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由於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農村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等建設,占用了農民民眾的大部分土地,農村湧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為合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非農勞動力的比重,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近日,筆者對xx特區xx鄉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進行了調研,務工經濟的確為農民民眾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機活力。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減少,企業對技術工種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量農民工湧入城鎮,形成農民工相對過剩,失地後進入城鎮就業又失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前景令人堪憂。

一、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現狀

XX年,xx鄉總人口12510人,農村勞動力694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55.5,勞動力供給總量5528人,從事農業生產人數533人,全鄉農村富餘勞動力4995人,占勞動力總人口的72,已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人數2036人,占全鄉富餘勞動力人口的40.8。外出勞動力中16—35歲的有1546人,36—45歲的有407人,46歲及以上的83人;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國小及以下文化1380人,國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務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學習有關專業技術;三是因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用地、鐵路建設征地、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占地、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村出現大量閒散剩餘勞動力。按就業流向分:外出務工人員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縣、區,本縣其它鄉鎮,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縣、區94人,本縣其它鄉鎮34人;按就業分:外出務工時間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業行業分:從事採礦業的有101人,從事製造業的有1018人,從事建築業的有427人,從事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政業的有143人,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有40人,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有102人,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有80人,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25人。返鄉農民工有37人。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從規模看,增長較快。1996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50人,到XX年達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約800人,季節性打工1066人)。外出務工人數占全鄉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4,占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65。

(二)從效益看,務工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鄉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務工收入93萬元,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從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鄉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區打工人員1352人,多為年齡在35歲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內打工人員347人,多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體力勞動者,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從組織形式看,自發外出比重大。全鄉農民工外出務工渠道主要有勞動部門組織輸出、能人帶動和自發外出三種類型。有組織輸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數的5左右;能人帶動占外務工人數的20;約有75的屬自發外出務工,他們靠“親帶親,友帶友,鄰帶鄰”的形式結伴外出務工,這種形式,組織鬆散,隨意性大,且風險高,維權難。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務工經濟在鄉鎮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但是,無論是組織程度還是輸出規模以及經濟形式,都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輸出無序,呈“鬆散”型。目前,全鄉勞務輸出仍處在初始階段,對輸出工作調控、引導不力,很難找到適合的崗位長期固定下來,這部分隊伍難以發揮勞務輸出的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