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治理工作調研報告

目前,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已經得到了社會各屆人士廣泛的關注,並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眾所周知,水環境是人類文明、生態文明的一面鏡子,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著濃厚的水情結,喜歡逐水而居,濱水而棲,特別是對於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來講,擁有一個優美和諧的水環境更是一種強烈的渴望。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條條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澇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平衡,關係著廣大市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品質。建設人水和諧的河道生態系統,打造水生態良好、水景觀優美、水文化豐富的親水型宜居城市已成為許多城市的發展目標。

水環境的治理和水邊環境建設包括了截污、清淤、護岸、綠化等內容。人們對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污水截流、清淤、底泥處理、兩岸綠化等方面的內容做了不少研究。對新建河道的護岸結構在生態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起步。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比國內起步要早,日本XX年前就開始提出“新水”的概念,並且在生態護坡結構方面做了實踐;荷蘭也正在規劃和建設21世紀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環境。本文擬對原有城市河道的護坡結構進行分析,在充分吸收國外在河道整治方面和其他領域生態護坡的經驗基礎上,探討河道生態護坡結構新方法,從而為城市水利向環境水利和生態水利轉化提供參考。

一、原河道護坡結構形式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分析

(一)原河道坡面結構形式

長期以來,人們比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澇等,因此河道斷面形式單一,走向筆直,河道護坡結構也比較堅硬,其主要考慮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沖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護坡結構主要採用漿砌或乾砌塊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預製混凝土塊體護坡,或現在比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護坡等結構。

(二)原結構形式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原有的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形式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形成的,它在約束水的行為,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作出了較大成績,為廣大人民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和發展空間。但是,其在對保護水的自然清潔和維持人與水環境的和諧方面影響較大。

1、對景觀環境的影響整齊劃一的河道斷面、筆直的河道走向,固然是一種景觀,但是它與現代人們追求的回歸自然的景觀需求不相一致。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幽幽、白帆點點的景象被堅硬的護坡和擋牆破壞得無影無蹤,人們只能越過灰白高聳的混凝土擋牆才能看到有幾條混凝土駁船在污濁黑臭的河裡發出噪人的嘟嘟聲。這與現代城市河道周邊無論現代或古典的建築藝術都極不相稱,與周圍環境也極不相協調。而且一旦這些結構遭到破壞以後,環境景觀就更差了

2、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我們暫且不說護坡及擋牆內材料(包括鹼化骨料)的水化反應、炭化反應及各種添加劑(如早強劑、抗凍劑、膨脹劑等)在水中發生反應對水質和水環境的影響,就是讓人們長期生活在上述這種灰色、生硬、沒有活性的混凝土牆體中,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會遭到侵害。在這種結構保護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邊環境和水環境的功能,人們失去了娛樂、休閒和親水的好去處,城市也因之失去了靈氣和精神。由於黑臭的河水、乾燥的空氣及生活環境色調的影響,人們的心情等遭到嚴重破壞,身體感覺缺少了活力,工作也失去了動力。所以說,原有的護坡及護岸結構形式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3、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原有的護坡和護岸結構對河道坡面採取了封閉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很難生存下去,因此河道的自淨能力遭到了破壞。同時各種水生植物也難以在堅硬的結構坡面上生長,各種水生物也因失去了生存環境而無法生存。整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就因一層堅硬的護坡結構而斷開,生態環境因此而破壞,生態就失去了平衡。更有甚者,有的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還採用了全斷面護砌的結構,後果就更加嚴重,趨向就更加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