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它是針對城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狀況提出來的。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為代價。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於改善城鄉關係,這無論對於城市,還是對於鄉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於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在改善城鄉關係的過程中,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始終應當是核心、動力和基礎。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涵包括:發展戰略一體化、經濟發展一體化、商品市場一體化、經濟活動網路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學者將城鄉一體化研究的範圍擴大到戶籍管理、住房、食品供應、就業、教育、醫療等更大的領域。認為,城鄉一體化就是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城鄉融合的過程。也有學者將這種城鄉融合擴展到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空間等各個方面,將城鄉一體化看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階段時,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城市和鄉村將成為一個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城鄉一體化不論作為一種手段,一種過程,還是一種結果,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然趨向、必然選擇。

城鄉一體化早在19世紀中期就成為西方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改革開放後,我國歷史上城鄉隔離發展所造成的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城鄉一體化逐步受到重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已於90年代中前期開展了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策略與方案,對領導決策和管理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內地,寶雞等城市也進行了城鄉一體化戰略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國五十多年的投資建設,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加快了太原工業化的進程,形成了較為雄厚的重工業基礎。在工業化的強大帶動作用下,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漸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雛形。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太原市已開始呈現出人口、產業向外擴張的離心城市化特徵,這表明城市的區域中心地位在加強,城市發展進入極化與擴散並重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城鄉關係日益密切,原有的城鄉分離、甚至對立的狀況將逐步得到轉變,建立呈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利益共享的共榮互動關係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任務。1998年,太原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將原來的3個城區和2個郊區調整為現在的6個“城鄉一體化新區”,各轄區中既有城區又有郊區。其目的是從行政上加強城市與郊區的經濟聯繫,充分發揮城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率先發展”的新戰略,未來太原市中心區的經濟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擴散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些,為突破和改進城鄉二元結構,協調城鄉經濟關係,推進城鄉一體化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本課題在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基礎上,重點對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對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了解太原市城鄉關係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過城鄉關係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發揮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一、城鄉關係現狀

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二元結構問題提出的。簡單講,城鄉關係就是城市與鄉村的關係,但在研究中考慮到城鄉之間的聯繫,必須對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關係取決於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繫狀況,如城鄉之間經濟要素的流動性、通達性等。在我國,長期以來受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行政體制因素對城鄉關係的影響相當深刻,同一行政區劃單元內由於行政上存在隸屬關係聯繫,經濟聯繫較為密切。不同行政單元之間,經濟聯繫則相對較為鬆散。

城鄉關係研究範圍的確定既要考慮經濟聯繫的強弱,又要考慮行政地區範圍的影響。在本項課題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區,即建成區部分。鄉村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指太原市行政轄區範圍內的鄉村部分,即近郊(現6個城市轄區的郊區部分)和遠郊(市轄縣、市);考慮到太原市大都市區發展已形成雛形,另一個層面系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晉中等受中心市區影響明顯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區,即太原市都市圈。

2000年,太原市市區(6個轄區)年末常住人口達到233.2萬人,占全市的75.6%,而各項經濟指標(第一產業增加值除外,見上表)在全市所占比重均超過了80%,其中,財政總收入(含地方和中央)、各項存貸款餘額、郵電業務總量等均占到90%以上,表明市區經濟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見表1),同時也是全省半數以上的科研機構。太原市是華北鐵路交通樞紐之一,通過石太、太焦、同蒲、京原等鐵路與省內外保持便捷聯繫,太古嵐地方鐵路加強了市區與古交的聯繫。公路以市區為中心,通過八條主幹線輻射全省,同時也是山西省“大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節點。太原武宿機場是全省唯一的4D級幹線機場,現已開通72條航線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機航線,通航城市達到50個。近年來,太原市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東山過境高速公路、“一橋兩路”、長風大街、機場路、城市出口、城市客運站及城市次幹路、支路的建設和改造,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網路條件,使城市路網結構和布局逐步走向合理化。太原電網是聯繫山西省北部、南部、東南部電網的樞紐,也是省網的負荷中心。全市居民人均用電量204.8千瓦小時,居全國各城市第五位。城市煤氣、熱力生產與供應設施發展較快,城市氣化普及率已達86%,城市集中供熱也正在積極擴展。由此可見,太原市在市域乃至省域範圍內的核心地位十分明顯,並且通過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建成區與近郊、遠郊以至省內其它地區的社會經濟聯繫將更加便捷。

()城鄉關係發展階段的劃分

太原市城鄉關係的演變與我國建國後實行的巨觀發展政策密切相關。80年代以前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政策、改革開放後的城市與鄉村二元工業化發展政策、90年代後的市場化發展戰略等,都對太原市的城鄉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太原市因其自然資源賦存條件的特殊性以及國家勞動地域分工任務的約束性,城鄉關係特徵顯得更具典型性和階段性。

太原市城鄉關係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城鄉隔離發展階段。與全國一樣,超前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以及十分嚴格的城鄉戶籍政策,基本上阻塞了應有的城鄉聯繫通道和方式,總體上隔絕了正常的城鄉發展關係。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目標是建設“工礦基地”和“生產性城市”,而鄉村以農補工,不但要承擔對工業化的投入,還要負責供應城市人口的糧食、蔬菜和副食品。城市建設、工業發展難以顧及農村和農業的需求,甚至還有城市剝奪農村和工業剝奪農業的現象,城鄉關係完全處於分離甚至對立狀態。

第二階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城鄉自主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首先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後興辦了大量的以資源採掘業、原材料工業及其初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極大地刺激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太原市郊區及轄縣的經濟面貌。可以說,這一時期農村的發展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發展起來的,極少獲得來自城市的支持。此間,太原市作為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得到國家大量的資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工業發展較快,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也形成了超重型和資源型經濟體系。其他經濟功能,特別是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經濟組織和管理職能未能得到相應的發育和發展,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局限性很強。因此,這一階段太原市城鄉之間形成了自主發展、相對獨立的關係,不僅城鄉之間產業關聯性薄弱,而且還存在對資源、土地、環境、市場和其他經濟要素的不良競爭。這種城鄉二元發展的狀態,既不利於資源的整合和高效使用,更不利於市域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和產業發展層次的提升,妨礙了中心市區和郊區鄉村的共同、協調發展。

第三階段,90年代以來,城鄉關係調整發展階段。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市場化步伐加快,城鄉發展的制度障礙趨於弱化,我國逐步告別短缺經濟,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的時代基本結束。以增加供給為主導目標的傳統開發模式被以區域經濟利益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代替,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城市發展層次不夠、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質量不高等問題嚴重地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發展則面臨著技術層次低、規模不經濟、環境惡化、增長乏力等一系列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重新認識和調整城鄉關係,使兩者由對立、分離逐步走向協調、融合成為這一階段的首要任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太原的城鄉關係得到一定的改善,經濟聯繫逐步加強,城市發展開始呈現出擴散的特徵,城市化地域擴展明顯,以太原市建成區為核心的都市圈雛形已基本形成,標誌著城鄉關係正由隔離向融合逐步過渡和轉變。

()城鄉現狀的關係特徵

1.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

太原市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特徵表現在經濟、社會、生態等諸多方面。太原及周邊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在“有水快流”原則指導下,以採掘和初加工為主的鄉鎮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起具有顯著資源型經濟特徵的農村工業體系。資源型產業是一種依賴大規模動用資源的基礎性產業,產業帶動作用較弱且在區際貿易體系中處於依附地位。城鄉工業化的二元投資格局不僅造成了城鄉之間在資源利用、占有市場等方面對立,而且產業上相互之間缺乏分工協作,使得城鄉優勢難以得到正常發揮,無法形成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局面。也就是說,目前太原市城鄉二元結構首先表現在經濟的二元結構上,並支配著城鄉其他關係的二元性特徵。

工業化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城鄉工業化的二元性必然導致城市化的二元結構。太原市區,城市化主要地表現為外延式地域擴展,城市的職能、發展層次和極化效益未能得到合理的拓展。太原的郊區和鄰近的鄉村地區,鄉鎮企業規模偏小、空間布局分散,農村工業化對鄉村城鎮化的推動作用不足,加之長期以來戶籍管理的限制以及我國特有的“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導向,小城鎮發育進程不快,集聚功能較弱。上述兩個方面,都影響和限制了太原城市化的一體化發展,使城市化呈現出異質性、二元性的特點。

長期以來,郊區在產業選擇、布局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法規等方面,均沒有納入城鄉一體化統一管理的軌道。郊區自身也存在很多生態問題,諸如鄉鎮企業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亂等。特別是位於城市外圍的城鄉結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高度密集,生態環境治理上又屬於城區和郊區均不便管理的地段,具有城市和郊區“雙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城鄉之間污染擴散與生態淨化脫節。鄉村地區由於採煤、煉焦、煉鐵、造紙等污染型鄉鎮企業“遍地開花”式發展,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破壞了鄉村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特性。近十幾年,隨著太原市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人口以及城市設施繼續集中,城市的生產與消費功能日益增強,導致城市用水、用電量增大,廢氣、廢水排放量增多,城市綠地和規劃綠地不斷被蠶食,城市生態功能日益衰退,生態問題十分嚴重(近一兩年這一情況有所遏制和好轉,但尚未形成根本好轉的機制和態勢)。在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調整過程中,實施“退二進三”戰略,通過搬遷污染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工業環境,但由於環境管理和技術改造方面的原因,出現了污染轉移的問題,郊區和鄰近的鄉村地區生產、生活廢物排放量增多,郊區作為中心城市的“綠肺”及生態系統的“還原器”的功能持續退化。可見,城市、鄉村以及城郊地區之間的生態關係模糊,生態分工不明,生態結構亟待進行重新整合和重大調整。

此外,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和建設,城鄉在基礎設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現象,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極為不利。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缺乏廣域交通體系的觀念,受行政區劃分割,大型區域性交通基礎建設的協調性與一體化程度仍較低;大型動力供應設施,如輸變電設施、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建設中區域聯合、共建共享以及城鄉一體化考慮不夠,導致郊區城鎮、鄉村地區規劃建設中追求自成系統的傾向嚴重。城鄉各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造成相互影響和越界污染;分散建設水源和供水設施,不利於水資源的最佳化利用,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城市給排水管網建設自成體系,小城鎮、農村及“城中村”給排水設施與管網建設滯後,城鄉之間反差極大。

2.中心城市發展層次不高

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在城鄉關係中,城市與鄉村具有相互依存的特點,鄉村是城市的腹地,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著支撐和基礎作用,城市則在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中心地位。這種中心地位不僅體現在城市經濟規模大、技術層次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經濟功能完善且對城鄉關係的影響作用大,如城市具有帶動作用強大的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集中有大量的金融、保險、生產服務等經濟核心部門。目前,太原市中心市區傳統服務業比重仍然很大,新興服務業規模偏小,空間集聚也很不足,經濟樞紐功能亟待加強。同時,資源型經濟特徵以及城鄉工業同構現象造成城鄉經濟分工不明確、產業聯繫偏少,城市無法通過密切的橫向、縱向及旁側產業聯繫,對城鄉經濟發展發揮強有力的帶動作用。

3.城鄉聯繫的渠道不暢通

城鄉一體化就是要通過各類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的合理與高效配置,達到城鄉共同發展的目的。經濟要素流動的通達與順暢,有賴於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以及城鎮體系的完善。

就太原而言,二元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了城鄉之間的自主發展格局。資源型經濟的固有特點,造成城鄉之間依靠各自的“體外循環”完成從投資、生產、企業管理、技術開發到市場拓展、銷售的整個經濟運行過程,再加上產業結構的趨同與剛性,使得經濟要素在產業間的有序流動和最佳化組合難於實現。

從道理上講,各級城鎮的正常發育以及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有助於城鎮發揮中心作用、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目前,太原城鎮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城市、小轄區”。太原市由於城市轄區較小,造成城市腹地狹小,這樣既限制了城市產業拓展的空間,妨礙了高耗能重型產業(同時也是污染型產業)的轉移,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以及資本的內聚和產業的發展,不利於城鄉之間經濟聯繫的加強。太原城鎮體系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大城區、小郊區”。城區特別是原有三城區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密集,造成諸如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而郊縣衛星城鎮和各類城鎮發展緩慢,沒有形成明顯的集聚效應和經濟規模。

4.各類功能的空間布局不合理

這一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大量“城中村”的存在和中心城區生態功能空間的缺失兩個方面。“城中村”的最形象說法就是“城市中的農村”,它雖然與城市社區或廣大農村社區有同一之處,但差別與特點是相當明顯的。“城中村”在土地、戶籍、人口、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農村屬性和在地域空間和經濟功能上的城市屬性,形成了自身發展的二元、兩難性和矛盾性,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在太原市建成區範圍記憶體在的75個“城中村”,與城市街道犬牙交錯,致使市區用地邊界不清,管理混亂,城市總體布局調整的難度較大,嚴重地妨礙了城市總體規劃的全面實施。

城市的生態空間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它對城市生態環境級的維護和改善、生產和生活廢物的排泄等都有著重大意義。然而在太原市的城市建設和擴展過程中,過於關注生產功能的加強,忽視城市生態功能的保護和強化,表現在空間上就是城市的綠色空間布局不斷被蠶食,難以形成綠地系統和生態功能體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太原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尤其市中心區人口更加密集。城市建設用地一再突破控制指標,尤其是大量綠地和規劃綠地被侵占,修建各種建築、修建住宅。其惡果是現代化的城市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綠色空間,導致生態環境功能的嚴重失調。

二、城鄉一體化的思路

()總體思路

針對太原市城鄉關係現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最終實現城鄉關係的融合和整體協調發展則是長期的奮鬥目標。太原市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以城鄉發展統一規劃為指導,努力改善城鄉經濟分工,積極調整城鄉經濟布局,著力協調城鄉經濟關係,統籌建設城鄉綜合生態系統、城鄉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網路化和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逐步實現城鄉關係的轉型和整合發展。

目前,太原市城鄉之間的聯繫有越來越密切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市場聯繫深化和中心市區污染企業以及其他工業企業的外遷。企業外遷實質上是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地域空間擴展和城市規模擴大的體現,也是城市空間分布格局和土地利用形式變動的結果,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城市化必將推動城鄉一體化,但是僅僅依靠這一過程是遠不足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城鄉一體化的實現還需要直接切入城鄉分離的要害,從城市、鄉村以及中間環節三方面著手。因此,解決太原市城鄉相關問題首先要進行城鄉發展統一規劃,將整合城鄉關係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其次,針對城鄉工業發展中分工不夠明確的問題,整合城鄉各類資源,重新確立城鄉經濟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實現城鄉經濟的轉型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增強城鄉經濟實力。

鑒於長期以來城鄉生態環境欠賬較多且問題嚴重的現實,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首先著手進行生態一體化的建設;城鄉統一市場建設是城鄉關係整合的核心工作,決定著各類經濟要素流動的活躍程度以及使用效率,必須消除條塊分割、地區封鎖,使城鄉市場由傳統的二元化市場區向相互依賴且等級分明的一體化網路系統轉變;建設完善通暢、高速便捷的基礎設施網路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城市化的地域推進、經濟要素的高效利用、生態環境的整治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加大建設力度並適度超前發展將深刻改變城鄉關係格局;太原市城鄉關係發展變化的歷程表明,體制的變革深刻地影響著城鄉關係的演化,建立有利於城鄉關係改善和融合的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和市場體制,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保障。

()戰略要點

根據城鄉關係演變的階段,太原市目前正處在城鄉關係由隔離走向融合的調整時期,城鄉二元特徵仍然十分突出,實現城鄉一體化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做出巨大的努力。針對經濟發展現狀,綜合確定太原市城鄉一體化的戰略要點是:平等、協調、融合、發展。

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是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容,是針對重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城鄉不平等現象提出的。就是要改變舊的城鄉關係,將城市和鄉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城鄉一體化市場的建立和基礎設施網路化的建設,賦予城市和鄉村同等的發展機會,有助於充分發揮城鄉各自的優勢,比如太原市區的經濟、文化、政治核心的優勢,太原市近郊、遠郊及相鄰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等,實現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快捷流動,進而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協調是指在城鄉平等的前提下,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分工協作,整合發展,並在空間上有序分布,城市和鄉村走向互動發展。就太原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協調應當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要本著發揮優勢的原則,城鄉在產業上應當各有側重,明確分工,並通過增進產業聯繫,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城鄉生態功能的分工,無論對城市還是對鄉村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城鄉生態的一體化建設能夠改善居民的生存環境,並提高生態還原功能,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三,基礎設施的城鄉協調,將極大地提高經濟要素流動的通達性和順暢性,也可保證城鄉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

融合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是城鄉關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未來太原市城鄉關係發展的方向。融合併不是消除城鄉差別,是指在保留城市和鄉村兩種人類聚落形態的前提下,城市與鄉村相互滲透,組成關係密切、彼此功能互補、利益共享的城市-鄉村複合系統。這一系統是在保持城市和鄉村特色的前提下,不同自然要素、經濟要素和空間因素的最佳化組合。融合是指以一體化的交通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的,城鄉之間相互依賴、合作密切、結構合理的發展關係。

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和最終目標。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鄉村在勞動力、資源等方面的基礎作用,鄉村的發展也需要城市在產業、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帶動效應。城鄉關係的演變過程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城市和鄉村為了尋求自身發展而走過的曲折道路。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有利於打破城鄉經濟流通的各種障礙,實現各類經濟要素在城鄉範圍內的合理流動,並以平等、高效的方式推動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

()綜合對策

1.加強制度體系創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制度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保障。針對現有制度的狀況,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建設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打破城鄉分割的現狀,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統一進行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等的規劃工作,統一進行要素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加大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消除城鄉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集中;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相關制度改革,提高城鄉間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流動的自由度,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創新和改革城鄉土地管理制度,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發育,引導城市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開發效益;建立城鄉一體化工業生產和行業管理體系,組建跨城鄉、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形成利益集團共同體,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重新組合和利益再分配;廢除或修訂傳統計畫體制下妨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制度、法規、條例和政策,使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制軌道。

2.重視城鄉一體化規劃,實現城鄉各類資源的整合

太原市行政區劃調整對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正面影響初步顯現,城市空間擴展步伐加快,城鄉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城鄉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然而,要真正實現城市與郊區以及外圍地區城鄉一體化,不可能僅僅依靠調整行政區劃的辦法。事實上,行政區劃變動所帶來的對城鄉關係的改變,恰恰表明必須重視城鄉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發展,改變過去那種就城論城、就鄉論鄉的城鄉分割型的規劃建設做法,把更大區域範圍內的居民點、工業布局、基礎設施網路作為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尤其要重視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促使城鄉職能一體化與空間一體化有機結合起來。

3.加快市場化進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必須加快太原市改革開放的步伐,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轉型,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市場。在城鄉統一市場建設中,要打破城鄉、地區和所有制界限,建設包括商品市場、各類要素市場在內的綜合市場體系,並規範市場行為,實現工農銜接、城鄉銜接以及農戶與市場銜接,實現經濟要素向利益最大化的產業部門、空間區位的自由流動,保證資源配置效率的高效性。基於目前太原市經濟結構和經濟水平現狀,市場建設的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統一管理城鄉就業,加速勞動力的流動,滿足城鄉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其他要素的流動提供人力保證。

4.強化城市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一定要防止“城鄉地位對等化”的傾向。城鄉關係的平等並不是城鄉地位的同等,要始終明確城市在城鄉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帶動作用,並且應當強化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城市的這一作用。目前,太原市處在城市化加速發展、工業化擴散階段,城市地域迅速擴展,亟待提升城市發展層次。一方面要切實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強化非生產性職能,擴大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等新興服務業的規模;對傳統商貿業進行改造,提高發展檔次,擴大發展規模;加強工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工業化的高度化發展。另一方面,發揮文教科研優勢,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有力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此同時,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轉變觀念,密切科研院所與鄉村地區的聯繫,為鄉鎮工業和農業提供技術幫助,加快技術的擴散,並在實踐中增強技術力量。

三、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既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它是一個明確分工、相互促進、雙向發展過程,其目標就是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形成各有側重、有機組合的區域經濟整體。城鄉一體化不是空間的均衡化,而是一個有效聚集、有機疏散、高度協作的最優空間網路系統。

()城鄉經濟關係現狀和問題

1.城鄉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任何區域都是在不斷立足自我優勢、認識比較優勢、挖掘潛在優勢和培育競爭優勢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不僅如此,太原市城鄉關係中,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基礎並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與充分的發揮。受能源基地建設影響,城鄉產業結構都呈現出初級化、重型化、低級化的特點。太原市市區是全省經濟、文化中心,省核心心地位相當突出。但目前來看,城市產業結構轉換滯後、城市經濟功能發育不全。從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旅遊資源、熟練勞動力、人才資源、市場條件、技術水平、產業基礎、投資環境等方面看,在省內乃至國內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或潛在優勢,但目前還沒有成為支持和帶動市區以至周圍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的動力。

太原市鄉村地域較廣,清徐、古交、陽曲和婁煩等市縣的經濟發展更多地受到“資源決定論”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存在著生產方式落後、環境污染嚴重、技術設備陳舊、規模偏小、低水平重複建設等諸多問題,城市化滯後非農化、工業生產單一化和產業競爭力弱的現象十分突出。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水平較高、鄰近中心市區、面對城市消費市場是其突出的比較優勢,而這些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發揮。

2.城鄉之間相互支持不夠

中心城市是市域經濟活動的核心。城市系統是一個依靠一系列網路系統連線而成的綜合體,包括交通網路系統、信息網路系統、商品流通系統、金融系統、社會經濟管理系統等。中心市區就位於各個系統和各條線路構成的市域系統的結點上。城市憑藉自己的行政、經濟、文化、交通地位,組織市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將它與周圍地區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反過來,中心城市也依靠腹地的資源、市場、勞動力等要素支持自己的發展。如果中心城市與腹地的各種網路系統能夠暢通和高效運轉的話,中心城市便能夠得到迅速發展,並帶動市域整體發展,同時形成城鄉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太原市商貿業歷史悠久,但規模與影響與省會城市的地位並不相稱。中心城市綜合職能體系建設滯後,生產性功能過重,管理、組織、創新、服務功能發育不足,妨礙了城市對鄉村和區域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制約了城市與腹地之間的功能聯繫,雙方沒有形成彼此依賴、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難以共建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3.城鄉之間經濟關係鬆散

從太原的產業結構上看,近20年鄉鎮企業的崛起和壯大,打破了城市代表工業、農村代表農業的傳統產業分工格局。但太原市特定的資源賦存條件和特殊的經濟發展道路,使得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出現了嚴重的同構現象。城鄉工業都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只是在產業規模、技術層次、資金投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資源型產業的特點又決定了這兩類地區的工業經濟聯繫都以區外為主,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十分微弱。而且,彼此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還出現了爭搶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環境壓力劇增。目前,太原市城鄉經濟聯繫以鄉村向城市提供農副產品、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中心市區為鄉村提供商貿及文教服務為主要形式,城市與鄉村地區經濟技術聯繫不夠密切,尚未形成產業互補的合理分工格局。

()經濟一體化的途徑

目前,太原市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差還相當大,這種狀況對城鄉之間的分工協作與共同發展十分不利,因此,當務之急是擴大鄉村經濟總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調整城鄉分工,加強經濟聯繫,密切城鄉關係,塑造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相互推進的互動發展關係機制。為此,需要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城市化進程,繼續強化城市綜合功能和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一體化的城鄉市場體系和基礎設施網路,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

1.完善和強化中心市區經濟職能

長期以來,太原市以生產功能為主的發展策略,導致城市功能發育不全,城市化質量不高。經濟組織和管理職能不強,金融、保險等新型服務業規模偏小,對經濟發展的帶動與調控作用偏弱。商貿功能規模和等級有待升級,文化教育功能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結合還很不夠,產學研分離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是鄉村地區比較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技術層次較低的鄉鎮工業,另一方面卻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閣、科研技術人員無用武之地。完善中心城市的經濟功能,構建城鄉經濟中樞、技術支撐點及文化創新高地,對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有著決定性意義。

2.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農業的現代化問題仍然是擺在鄉村地區的首要任務,只有通過農業的現代化才能根本上完成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實力增強的任務。農業是鄉村地區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能夠有效地擺脫土地對農民的束縛,提升農村經濟的質態和層次,徹底改變農村地區的發展面貌。同時,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市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太原近郊地區,農業發展條件充分,區位、交通、農業科技和農業基礎設施等綜合優勢突出,具有在省內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以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為重點,積極推進近郊地區農業現代化,可以實現與中心城市的高層對接,能夠為城鄉一體化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3.提高鄉村城市化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市周邊鄉村地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鄉村工業化和非農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城市化滯後於非農化發展的現象——產業集聚程度低,阻礙了農村工業化質量的提高;大量非農人口滯留農村,阻礙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鎮體系結構不合理,小城鎮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城鎮質量不高,吸納資本、人才的能力弱;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亂占濫用耕地突出,影響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所有這些問題都阻礙了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以小城鎮建設為核心,推動鄉村城市化進程,將有助於城市化質量的改善和鄉村工業的規模化發展,提高鄉鎮工業的規模效益和技術層次,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最佳化組合。

4.建立一體化的城鄉市場

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社會分工產生交換,進而出現市場;反過來,市場又推進了分工。我國鄉村發展的經驗也表明,如果沒有城鄉職能的一體化和市場的一體化,就不可能實現鄉村地區的發展。對於地處內陸的太原而言,推進城鄉市場的一體化建設,有利於消除城鄉經濟壁壘、打破城鄉分離狀態、促進經濟要素流動、實現城鄉資源合理配置,使城鄉市場由孤立的市場區向有機聯繫的一體化市場網路系統轉變,最終實現城鄉經濟高效發展的經濟一體化目標。

5.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化建設

基礎設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城鄉之間必須有完善的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網路,各類經濟要素才能保持順暢流動,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具有良好的通達性,才能保證城鄉關聯渠道的暢通。近年來太原都市區外延擴展受交通指向作用顯著,空間擴展由攤大餅式向軸線擴展模式轉換,表明交通基礎條件的改善對城市發展和城鄉聯繫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市場建設一樣,都是改善城鄉關係的重要力量。

四、生態一體化

生態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其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包括城鄉在內,生態良性循環的頂級人工複合生態群落,增強和激活鄉村地區的生態還原功能,確保城市系統的開放性,建立生態循環的有效渠道和途徑。

()總目標:建設“內陸生態城市"

根據太原市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現狀與特點,未來生態一體化應將建設“內陸生態城市”作為生態一體化的基本目標。太原市地處中緯度內陸地區,建設生態城市既是城市生態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城市產業結構升級轉化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生態城市強調以人的行為為主導、自然環境系統為依託、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體制為經絡,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的複合系統,系統各部分都得到協調共處和可持續地發展。生態城市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與周圍市郊及有關區域緊密相連的開放系統,它是城市內部、城市與區域之間生態共建的歷史產物。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建設內陸生態城市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在環境方面,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綠化,還要有完善的自然資源可循環利用體系。

第二,在經濟方面,除了合理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適當的經濟成長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生產方式,要有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高循環、高效運行的生產系統和控制系統。

第三,在社會方面,包括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全體市民要有良好的環保意識,並積極主動參與各種環保工作和活動,在全社會提倡一種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

第四,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相關法律和法規。不僅要有關於環保和環衛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還要有節約資源以及物資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還要有一個相關的切實有效的行政與執法制度。

()城鄉生態一體化的空間格局

針對太原市的生態問題和城鄉生態現狀,城鄉生態一體化建設可以分三個步驟:第一,太原市生態建設規劃,進行城鄉生態分區,明確生態區的功能與目標,確定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第二,以重點工程為突破口,點、線、面結合,建設城市生態系統網路;第三,調整城鄉產業結構,逐步實現城鄉經濟與生態的互補與互動。

1.生態功能分區

依據太原市城鄉生態環境現狀的不同,生態環境的空間結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呈南北方向伸展的半環狀內陸生態景觀圈層:最外圍為森林綠色屏障,由東西北部山地丘陵地帶的森林、草地及耕地組成,分布於陽曲縣的西山和古交市石千峰等地的東山次生林帶,面積約1.91萬公頃,是太原市主要的森林分布區域;中間是汾河谷地農業景觀區,主要指上蘭村以南的汾河城區段和清徐段,這裡經濟活動與人文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建設要增加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比重,增強城市綠肺功能,實現經濟功能與生態功能並重的目標;再向里是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城市邊緣地區,為城市綠地、綠肺,生態走廊建設的重點;建成區地處生態系統的核心,屬於經濟密度較高的資源型城市生態景觀,今後應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旅遊、科技等綠色產業比重,加快城市綠化步伐,儘快建設內陸園林城目標。

2.城鄉生態空間格局

在建成區及近郊縣範圍內建設“南北兩肺呼應、東西兩翼保護、縱橫兩軸貫通"的總體綠色生態布局。具體而言:

南北兩肺:指清徐生態農業區和萬柏林及陽曲果林保護區;

東西兩翼:指東西山原始林或人工次生林帶。這兩翼是太原市區域生態系統最豐厚的資源,也是實現太原市森林圍城的基礎。

縱橫兩軸:縱軸指汾河主幹道綠色景觀帶,橫軸指太舊高速公路沿線綠化風景帶,兩條綠色軸帶在太原市建成區交叉,是組成太原市生態網路的主幹。

在這個總格局內,擴建和改造中心市區範圍內的大型公園、綠地、水面,將其作為有效的生態緩衝島,同步建設星羅棋布的各類小花園、小遊園和小景點;以城鄉交通要道綠化為依託,形成點、線、片結合的城市生態網路格局。

3.重點生態建設工程

汾河生態走廊:以汾河公園草地、林帶、水庫為綠島,以濱河東路、濱河西路道路綠化為綠軸,建成太原市生態示範區。並以此為依託,沿汾河主幹道向南北延伸,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城市綠色生態廊帶。其作用在於:改善太原市主河道——汾河的自然環境,保護汾河的生態環境;淨化太原市水環境和大氣環境,與東西山森林帶遙相呼應,形成“森林圍城"和“森林入城"的雙重生態效應;同時形成太原市一道靚麗的生態景觀風景線。

城市園林綠地:以太原市森林公園為基礎,建成一個以暖溫帶植物群落為中心,培育北方花卉、草地綠化優良品種,集四季園林與化石、標本為一體的北方生態博物館。依託城市公園及社區綠化,增加建成區的綠地面積,形成點、片結合的城市綠肺,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發展水生植物觀光、水產養殖、垂釣等旅遊觀光地,建設晉陽湖生態養殖度假區。重點對迎澤大街、水西門街、府東、府西街、北大街及濱河東、西路、五一路、解放路、新建路等城市主(次)幹道進行綠化、美化,增加道路兩旁植被的層次性、多樣性和觀賞性,建成具有園林景觀功能的道路綠化林帶。

生態農業示範園區:選擇生態條件較好的清徐、晉源兩地,改造城市周邊農業生態景觀,建成生態旅遊、果園觀光基地,設立田野學校;在近郊城鄉過度帶,以道路為依託,建設綠色生態保護圈層,依託居民小區和農家院落,建設庭院生態基地;陽曲、婁煩應進行立體生態農業建設,在原有林地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還草,按照“山上水源林、山腰經濟林、山麓水果林”的布局模式,建設生態型農林複合系統。

五、基礎設施一體化

城鄉基礎設施是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生態等各項聯繫的基礎,是城鄉之間各類經濟要素空間流動的紐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前提和保障。

()基礎設施網路存在的問題

1.交通系統

太原市是全省對外交通的匯集點,又是全省城市交通建設的重心。從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角度分析,目前太原市交通運輸系統建設面臨著如下問題:

第一,交通體系建設缺乏廣域交通體系的觀念,受行政區劃分割,大型區域性交通基礎建設的協調性與一體化程度仍較低。太原市大型區域性交通設施和交通節點主要位於市區南部以及太原與清徐、晉中市榆次區、祁縣的交界區域,太原鐵路樞紐實際上是太原——榆次複合式樞紐,大型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都需要跨越行政區協同解決。但受行政區的分割,太原鐵路樞紐發展、太原機場淨空範圍的控制、太原榆次間大型物流倉儲中心的建設還存在許多矛盾與各自為政現象,嚴重製約著交通體系的長遠發展。

第二,城市邊緣區高速公路體系還不完善,對外交通與市內快速交通銜接性較差。太原市域和太原都市圈內部高速公路密度過小,覆蓋面窄,無法滿足城市間密切交往的需要。環城高速公路體系還未形成,城市內的高等級幹道與城市周邊的高等級幹道的互通性較差。城市換乘系統建設不完善,對外交通與市內快速交通銜接性偏低。城市內部多縱多橫的主幹道路系統只是從本市出行的角度去規劃的,缺乏與相鄰地區的協調和連線。

第三,缺乏從都市圈域一體化的高度建設內部交通體系的觀念。連線都市圈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網路還很不完善,維繫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仍然以公路為主,圈域內部城際快速幹道還不成體系,太原與榆次之間、太原與清徐之間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未有系統考慮。城市的公共運輸體系僅從本市的角度去規劃,與城郊小城鎮與周邊城市的公共運輸體系尚未建立。

第四,城市內部“城中村”道路網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道路狹窄、曲折,不成系統,無法滿足人流、物流、停車及消防的要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中村”道路交通系統往往不能與周邊地區有效地進行協調和銜接。

第五,城市交通設施建設與城市及其邊緣區區域的功能區協調程度差,城市形態呈“線狀”畸型發展,受“要想富,快占路”的價值觀念影響,相當部分邊緣小城鎮和鄉村盲目地沿高等級幹線公路建設工業小區和商鋪,省道、國道迅速“市街化”,不僅嚴重影響交通幹線的暢通與安全,制約城鎮建設的長遠發展,而且還將導致耗資巨大的二次改造。

第六,交通管理方面缺乏整體協調和規劃。涉及交通管理的各部門分工太細,各管一段,各自為政,不僅條塊分割嚴重,而且條條和塊塊內部也常難以協調。條條塊塊之間在交通用地、規劃布局、管理實施等各環節都存在著利益衝突,造成道路交通零碎不銜接和建設、經營管理效率低等問題。

2.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包括電力生產及輸變電設施,區域性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隨著人民生活與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對動力供應系統的需求會不斷增加,能源供應結構會進一步發生變化,從能源需求、結構變化角度分析,目前動力系統城鄉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大型動力供應設施,在輸變電設施、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建設過程中,對區域聯合、共享以及城鄉一體化等因素考慮不夠,導致市郊城鎮、外圍城市規劃建設中追求自成系統的傾向嚴重。

第二,城市內部“城中村”、城市郊區小城鎮與中心村,動力供應網路建設不足或形成空白,能源利用結構轉化滯緩,嚴重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

第三,中心城與邊緣區預留線路走廊、動力設施建設用地統籌規劃不夠,“馬路拉鏈”現象時有發生。

3.給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

太原市在城市給水系統建設方面發展較快,引黃濟並工程竣工後,太原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會有所緩解。從河道水體的流域性特徵分析和籌劃,城市供水工程的規劃和建設需要從市域甚至更大區域的水體系統進行分析研究,實現水源流域的高度整體協調。但是,在目前的城市給排水體系建設中“就城市論城市”的傾向仍較嚴重,具體表現為:

第一,都市圈內各城市根據各自的需要,安排水源地和取水量,自成體系建設自己的給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盲目分散建設,水源利用設施的合理配置沒有整體區域協調,不利於資源的最佳化利用。

第二,城鄉工農業用水和城鎮鄉村居民用水缺乏一體化規劃和合理分配,城鄉用水、工農業用水之間矛盾突出。

第三,城市給排水管網建設比較完善,但自成體系,小城鎮和農村及“城中村”給排水設施與管網建設滯後,城鄉之間反差極大。

第四,城市與村鎮排水口缺乏統一協調規劃,流域上下游相鄰城鎮間存在水污染矛盾。

第五,水資源管理體系仍較混亂,水務一體化的管理機制有待健全。

4.其它系統

信息系統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太原市與都市圈其它城市特別是晉中市的一體化問題,農村通信設施建設是薄弱環節。

安全保障系統主要包括防洪和抗震兩大部分。太原市區汾河幹流防洪標準已達到百年一遇設防標準,存在的問題是防洪體系建設本身也是整個流域河道與水庫整體整治的一體化工程,城市獨立的防洪工程建設對解決防洪的根本性問題仍比較脆弱。

()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思路

太原市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為:統一規划起步,協調整合為主,生產性設施先行,分區重點推進,管理創新保障。

太原市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內容包括三個空間層次、五大支撐體系和五大系統(見圖2)。其中,軟支撐體系由規劃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微觀主體運營機制、土地管理機制和投資機制組成;物質支撐體系由交通系統、動力機制、通信系統、給排水系統、環境生態系統和安全保障系統等組成。

根據太原市建設現狀和發展要求,城鄉一體化建設分區應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城市內部(城市建成區範圍),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的重點主要是75個“城中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問題,要重點解決市政公用設施與社會公共設施的一體化配置與完善。第二層次,即城市邊緣區(城鄉交錯地帶),是城市型基礎設施與鄉村的過渡地區,也是城市主要的區域性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分布地區。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是處理好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節點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發展、城市形態與基礎設施配置的協調關係、城市型設施的合理延伸與有序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設施的建設和保護。第三層次,即都市圈域。一般而言,是以1小時交通圈作為都市圈劃分的範圍。從太原市經濟一體化和空間一體化角度分析,都市圈域範圍除太原市域(23縣)外,還應包括晉中市榆次區、交城、文水、祁縣、太谷5個縣區,相當於太原二級經濟區的範圍。它是山西省經濟社會最發達的核心區域,也是全省基礎設施網路最為密集的區域。都市圈域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是圈域各級城鎮之間大型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包括圈域交通體系一體化建設、能源供應、污水處理、生態環境設施、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設施、防洪設施等的整體協調與共建共享。

()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重點

1.交通運輸系統

對於都市區域,基礎設施的城鄉一體化、空間一體化首當其衝的是交通一體化建設。太原市交通一體化建設的主要方面是:第一,建立以大公共運輸為主導的城鎮交通發展模式。調整運輸結構,切實貫徹公共運輸優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發展常規公共汽車、電車、小型公共汽車為主體的城市交通結構。隨著郊區的發展,從市內的“市區公交”擴展到都市圈範圍內的全域公交,形成大公共運輸體系。按照太原發展實際,都市圈內應優先考慮中心市區與榆次、清徐之間、主要小城鎮之間的大公交體系,建立起公共運輸與城鎮布局相互支持的良性發展鏈。第二,籌備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立以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幹,以常規公共運輸為輔助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是大城市客運交通所倡導的模式。把都市圈範圍內規劃建設的“十字”形捷運、由同蒲鐵路、河西鐵路專用線、北郊鐵路專用線、以及規劃中的南郊鐵路(義井工業站經姚村至榆次)組成的橢圓型環城快速市郊鐵路等有機組織銜接,與各主要城鎮環城快速幹路建設相協調,形成與城市開發建設以及對外交通系統協調發展的,以捷運、輕軌為主的軌道交通體系。第三,一體化建設城市之間、城鎮之間的快速幹道。首先在太榆之間、太原至東觀之間、太原至徐溝之間構建快速幹道;創造條件,通過延伸濱河快速幹道、改造其他道路,形成都市圈南部城市以及主要城鎮間聯繫的快速幹道。第四,強化廣域交通體系。高標準一體化建設太原—榆次複合型綜合樞紐,搞好鐵路、公路、航空等各類交通設施、站場、線路的配套建設,形成便捷、順暢、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省域交通樞紐,拓展六向對外交通通道,即與晉東、晉東南、晉中、晉西、晉西北、晉北相聯繫的、由省道和國道組成的六條輻射型快速幹道,加快通往晉北、晉南、晉西、晉東南的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步伐。

2.動力系統建設

太原市供電系統建設要擺脫本地電源自求平衡的思路,從全省大電網角度解決太原市及其都市圈的電源問題,本地電廠逐步改造為調峰電廠和熱力電廠;根據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要求進行電網改造,都市圈內主要城市間建設220千伏雙環網,完善各城市110千伏運行網路,加大小城鎮電網和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形成區域、城鄉一體化的供電網路;加強電力設施建設與城鎮建設的協調,綜合考慮變電站、高壓走廊與城鎮發展方向、城鎮功能分區、城鎮道路系統的協調。

3.給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

第一,實施“省水高效”戰略,建設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生產體系,建立節水型的生活服務體系。第二,建立水資源利用的區域協調與整體配置體系。水資源開發應按都市圈汾河流域統一規劃,對水體區域的功能分工及水資源可用量與可供量進行綜合研究,合理調配區域水資源,統籌區域取水口與引黃調水的資源利用。第三,實現區域性綜合用水。區域性綜合用水可以在特大型、大型企業建立廢水閉路循環系統,也可以在廠際之間進行區域性綜合利用,還可以在工業與農業之間,居民用水與生產用水之間建立。第四,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與水源的合理保護。徹底改革現行水資源管理體制,革除多頭領導、部門分割及部門之間互相牽制的局面,按照水體循環規律和區域內用水系統的特點,統一安排分區性的水資源規劃、調度、分配、利用和保護,逐步實現水資源的區域性管理和水務一體化管理。第五,建設和完善供水管網等供水設施建設。應逐步建立城市分質供水系統,重點加強“城中村”與城鄉結合部的供水管網建設。

排水系統一體化的重點是按照流域上下游的關係,合理劃分污水分區,一體化布置排水口和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大型化可以降低處理設施的基建投資,便於管理,而且可以降低處理能耗,降低污水處理成本,這一點已是共識。然而過於集中,污水收集和輸送的成本迅速上升,會抵消前述優點,如果再考慮污水處理後的回用,分散處理,就近回用,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污水處理設施布局中,應根據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實際,解決好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關係,合理選擇污水廠廠址和回用設施布置方式。

()分區建設對策

1.城市內部(建成區)

城市內部(建成區)應以整體協調的觀點,整合中心城市內部城鄉之間的各種基礎設施資源,減少各區域之間、各級行政單元之間、各種基礎設施之間的建設矛盾,提高各種基礎設施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形成高度一體化的空間網路系統。對“城市裡的鄉村”的一體化改造,可根據更新改造的不同起點或不同階段,按低、中、高三種方案,分區域、有步驟地實施。

低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全部維持集體所有制不變,基本按照區域現狀以居住用地為主的功能,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部分改造,原則上不傷筋動骨,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配置達到三類居住用地標準。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參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建設和管理,在道路設施的布局、結構和其它基礎設施的標準上可有一定降低,但必須保證道路紅線寬度至少達到3.5-5,主要路段拓寬到7-9,建築紅線再退後1-2,並為今後的拓展提供相應的預留空間。

中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大部分維持集體所有制不變,逐步按照城市總體規划進行用地功能及性質更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基本按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規劃、建設和管理,在道路設施的布局、結構和其它基礎設施的標準上略有降低,但必須保證道路紅線寬度由現在的3-5拓寬至91215,建築紅線再退後2-3,同時逐步完成其它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最終達到城市建設要求。

高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由集體所有制轉變為全民所有制,在條件成熟時進行用地功能及性質的統一更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完全按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規劃、建設和管理,特別在道路設施的布局結構和給排水的標準上,對亟待更新改造的項目結合分區和控制性規劃一次性改造到位。

2.城市邊緣區

城市邊緣區一體化建設的主要著眼點是城市與村鎮基礎的銜接和城市性設施與區域性設施的合理布局與相互協調,一體化的著手點是引導與控制。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政策分區角度,本區域為引導控制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需重點處理的矛盾和問題有:(1)城市道路系統與公路交通系統的協調與銜接;(2)太原市環城高速公路與城郊鐵路線路的合理安排與換乘點的布局;(3)城市道路與公路線路安排與村鎮發展、工業小區用地布局的協調;(4)交通線路與交通節點布局用地的預留;(5)城市大型變電站的位置選擇、高壓走廊與城市用地擴展方向、村鎮建設的關係;(6)城市給排水、煤氣、供熱管網合理延伸與村鎮的共享;(7)城市邊緣區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

3.都市圈域

確立城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戰略是促進大城市圈經濟、空間一體化發展的當務之急。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的主要著眼點是都市圈內各個城鎮,特別是主要城鎮間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協調和大型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一體化的著手點是協調管理。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政策分區角度,本區域為協調管理區。

太原都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地域是太原與榆次之間、太原清徐之間的協調建設問題,主要內容包括:(1)城際快速幹道的一體化建設和地面公共運輸的一體化組織;(2)太原榆次之間軌道交通的一體化規劃與實施;(3)在太榆之間協調布局鐵路、公路、航空設施、站場和大型倉儲設施,高標準一體化建設太原—榆次省域複合型對外交通綜合樞紐;(4)一體化建設信息通訊設施,實現信息設施與資源的共建共享;(5)聯合進行燃氣網路建設和新興氣源的開發;(6)統一進行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引黃水資源的調配;(7)太原清徐一體化規劃與建設汾河生態廊道;(8)太原與清徐、榆次之間統一規劃建設大型永久性綠色生態空間。

六、空間一體化

城鄉空間是各類經濟社會活動的物質載體,城鄉空間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內容,合理、有序的城鄉空間格局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和保障。

()城鄉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

1.城鄉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土地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載體。與其它內陸城市一樣,太原市長期沿襲的城鄉分割型土地管理體制和剛性化的土地流轉機制,形成了城鄉特點迥異的土地利用格局,妨礙了城鄉間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制約城鄉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在城市內部,一方面土地短缺問題相當嚴重,另一方面又存在著閒置、浪費、低效利用等諸多問題。目前,各類用地比例不合理,道路、綠化、科教用地偏低,工業用地規模大,利用效率低,一些與城市功能要求不適應的工業企業占據了城市土地的黃金地段,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育和發展。在郊區農村,農民住宅用地比例過大,鄉鎮企業布局分散,大量占用土地。特別是城市邊緣地區,仍然採用“農業方式”利用“城市土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對城市化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利影響。

2.城鎮體系不健全

太原城鎮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城市、小轄區”。太原市城市轄區較小,限制了城市的發展空間,制約了中心市區的產業布局活動,不利於占地大企業的搬遷轉移,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以及資本的內聚和產業的發展。太原城鎮體系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大城區、小郊區”。城區特別是原有三城區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密集,造成諸如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等一系列問題,而郊縣衛星城鎮和各類城鎮發展緩慢,沒有形成明顯的集聚效應和規模,無法承擔帶動鄉村發展的功能和任務。

3.“城中村”散布於建成區

“城中村”是指歷史與現實形成的、緊緊地嵌接在城市社區內或處於該城市社區邊緣地帶的某些農村社區。“城中村”的最形象說法就是“城市中的農村”,它雖然與城市社區或廣大農村社區有同一之處,但差別與特點是相當明顯的。“城中村”由於在土地、戶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與城市形成二元體制,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在太原市建成區範圍記憶體在的75個“城中村”,與城市街道犬牙交錯,致使市區用地邊界不清,管理混亂,城市總體布局調整的難度較大,嚴重破壞了城市的總體規劃。

4.城鄉空間分工不明確

長期以來,太原市走的是一條重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城市的許多經濟職能嚴重缺失,而城鄉二元化發展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狀況。鄉鎮工業的發展,一方面造成礦產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另一方面城鄉之間工業經濟結構嚴重趨同,難以形成經濟分工和經濟聯繫,並且彼此制約,地域內在原材料和產品市場上內耗激烈,低水平重複,經濟缺乏合力和活力。在空間上,表現為城鄉之間缺乏功能分化,城鄉空間經濟聯繫很差,資金、技術、人口、產業等要素的空間配置不合理,空間流動微弱,不利於城市集聚效應的發揮,經濟規模難以擴大,經濟結構轉換遲滯,發展層次無法提升,造成經濟效益低下。

5.城市綠色空間缺失

城市是一個人工系統,生態空間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它對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維護和改善、生產和生活廢物的分解還原具有重大的意義。然而,在太原的城市建設和擴展過程中,過於強調生產功能,忽視對城市生態功能的保護和強化,城市的綠色空間布局不斷被蠶食,導致綠色空間功能體系建設的滯緩。在農村地區,農民建房用地大幅度增長,鄉鎮企業用地不斷擴展,侵占了大量的農村綠色空間,弱化了農村應有的生態還原功能,導致農村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

6.城鄉空間組織化程度低

在太原近郊,在行政區劃和戶籍制度的約束作用下,鄉鎮企業大都就地辦廠,形成了一種鄉土經濟格局。這種分散型農村工業化,導致小城鎮不發育或城鎮服務半徑和人口規模過小,難以為鄉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提供應有的支撐作用。從中心市區看,具有都市特色的功能性產業,尤其是高層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不快,城鄉之間以交通為主的空間網路建設滯後,導致太原市城鄉空間組織結構鬆散、組織化程度低,中心城市與各次級增長極點及腹地之間的經濟聯繫不夠。這嚴重影響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擴散作用,不僅導致空間要素的重複配置和浪費,而且造成城市化規模經濟的低效運行。

()城鄉空間的分區劃分

中心城區:包括太原市建成區的大部分,東起建設路,西至新建路,南起南內環街,北至城北街。以城區內部經濟功能的完善和空間布局的調整為主要任務,嚴格控制工業的發展,原則上不再增加工業用地,現有工業逐步向外遷出,向外圍組團轉移;要充分利用現有區位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視發展金融、保險、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層次和地位,增強城市的服務能力、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使之成為太原市和山西省的經濟組織和管理中心;必須注重生態工程的建設,大力規劃和建設園林、綠地,進一步減少污染源和嚴格控制污染強度,切實改善中心城區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和增強其生態功能。

城市擴展區:包括迎澤區、杏花嶺區的非中心城區部分以及萬柏林區、尖草坪區、小店區和晉源區四個城區的全部。以接納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的擴散為主。太原市市區的新增工業、外遷工業及新增的城市建設項目均可考慮到這裡來尋求空間;產業的發展應依託駐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放在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密集型)的發展上,空間上可以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加速產學研一體化;依託太鋼、太化、太重、西山等大型企業集團以及良好的市政工程設施、便捷的對外交通條件,組建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發展生產技術協作和規模化生產;對現有產業要搞好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提高產業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有效減少工業污染對城市的危害;小店區和晉源區將是未來太原市市區向南擴展的主導方向,因此要搞好長遠發展規劃,集約化使用土地資源,各類建設用地的規劃既要合理,又要具有前瞻性;此外,小店區和晉源區還應充分利用現有區位和農業、旅遊業發展基礎的優勢,面向市區消費市場,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並逐步提升旅遊業層次和規模,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外圍生態功能區:包括太原市所轄婁煩縣和陽曲縣。根據這兩個縣的空間區位、產業基礎、發展條件等多種因素,主要承擔城市生態還原和綠色屏障功能。古交位於太原市上風和上水位置,生態區位重要而敏感,其發展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要嚴格限制污染工業的發展;婁煩縣和陽曲縣屬於太原市的後進地區,農業基礎薄弱,其發展既要考慮生態區位,又要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產業關聯,結合本地實際,重點發展城郊農業、旅遊業、副食品供應業等,同時結合當地農業開發,加速農副產品加工和貿易的發展。

外圍衛星城鎮:包括晉中市區、古交市區和清徐縣城。由於太原市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的擴展以向南為主,因此位於太原市南面的晉中市和清徐縣與市區的社會經濟聯繫將越來越密切,逐漸發展成為與中心城區一體化聯繫的都市型地域。清徐縣經濟實力較強,但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要從解決鄉鎮工業的分散式發展問題著手,積極加強與中心城區的經濟分工,更加重視小城鎮建設,推動鄉村經濟規模的擴大和鄉村城市化的發展。古交市的資源型產業要向高級化、深加工和清潔生產方向發展,減少廢物排放量、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古交市作為太原市的衛星城市,加強與中心市區的產業分工聯繫,搞好市政建設、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和內涵,營造良好的城市氛圍。隨著交通網路的發展和市區向南的擴展,晉中市與太原中心城區的空間距離逐漸縮短,兩個城市在產業聯繫、市場整合、資源共享等方面互補發展的潛力巨大,晉中市區必將成為太原大都市區重要的組成部分。

()城鄉空間一體化的重點

1.城市多中心、沿軸線發展

世界各城市空間布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單中心環狀擴展模式、二是多中心軸線延伸擴展模式。近年來,太原市城市空間擴展的交通指向特徵十分明顯,正在由攤大餅式向沿軸線擴展模式轉變。要進一步強化迎澤大街、長風大街兩條東西主軸的建設,使之成為太原的都市化景觀帶,同時依託(東、西)濱河路以及東西向城市出口道路,加快城市南進(以及西移)步伐,不失時機地拓寬城市發展空間,為城鄉空間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2.加強城鄉結合部發展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化影響強烈的地域。太原市充分重視城鄉交接地帶的開發建設,引導資金和經濟要素流向,改造這一地帶的產業特徵和景觀特徵,調整區域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使之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導區域。要從改善與外界的可通達性入手,致力於道路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使城鄉交錯地帶成為城鄉經濟技術聯繫的橋樑和紐帶。長風大街以南地區,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拓展空間,要儘快從體制上解決邊緣區的“剛性化慣性發展”問題,緩解和消除向“城市化尋租”的不良現象,是城鄉結合部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

3.徹底改造“城中村”

基於土地、戶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為數眾多的“城中村”始終游離與城市之外,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城中村”地處城市之中,與城市的各種聯繫相當密切,更易直接地受城市的帶動和影響。城中村與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大地促進其產業結構的非農業化和經濟效益的多元化,表現在農業基本消失,二、三產業及其土地收益成為主要的經濟來源,比一般農村社區富裕,與廣大農村社區相比,城市化、現代化要容易一些。城中村的改造,是城鄉空間一體化的首要任務。

七、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

城鄉一體化是從區域角度出發,在承認城鄉差異的基礎上,以城市為中心,明確城鄉分工,實現城鄉相互促進的雙向發展過程。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城市突出的中心地位、城鄉之間密切的聯繫、城鄉各類資源的統一和高效配置、經濟要素的合理流動以及農村經濟實力的強弱、產業基礎的優劣等。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穩固農業基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以及強化城鄉經濟聯繫等,都是推進太原市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中心城市發展與城市現代化

太原市市區作為市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目前已進入極化和擴散相結合的城市化發展階段,一方面人口、技術和其它經濟要素繼續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產業、資金、科技信息等經濟要素向外溢出對周邊地區經濟產生影響,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共同發展。太原市作為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重工業基礎雄厚;同時,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太原市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刺激鄉村和周邊地區的生產和開發。近年來,太原市一些初級加工、零部件加工等產業的擴散,為周圍鄉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太原市是全省的科技文教和信息中心,是培養人才、開發智力資源、廣泛交流和傳播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基地,能夠有效地對周邊農村區域進行技術、人才和信息的輸出,帶動周邊農村區域科技文教水平的提高。

長期以來,太原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只注意發揮其工業基地的作用,而不注重城市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多種功能的開發,造成城市工業片面發展,而城市中心功能載體——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受到抑制,嚴重削弱了城市應有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城鄉經濟聯繫只局限於鄉村向城市提供糧食、副食品和工業原料,城市向周圍鄉村提供工業製品和其他服務。城鄉兩個子系統相互獨立、彼此封閉的狀態,不僅使經濟低效增長,而且強化了我市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鄉村城市化滯後、城市現代化受阻和鄉村孤立發展,城市與鄉村的比較優勢均未得到充分發揮。隨著太原市“退二進三”為標誌的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城市功能更新、向現代化邁進創造了條件。隨著城市建設日益現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加強,吸引、輻射能力以及服務範圍的加大,對區域內鄉村的發展也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鄉村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

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打破了農村搞農業、城市搞工業的傳統觀念和空間格局,使鄉村經濟由第一產業領域向第二、第三產業領域擴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譜寫了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新篇章。太原市周邊地區鄉鎮工業較為發達,在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雖然鄉鎮工業在發展的水平、質態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但它深刻地改變著鄉村經濟社會的面貌,不斷縮小著城鄉差距,為城鄉之間進行廣泛的聯繫和交流創造了條件。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承包經營的農戶在鞏固其生產主體的基礎上,圍繞自己的生產,進入“產前”和“產後”兩個領域,與工業、商業以及其它經濟組織和服務組織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換關係,從而確立了農民作為交換主體的地位,最終使農民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農業產業化從經濟上徹底打破了傳統農業所依賴的自然經濟基礎,打破了鄉村地區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狀態,實現了農業與工業生產諸要素的結合,同時也成為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密切聯繫的重要方式。

鄉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結合發展,能夠在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城鄉市場體系,使生產力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動領域,並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在產業間、區域間得到合理配置。這無疑給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條件,並為城鄉一體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小城鎮建設與鄉村工業化、城市化

依託天然稟賦的礦產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閒散資金和其它資源,並吸收城市釋放的能量,太原市鄉鎮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成為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鄉村工業化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城鄉之間進行廣泛的聯繫和交流創造了條件。目前,太原市鄰近地區鄉鎮工業發展結構層次較低、增長方式粗放、空間布局分散,應當藉助緊鄰中心市區的區位優勢,利用城市的技術力量、產業擴散等有利條件,加強與城市的產業聯繫和經濟聯繫,實施產業改造和最佳化升級,這對於實現城鄉產業的合理分工、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鄉村城市化是指鄉村地域中傳統型社區向城市現代型社區轉變,從而使滯留在鄉村地域上的居民逐漸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過程。目前,在太原近郊區以及鄉鎮工業較發達的遠郊區,鄉村城市化已較為明顯。鄉村地域的就業結構、人口居住地和居住方式、居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傳統自然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封閉狀態正在打破。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不僅為大量鄉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提高了鄉村地區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大大改善了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與居民的生活質量,加速了鄉村城市化進程,而鄉村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又使城鄉差距日益縮小。因此,鄉村城市化是鄉村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

從城鎮體系看,小城鎮是屬於城市範疇,是城市居民點中的最下一個層次,數量最多並與農民具有血緣的那一部分。從農村地域體系來看,小城鎮又是農村地域體系的最上層次,起著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作用。小城鎮既是城鄉生態經濟要素的中轉站,又是各種城鄉矛盾的集中地和激發區。無論是鄉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還是城鄉一體化,都離不開小城鎮的發展。從產業上,小城鎮作為農村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鄉鎮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空間載體。要通過完善鄉村地區的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為農業產業化和鄉村工業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各類經濟要素和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使其成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成長中心。從地域上,小城鎮作為城市和鄉村地區聯繫的橋樑,憑藉自己的優勢,為城市產業、經濟技術擴散提供場地和條件。通過大中城市、小城鎮和廣大農村腹地等層層帶動模式,傳遞和擴大大城市的增長帶動作用,從而促進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

()市場的作用與政府的引導

城鄉一體化動力系統的運作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無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空間一體化,都應該遵循市場規律,從市場需求出發,本著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則來最佳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與資金使用效率。要衝破城、鄉二元結構思想的束縛,從城鄉大系統總體發展的角度,進行城鄉之間的合理分工,堅持城鄉並重、城鄉一體、經濟為先的原則,發展城鄉經濟。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太原市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依然存在,市場經濟機制的完善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在某些方面還需要政府的參與才能夠實現,比如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為市場運行提供一種寬鬆的、良好的環境,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

城鄉一體化建設離不開政府觀念上的轉變以及相應的引導、支持。例如,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作用是在一定的經濟社會制度環境下進行的。一種有利的制度將極大地促進中心城市溢出效益的發揮,並能有效地降低城鄉之間經濟合作的制度成本。如城鄉之間經濟協作、補償貿易、經濟聯合等一系列經濟制度的創立,就極大地推動了城鄉之間經濟上的合作。反之,則不利於城市經濟勢能的溢出。政府還應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是因為政府掌握著土地批租權,從土地批租得到的資金一部分可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制度創新

針對城鄉關係現狀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改變現有的城市管城市、鄉村管鄉村的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建立一套全新的城鄉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體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進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土地地價管理,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發育,建立城鄉土地合理、高效利用的配置機制。其次,加快落實新的戶籍管理制度。實行人本化、人性化管理,變固定戶籍制為城鄉一體的身份制度,實現勞動力在城鄉間的順利流動。同時,通過戶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小城鎮的發展速度,快速提升小城鎮在鄉村發展中的中心地位。第三,走出條塊分割的誤區,理順城鄉管理體制,強化城鄉統籌規劃管理。在建立一體化城鄉市場的同時,從城鄉一體化角度進行統一規劃、管理,打破城鄉界線,統一規劃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各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

 

[注意]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