍治水”的資金管理格局,導致很多的項目建設難以協調,項目資金難以整合,影響了財政資金的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