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市區社區建設的啟示

以民為本:政府職能的良性回歸 通過抓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稅源經濟這條“生命線”得到節節高漲,xx區不再眼盯著產值利潤,但實力越來越雄厚。有錢了,乾什麼? xx曾經是國民黨政府的高級住宅區,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往日的繁華已為陳舊。褪舊變新,既保留過往開來的遺蹟,又展示新時代的風貌,成為xx區的一件大事。經過幾年來的“住宅出新工程”,現已改造舊住宅400多萬平方米,受益居民民眾達20多萬人。同時建成91個社區“全民健身點”;在3550幢住宅樓中新安裝36000盞樓道燈,全區90%以上的樓道亮了起來。還投資60億元,拓寬改造道路34公里,新建17個室內農貿市場,基本解決了“占道經營”的城市“頑症”。 xx區有64萬人,其中60萬以上的人生活都比較好,相形之下,1萬多困難群體的困難就比較突兀。因而,區政府一方面拿出資金在最低保障標準上增加40元補助;同時,動員區直機關所有幹部和單位通過與街道對口的形式深入社區,與困難家庭“攀親結對”;另外,他們還建立慈善醫療機制,為困難群體發放慈善醫療優惠卡,建立慈善醫療基金,對重病患者進行救助。這些舉措既讓困難群體分享社區建設的成果,又讓他們體會到什麼叫社區的溫暖。 為實現對下崗職工“只要不挑不撿、保證在24小時以內上崗就業”的承諾,他們拿出XX多萬元招聘保潔員,又撥款200萬元購買社區保全崗位。下崗職工取代農民保潔員的同時,也解決了亂搭亂蓋、保潔不潔的問題;本社區來的保全員,責任心強,社區盜竊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 xx區社區老年福利“星光計畫”已有29個項目進入實施。他們今年已經準備100多萬元,為低收入、無收入和子女下崗的老人入住養老院、老年公寓發放補貼。同時,他們結合“星光計畫”的實施,在87個社區成立老年協會,並要求所有的社區老年活動站(室)由老年協會管理運作,政府不再插手包辦。 在“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思路下,xx區大力扶持民營社區福利服務機構,鼓勵他們在轄區內安家落戶。主要了採取這樣一些措施:對符合條件者,以最短的時間辦理“兩證”——社區服務機構證和民辦非企業單位證;在業務上提供指導;給予財力、物力支持;幫助開發資源、拓展業務。 在這樣的政策感召下,下崗職工開辦的“心貼心老年服務活動中心”、“期頤托老院”、“愛心托殘院”來了,企業合辦的“百利-民生社區網路服務中心”來了,愛德基金會開辦的專門托養智殘兒童的“愛德慈佑院”也來了。嘗到了甜頭的“心貼心老年服務活動中心”負責人、下崗再就業明星韓品嵋認為,“我有今天的發展,全靠xx社區建設的大環境”。而由百利物流超市公司、林寧食品有限公司、市電信技術發展公司、東奇信息技術公司4家企業合作的“百利-民生社區網路服務中心”,在區裡的組織、協調下,通過在社區安裝通訊網路和家庭求助系統,向居民提供家政、商品配送、醫療急救、物業服務、治安保衛等一條龍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居民民眾。 調整街道:上下求索的新步伐 社區體制改革為社區建設搭建了平台,社區居委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負有指導社區工作職責的街道則“捉襟見肘”,不相適應的狀況日趨顯露:所轄地域規模偏小,制約發展;資源分布不均,不能有效開發利用;財力薄弱,限制職責的履行與能力的發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編製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費;人浮於事,給居委會增加了無謂的負擔。 街道的劃分,已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歷史,xx區的10個街道,除由郊區劃入的江東街道外,另外9個街道均已歷經半個世紀沒有變動。 在社區建設的進程中,要不要調整區劃,改革街道?上級沒有說,xx人面臨又一次創新。 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時代趨勢,根據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的發展要求,xx人審時度勢,於去年底進行街道區劃大調整,把原主城區9個街道調整、合併為5個。 這一調整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調整後的街道形成規模優勢,帶來較為理想的發展空間;最佳化整合資源,帶來開發利用的最大效益;經濟實力增強,硬體設施擴容,社區服務中心面積大大增加;“拆廟減僧”,減少成本支出,增加辦事效率;有利於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為居委會“減負”。實際上,在這些看得見的好處之後,還有一個著眼於未來的打算:為最終調整城市基層社會結構、由街居制走向社區制,埋下伏筆,做好準備。 街道調整,是xx人加速社區民主自治進程的一個深謀遠慮;是社區建設這個“永恆主題”永恆下去的一個新探索。 在抓社區建設促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保障社區建設的良性運作中,xx人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區委書記葉皓毫不諱言這一點:我們確實嘗到了甜頭。這幾年,我們的政府職能轉變就是這幾個字:抓稅源做環境。社區建設就是做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有了好的環境,才有更多的稅源,稅源多了,政府就能幹更多的事情。可以說,我們在職能轉變以後完全進入了良性循環。我們的企業已經全部改制完畢,連續四五年沒有下崗職工來區政府要飯吃;我們可用的錢越來越多,包袱負擔越來越小。 進一步深化社區建設這個城區工作的永恆主題,把一些做法和經驗形成制度和規範,在體制和機制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和進展,這是xx人想做和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