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調查報告

4、農村信貸門檻高。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農村信貸資金需求層次越來越多,總量越來越大,但目前一些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設定的門檻較高。如可抵押的財產少,部分聯保農戶有畏懼風險的心理,導致農戶難以貸到款;對農戶的貸款限制條件較多;利率高,,市農村信用社對農戶短期貸款(一年以內)的年利率高達10.62%。

5、民間投資信心弱。一是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投資信息不暢、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比較突出,降低了對社會資本的投資吸引力。二是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普遍缺乏政策保障和投資信心。三是社會資本投入“三農”領域缺乏金融貸款支持。

6、集體投入難擔當。從實際看,絕大多數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較低,村級債台高築現象具有普遍性,村級債務居高不下、難以化解,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同時也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投入,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十分突出的問題之一。

三 、對策與建議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建立健全“政府主導、民眾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長效機制。

1、財政保障。一是要按照中央1號檔案明確提出的“三個高於”的要求,將新增財力向農業傾斜,確保財政支農資金每年穩定增長。對於,應逐年增加財政支農資金,拓寬新農村建設籌資渠道,逐步改變財政支農投入高度依賴中央和省級政府的局面。二是要堅持重點投入、持續漸進,確保投入不斷檔,建設不冷場,切實樹好典型樣板,放大示範效應。三是要將涉農項目資金整合使用,統籌規劃,連片實施,集中投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2、金融扶持。現有涉農金融機構應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強化機構職能,創新金融產品,簡化貸款手續,不斷擴大“三農”貸款投放規模。要深入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為增加信用貸款創造條件。要建立農村擔保體系,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要大力探索運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多種形式,解決好農村貸款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

3、社會參與。各級政府應重點發揮好引導作用。一是最佳化投資環境。要加快農村產業通道、供水供電、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要大力整治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和地方惡霸勢力插手新農村建設等現象,為社會資金進入新農村搭建“綠色通道”。二是搭建對接平台。要廣泛開展村企結對、部門幫扶等活動,為各類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搭建載體。要精心策劃和包裝好可經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引入工商資本投資興建。要及時向社會發布農村投資信息,幫助各類社會資本確定投資項目。三是完善激勵政策。社會資金興辦各類公益事業,應給予減免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對村企結對幫扶貢獻較大的企業,儘可能在項目審批、土地使用、稅收優惠、產業補貼等方面給予照顧傾斜。對引進社會資金投入新農村建設的有功人員和單位,應給予相應的物資、政治和精神獎勵。

4、集體支撐。加快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千方百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建立村級穩定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是大力探索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單獨開發或吸引其它資金參股開發,以此穩定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走盤活資產的路子。三是走服務創收的路子。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增加村集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