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蔬菜發展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靈寶市吉家灣村積極探索土地有序流轉新機制,讓種田能手有用武之地,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全村1100多口人,有1000多個蔬菜大棚平均每人擁有一個蔬菜大棚,年人均收入近萬元,被譽為“豫西蔬菜第一村”。

一吉家灣村蔬菜發展歷史

以前吉家灣村貧窮落後,村民大多靠扁擔打工維生(和重慶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稱為“扁擔村”。改革開放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吉家灣村實行“塊塊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給耕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灣村3組村民崔鐵牛和該組8戶民眾自發通過“推磨轉圈”互換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當年收入XX多元。民眾自發互換土地、發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經驗,讓村幹部受到很大的啟發。之後,村組幹部積極動員並組織協調民眾進行土地互換髮展蔬菜產業。

到九十年代之後隨著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村民開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吉家灣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於是,有條件的村民開始租種鄰村的空閒土地,到XX年以後就有了大面積的從鄰村進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舉文,他到臨近鄉鎮租種了一百多畝地,建了二十七八個溫室大棚,年收入達20多萬元。

吉家灣村通過土地流轉,即:租賃、轉包、合夥經營土地,發展無公害蔬菜,目前全村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戶高達90%以上,成功申請註冊了“吉家灣牌無公害蔬菜”商標,蔬菜畝產值在1.5萬元以上的戶達到60%以上,其產品銷往國內5個省(市)30多個大中城市。

二、吉家灣村蔬菜發展戰略

吉家灣村現任村支書崔鴻賓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民眾科技意識和科技素養為根本,強力實施“科技興菜,科技興村”戰略。和村兩委帶領全村民眾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提高科技水平,最佳化品種結構,使吉家灣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被命名為河南省“全省首批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三門峽蔬菜生產第一村”。

在蔬菜生產中,該村始終把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管理水平作為第一要務來抓,每年組織民眾到全國最先進的蔬菜產區學習、取經。同時,經常邀請大專院校、科研部門專家進行培訓指導,擔任顧問,為該村培養了一大批土專家和農藝師。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於採光率低,溫度不宜控制,產品質量差,效益低。村支書帶領民眾多次到外地學習新技術並結合自己豐富的經驗,獨創了“7315”型節能高效大棚建設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寬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為高效日光溫室,改建設法被專家總結後在各蔬菜產區推廣。目前,該村的農民夜校已由過去的單純培訓向研討為主轉移。

此外,該村還成立了蔬菜協會,組織技術人員定期研討,攻克技術難題;聘請省市知名專家教授到村授課,把培訓班辦到了大棚里,現場示範,實地指導;利用廣播、板報、宣傳欄及時發布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使民眾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明顯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農民技師55名,其中高級技師3名,中級技師52名,實現了家家都有技術員,一些技術骨幹還被邀請到外地外省授課。國家在鄭州舉辦西紅柿管理學習班時,該村高級農藝師樊節增被請上講台。

三、吉家灣村蔬菜品種及技術

吉家灣村大力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著力最佳化蔬菜品種、技術結構,先後引進太空一號、八號西紅柿,法國冬玉一號、二號、三號、四號西葫蘆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餘個新特優品種。

一些科研部門主動聯繫,將吉家灣村作為新品種試驗基地。在吉家灣村,一般的品種很難找到,民眾通過報紙、雜誌、信息網,發現新品種就及時引進,大膽實驗,由於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種連專家學者都稱沒見過或沒聽說過。同時,吉家灣村積極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著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使吉家灣村成了優質蔬菜品種、技術、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圍鄉鎮及外省民眾前來參觀學習。村支書用1000元購進XX課美12ps4094西葫蘆新品種當年純收入2萬多元,當民眾從中央7台“每日農經”節目看到介紹西葫蘆栽培新技術時都說,這都是他們3年前就已採用過的技術。

四、遠程教育造福吉家灣村

每天清晨,村支書崔鴻賓都會早早來到村遠程教育活動室把門打開,因為每天都有很多民眾到這裡查詢蔬菜價格和上市量。

吉家灣村作為靈寶市首批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村,第一個接通了遠程教育網站。2月份,外地市場西紅柿批發價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購時卻人為壓價,價格懸殊達0.8元,村兩委及時從遠程教育網路查詢到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價格後,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購價,增加了菜農收入,民眾一下子認識到遠程教育網路的重要作用。有了網路,蔬菜銷售就可以由過去的買主定價轉變為菜農定價。從此以後,吉家灣民眾每天勞動之餘,都要聚在一起,收看遠程教育網路上的農業實用技術,上網查詢資料,發布蔬菜產品信息,遠程教育讓他們著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