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局關於農村當前生產和消費情況的調研報告

2、關於家庭收入。認為與去年相比增加的占26%,減少的占20%,持平的占54%。由於受近期巨觀經濟形勢和農副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大部分農戶對今年家庭收入並不持樂觀態度,特別是由於近期生豬價格下滑,養殖戶對收入沒有信心。

3、對家電下鄉政策知道的情況:占26%的人認為清楚,13%的人不清楚,61%的人一般。由於我縣家電下鄉政策從今年1月份啟動,受多種因素影響,民眾熟知程度不高。對國家家電下鄉政策不清楚和一般的比例分別達到26.7%和53.3%,暴露出農民對知曉國家政策和獲取外部信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4、本地最受喜歡的家電下鄉品種:電視機占60%,洗衣機占37%,計算機占3%。電視機、洗衣機等日常生活必需電器仍是下鄉家電的熱選品種,而電腦、電冰櫃等卻甚少有人問津,反映出廣大農民的購買力和購買層次不是很高。

5、家庭收入開支:依次為孩子上高中大學支出占27%、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占25%、購買家電等日常用品支出17%、修建房屋支出占16%、就醫看病和婚喪嫁娶及人情往來支出各占5%。表明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目前農村生產和消費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農民基建費用高。近年來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雖大力改善,但與城鎮相比整體水平較差,仍然存在商品流通設施少、文化娛樂設施少、有線電視不能普及等問題,從客觀上制約了農民的生產和消費。“5•12”大地震後,機紅磚、機瓦、鋼材、沙石等價格一路上漲,人工費也同時上漲,加重農民修建負擔。

2、農資價格上漲,質量參差不齊。農資價格上漲是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現象的主要原因,每當農產品價格上漲,農資價格也“及時”跟進,抵消了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及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農資市場放開經營後,供應渠道混亂,監管難度加大,農資商品品名、規格、含量等標準混亂,尤其是我縣的磷肥品種,讓農戶在購買時無所適從。假冒偽劣農藥、化肥仍然侵害著農民的利益。

3、農業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推廣有限。農民最缺的是科技,最盼的是服務,但由於農村面大量廣,新技術推廣、培訓工作難度大。尤其我縣10萬勞務大軍的勞動技能培訓,大範圍培訓有一定困難。

4、農村市場發育不健全,商品質量問題突出。大部分農村市場存在著場地狹窄、設施簡陋、配套不全等問題。由於改制因素,供銷、商業等大型流通企業在農村的銷售網路萎縮,不能發揮主渠道作用,個體工商戶雖然活躍,但在運輸、經營、倉儲設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產資料和耐用消費品供需斷層。由於監管不到位,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無證照生產經營食品、不合格食品、過期變質食品等現象比比皆是,一些小五金、小家電、日常用品中假冒偽劣產品較多,擾亂了農村市場秩序,損害了農村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5、農民增收相對緩慢。近些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強農政策,農村經濟有了顯著改善,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但增收幅度相比城鎮而言趨緩,總體水平仍然較低。特別是農業上的豐欠年和養殖業的價格大起大落,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民的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