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學生自信心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原因

自信心對每個人無論在智力上還是在體力上,或處事上都有基石的支持作用。自信是成功的基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孟特曾對 800 名男性進行 30 多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成就最大者與成就最小者之間,最明顯的差別不是智力而是自信心。研究表明,自信心總是與主動、獨立、創新、勇敢、開朗、樂觀等健康心理相聯繫,而缺乏自信心總是與自卑、被動、依賴、保守、怯懦、軟弱、不求上進、憂鬱等消極心理相聯繫。自信心是人的發展的內在動力,自信心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自我情感,是個體對自身價值和能力的一種積極的自我肯定,並由此做出相應的社會行為。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品質,是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多數中學生缺乏自信心,造成厭學、自卑、孤僻、依賴、不求上進等不良心理現象。為此,我對如何培養和增強中學生的自信心深入研究,進行調查和分析。

二、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

(1) 調查對像:初二年級學生 150 人

(2)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

三、結果與分析

(1)自我評價的調查結果

數 項

據 目

指標

學習及各方面不如別的同學

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差

在公眾場合不敢表現自己

思考問題的方式消極悲觀

評價自己“很差”“不能幹”

學生人數

70

36

122

63

36

百分率( % )

46.7

23.6

81.3

41.8

23.6

(2) 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學生自信心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 46.7% 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學習方面及很多方面都不如別同學,這些學生在集體場合中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集體活動中有壓迫感,從不願甚至排斥集體生活; 23.6% 的學生認為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差,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身心自信;有 81.3% 學生極少或從來不

敢在眾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懼怕參加競賽性活動特別怕人笑話;有 41.8% 的同學消極悲觀造成不求上進、被動學習和壓抑等健康的心理;而約有 23.6% 的學生結自己作了“很差”、“不能幹”等消極評價,面對困難挫折時,他們常常害怕、退縮、易放,而不能努力解決困難,懼怕嘗試新事物、新活動,在活動時總是選擇那些較容易的活動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難度或挑戰性的新活動,甚至有“破罐子破摔”傾向。

四、中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1 、教育思想的影響

我國的傳統思想中,強調學生應謙虛,應服從教師,子女聽從父母,很少考慮個人存在和發展的價值,作為教師和家長很少去關心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因而很少提倡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而且教育一直以來是在抓升學率,許多教師對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個別特點缺乏正確認識和尊重,未能正確把握“面向全體學生,熱愛學生。”“堅持積極鼓勵,啟發誘導的正面教育”,“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等原則。因此,在教學中往往對學生批評多,鼓勵少,忽視學生的努力和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學生除非成績出眾,否則難以得到讚揚。這樣會造成某些成績好的學生盲目自滿,而更多的學生因在學習中成績平平而受到批評,或被老師冷落,這樣的結果造成大多數中學生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