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安遠經濟,打造邊貿重鎮

一、基本情況

安遠鄉位於寧化縣北部46公里處,地處閩贛兩省四縣八鄉的結合部。他東鄰建寧縣均口鎮,南接寧化縣河龍、水茜鄉,北連建寧客坊、黃埠、伊家鄉,西面與江西石城縣高田鎮和廣昌縣塘坊鄉毗鄰。總面積280平方公里,居全縣第一,耕地面積5.3萬畝。現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4909人。XX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11390萬元,工業產值4800萬元,地方級財政收入96.68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0萬元,引進縣外固定資產投資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39元,各項工作綜合評比位列全縣鄉鎮第三。

安遠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糧食、肉豬、仔豬。特產有辣椒、銀杏、紅菇、魔芋、稻萍魚等,曾有“魚米之鄉”“寧化糧倉”的美譽。安遠是個文明古鎮,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墟市,宋稱黃土崗,明設巡檢司,故有安遠司之稱,~時為安遠鎮。1930年1月,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二縱隊曾進駐安遠並經硝坊、營上、吳家,向塘坊,西越武夷山進入江西廣昌。1933年,澎湃縣蘇維埃政府從湖村巫坊村遷駐安遠里坑,方誌敏的胞弟方誌純曾任澎湃縣委書記。1934年,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由建寧都上遷駐安遠。安遠現為我市重點革命老區鄉鎮。

二、小城鎮建設和邊貿發展歷史和現狀

由於安遠地理位置特殊,安遠的集市貿易遠近聞名。明代時集市規模和交易量在汀州府轄區為最。周邊縣鄉遠至江西撫州等地人民生活所需的食鹽、大米、食糖、布匹等均在安遠集散、中轉。據傳,當時食鹽交易量墟日高峰時多達2萬擔。為保護商賈利益、維護治安,官府歷來都屯兵於此。現鄉人民政府辦公所在地,舊曾是安遠司衙和國民黨時期鄉公所所在地。抗日戰爭暴發後,內地貨源日趨緊缺,南昌與贛東南縣商賈紛紛雲集此地,安遠成為閩、贛、浙、粵四省十多個縣的貨物集散地,邊界貿易空前繁榮。

改革開放以來,安遠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邊貿優勢進一步發揮,1998年,安遠被我市確定為小城鎮建設邊貿重點鄉鎮。近年來,我鄉緊緊圍繞縣委縣府實施“農業115工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招商興工”戰略,狠抓工作落實。本屆鄉黨委政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農業強鄉,科技興鄉,邊貿重鄉和財政富鄉”的奮鬥目標,組織實施經濟113工程(即“夯實一個農業基礎,打好一張邊貿牌,做好田間、畜牧養殖和山上開發三篇文章”),壯大安遠經濟,打造邊貿重鎮。XX年底集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71戶,私營企業5家,從業人員1100餘人,註冊資金1863萬元,年交易額達到3636萬元,其中銷往江西及周邊縣鄉的建材、家電及生產生活物質達2500萬元。

在邊界貿易的推動下,安遠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集鎮承載功能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黨委、政府、各級部門在水、電、街道、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先後完成了集鎮建設規劃,改造舊房5萬平米,新建農民住宅8萬平米,開發商鋪500餘間。打通了規劃的“四縱三橫”街道並完成了其中“兩縱兩橫”街道的水泥硬化。鋪設排水溝3公里。完成了日供水XX噸的自來水工程。安裝了街道路燈。修建了2處公廁。實現了程控電話進村入戶,開通了小靈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移動訊號基本覆蓋;全面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新建起3.5萬千伏的變電站,保證了生產、生活用電。基礎設施明顯改觀後,對生產要素的承載能力明顯增強,集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已達800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21%,預計到XX年,集鎮人口可達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