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

(四)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發展障礙。

留守兒童一般都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護意識,當這種意識極端強化時,就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進而不願和人交往,對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和沒有公共意識等心理障礙,如果缺乏正當和及時的引導,可能就會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

(五)社會環境複雜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目前的社會環境複雜,良莠並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在他鄉,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國小周圍林立的網咖、遊戲廳、歌舞廳,對於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魔盒”。內部疏於防範、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心理失范和越軌行為。 

三、對策探討

(一)構築關愛留守兒童的立體化教育網路

1、完善親職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務須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要儘量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術,也要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寫寫家信,及時了解他們學習、生活、心理上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和道德失范等問題。對於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顧孩子,應當選擇合格的監護人,對孩子的成長予以關注。父母也應當及時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加強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對於父母,根本是要轉變觀念,要認識到不是給孩子一個溫飽富足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

2、加強學校的教育

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職專業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心理諮詢與輔導、悄悄話信箱等形式,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使之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老師應該多一點愛心、責任心、事業心,關注這一特殊的群體。首先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日、父母的聯繫地址和聯繫電話、喜好和他的朋友、監護人情況等。同時在平時多加強與這些孩子的溝通和交流,特別是住校的留守兒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這些“特殊的學生”。

3、社會教育不可缺失

作為政府,應該把關注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作為基層政府的工作任務來完成。倡導關愛生命,關愛留守兒童。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學校和政府的共青團機關、少工委聯合開展的心理救助、春遊、親子活動等有意義的專項活動。二是加強對教育的扶持,特別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幫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師的待遇,加大對班主任就留守兒童的教育的培訓工作。三是政府還可以就現實的教育環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維護好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黑網咖加強查處的力度,對危害學校學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強管理。對學校周邊不良少年要加強監管,以免給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二)、關愛孩子,創新關愛教育機制

對於留守兒童,可以創辦“留守兒童學校”或者“留守兒童班”,給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配備高素質的教師,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想是大有裨益的。開展“父母就在身邊”活動,開放專列,在一個特定的節假日,安排這些留守兒童和父母見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為他們的出行、溝通提供便利。同時還可以完善社區、農村關愛服務網路,居委會或者村委會的主要幹部牽頭,熱心關注、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份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