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優酪乳菌種對優酪乳口感的影響

一、研究背景:

由於近年來,市場上優酪乳品種繁多,口味各異。品嘗了各種各味的優酪乳的我們看過了優酪乳的成分表不禁提出疑問,各種優酪乳中的不同菌種對優酪乳的口感到底有什麼影響呢,於是,我們就對此張開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探究優酪乳菌種對優酪乳口感的影響。

二、活動目標

1、 了解用優酪乳機製作優酪乳的一般方法,並大致了解對不同品牌牛奶所含菌種對優酪乳口感的影響。

2、 調動組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培養組員科學實驗的精神、增強組員的動手能力。

三、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活動方案設計:

經過我們不斷思考,決定採用控制變數法,用不同品種優酪乳中的不同菌種製作優酪乳,並保持各種變數的統一,進行試驗,同時記錄試驗結果,進行對比,以此得出結論。

預測結果:

預計以暢優優酪乳為基底的優酪乳發酵成效最好。原因:暢優優酪乳含有多種乳酸菌,發酵全面充分,故得出以上結論。

預計以卡士為基底的優酪乳發酵口感最好。原因:卡士優酪乳價格較高、蛋白質較多、味道較好,故得出以上結論。

預計可能出現問題:

1.高溫消毒杯子時並不能完全製造無菌環境,會有一定的殘留在原燒杯上的細菌破壞口感。

2.發酵時間應該為多久,發酵時間過長優酪乳會壞嗎?

3.做優酪乳的時候應當先加牛奶還是先加菌種?

具體實施步驟:

1.討論研究方向,確定變數的組成與梯度;

2.學習發酵原理和製作技術;

3.制定實施方案;

4.準備原材料與器材;

5.用白開水消毒玻璃杯(附瓶蓋)、量筒、燒瓶、筷子;

6.將伊利純牛奶500ml(兩盒)、卡士(原味)(含有保加利亞乳桿菌)、 優益c(原味)(含有活性副乾酪乳桿菌)、暢優(原味)(含有乳酸岐桿菌、乾酪乳桿菌、植物乳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益力多(含有活性乳酸菌)、 發酵粉(0.1g)、白糖每杯1g放於常溫下;

7.使用電子天平量取5份每份為1g的白砂糖,用小紙杯裝好;

8.使用量筒量取卡士(原味)(含有保加利亞乳桿菌)、優益c(原味)(含有活性副乾酪乳桿菌)、暢優(原味)(含有乳酸岐桿菌、乾酪乳桿菌、植物乳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益力多(含有活性乳酸菌)、各10ml,並量取0.1g發酵粉;

9.用量筒量取鮮牛奶5杯各100ml分別倒入實驗玻璃杯中,並分別加入步驟3中所量取的材料和步驟2中量好的白砂糖,充分攪拌;

10.將5個玻璃杯蓋好蓋子放於優酪乳機中,開始發酵(時間XX.5.8 13點45分~20點45分)共七個小時

11.品嘗各優酪乳的味道

12.分享與總結

四、結果與評價

結果分析:

1、bcd的失敗原因:我們錯誤地預測了超市里買來的優酪乳的活性菌數量,導致優酪乳和牛奶的比例不恰當,最終失敗。

2、口感:發酵後的優酪乳有稀的也有稠的。其中,稀的優酪乳沒有發酵完,也就是菌的數量不多。此時的口感絲滑,像普通的牛奶,味道也像是普通的草莓牛奶,不太像平常的優酪乳。稠的優酪乳發酵好,味道一般比稀的優酪乳酸很多,味道也像是平常的優酪乳。當加多點糖後,口感粘稠,更像平常的優酪乳。

3、冷凍前a,e都比較酸,冷凍後a,e都較冷凍前酸的程度少了很多。

五、學生收穫(可附學生作品):

做實驗前,我們曾經在網上查找過製作優酪乳的步驟,發現製作過程沒有想像的那么困難,所以放鬆了警惕。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製作過程的複雜,各個步驟都需要非常精準的計算和度量。第一步,我們度量了砂糖的質量。我們反反覆覆在紙杯間傾倒砂糖,但總是達不到精準的1g。第二步,我們消毒杯子和量筒。

經過這次的探究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我們認識到了優酪乳的整體製作過程,了解了各種菌種對優酪乳口感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也明白到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意義,這次活動真的讓我們受益匪淺。

六、指導教師的認識和體會

優酪乳製作活動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學生參加此項研究性學習時情緒高漲,但隨著活動的開展,學生逐漸感到實驗的難度,學生要利用課餘的時間堅持完成整個活動,學生的科研素養有一定的提高。

此項活動能刺激學生主動學習,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在了解發酵原理時聯繫到生物課中微生物發酵的內容,制定實驗操作的驟,並且在實踐操作中學習電子天平、優酪乳機等設備的使用。

學生自主合作性強。該組活動成員由3個班學生臨時組建,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認識、組建團隊、建立合作。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商量分工,主動承擔活動的各項任務職責,展現出良好的合作能力。

學生在活動開展中也會滋生惰性,如在資料的搜尋中遇到困難,沒有盡力完成查找資料的任務而直接問指導老師,指導老師需要鼓勵學生完成,並且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完成該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