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

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周圍那些退休的老教師一旦離開學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鬱鬱而終。我們只當是他們離不開學校,離不開學生之故,豈不知是他們精神生命的終結使然。退休前,他們教的是教科書,看的是教參書,改的是教輔題,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實。可退休後,沒有了題可改,沒有了書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沒有了陽光,失去了意義。運氣好的抱抱孫子外甥,運氣不好的連孩子都沒得抱,終日無所事事,你說怎能不生病?陶老師建議大家“在精神世界中為自己搭建一座輝煌的宮殿”,要“提前為60歲作準備”,與書為友,同書結伴,不斷地豐盈自己的精神,滋潤自己的心靈,這樣,“'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盡頭,而會歡欣鼓舞地迎接另一個精神生命的誕生”。這是從教師自身的幸福需要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每兩年一次的評聘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丟人現眼外加經濟損失,沒辦法只得求爺爺告奶奶。再例如進城這件事,也是脫關係走門路,耗神費力。如果我們能潛心讀書,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文化不斷為你增值”,那你就會成為你所在單位的優秀分子,甚至是更大範圍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慮那些職稱啊,職務啊,調動啊等亂七八糟的事,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快樂體悟,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這是從教師的生存必需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第二 教師應該讀什麼書?

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么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陶老師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捨棄那些三流的 “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塗著蜂蜜的《聖經》,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這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不垮,處身包圍而不敗,與熱愛讀書至關重要。是經典滋養了愛因斯坦,馬克思這些猶太偉人,成就了以色列這個特殊的國度。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在俄羅斯的車站碼頭機場,俄羅斯人捧著名著等車候機的場景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恐怕俄羅斯的崛起於此不無關係吧?我們也偶爾看見國人候車(機)時手拿書刊,可全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作。據統計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這就是現狀。如果教師還不喜歡讀書,或讀下乘之作,則何益之有?我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

那么什麼是經典?陶老師認為經典就是“經由時間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靈層面的、他所揮之不去的、能不斷引領人的生命成長的精神產品”。經典無國界:不管是中國的《四大名著》還是外國的《莎士比亞全集》;經典無年代,不管是現代的《茅盾文學獎作品》還是古代的《古文觀止》;經典無新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等經典名言佳句至今仍光芒萬丈。經典不會過時,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永恆的,他們的思想可以穿越時空,慰藉不同時代的天下蒼生”。當我們每天都用經典來滋養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那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