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返鄉創業調研報告

4、生產用工難的問題。主要表現:一是招工難。由於我縣青壯年勞力在外務工,家中都是一些老弱人群,因此招工比較困難。有些企業因招工緊缺,被迫把一個加工企業分成幾個加工點,有的企業因工人緊缺,很多訂貨單都不敢接。二是培訓難。由於招進工人需要進行上崗培訓,使其儘快掌握生產操作技能,這項技能培訓只能在生產企業內進行。而勞動就業部門開辦的培訓卻不管用,到縣城參加培訓也不方便。三是管理難。由於在家這部人要兼顧家裡農活,他們閒時就來企業做事,忙時就回家幹活,所以難於管理。還有部分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有時成天打麻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給企業管理帶來不便。如渣津一家鞋廠反映,廠里花錢培養了50個技工,現在只留下10人。

5、運輸物流難的問題。物流難是大家普遍反映的問題,也是制約我縣返鄉創業快速發展的最大障礙。主要表現在:一是物流不便。目前,我縣到深圳、上海等地都沒有直達物流車,產品運出去要幾經轉運,很不方便。二是物流成本過高。由於到很多城市沒有直達物流車,企業產品運出去只能通過長途客運車,但由於客車通過聯營手段,恣意漲價,造成物流費用過高。據古市一家五金針配企業反映,原來貨運費為1元/公斤,現在漲到6元/公斤,企業都承受不起。三是物流不暢影響企業生存發展。加工企業每接一個貨單,都要進行樣品送檢,由於我縣物流不暢,加上送檢時間緊迫,多數企業只能專門開車送檢,費用很大,有時還會錯過時機。據古市一家返鄉企業反映,他有一個樣品送南昌檢驗就專門跑了3趟,他說在外地十多元錢就可辦成的事,在要花上幾千元,他目前正在想是否繼續出去辦廠。

(三)返鄉創業環境存在的差距,影響我縣創業經濟的發展速度

1、社會認同有差距。少數人只看到返鄉創業者投資賺錢,卻看不到他們創業的艱辛,看不到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對創業成功者存在“嫉富心理”,懷疑創業者錢財來源不明、手段不正;少數人對創業失敗者缺乏同情、理解和支持,在全社會還沒有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尊重創業的大環境。

2、公平待遇有差距。部分人反映,我縣對待返鄉創業人員待遇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一是招商對象不同待遇不同,主要領導招的項目比一般領導招的項目待遇好得多,辦事方便快捷、服務熱心周到,一般領導招的項目比普通幹部招的項目待遇也不同;二是投資規模不同待遇不同,投資大的項目比投資小的項目待遇好得多,有些部門對投資不大的項目不屑一顧;三是投資主體不同待遇不同,外商投資項目比返鄉創業項目待遇好得多;四是進駐先後不同待遇不同,新上項目比老企業待遇好得多。

3、政策兌現有差距。我縣在加快招商引資、返鄉創業和工業園區建設方面出台了系列優惠政策。但在政策宣傳、落實、兌現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多數人認為,我縣政策很好,但兌現困難;少數人認為,我縣政策沒有沿續性,經常隨意變動;還有少部分人反映,我縣木竹資源砍伐指標分配不合理,有的企業吃不飽,有的企業消不了,一定要根據企業資源利用率和利稅貢獻率進行合理分配。

4、服務到位有差距。近年來,我縣服務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由於少數部門缺乏大局觀念,只顧部門利益,在服務返鄉創業工作中,言行不一、陽奉陰為,導致職能缺失、服務低劣,影響了我縣的創業環境。部分人反映,有少數部門負責人不負責任,講大話、亂表態,造成承諾無法兌現,給企業帶來損失。有人反映,在辦事很不方便,關鍵出在“股梗阻”上,有些重要崗位經常出現缺位掉崗現象。調查反映,我縣每個項目簽約要跑7個部門,手續繁瑣,很不方便。石坳返鄉創業人員反映,他申辦再生資源認定書和一般納稅人認定書,跑了半年都沒有辦下來。工業園返鄉創業人反映,少數部門經常到企業檢查、恐嚇和罰款,並希望縣裡儘快解決工業園企業的消防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