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

第一章:一寸光陰一寸金,個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第一章講述了道光、鹹豐年間的外患。全章圍繞“剿夷與撫夷”展開,其間不乏作者個人獨特的觀點和思考。

提起鴉片戰爭,中國封建社會的落後腐朽與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船堅利炮之間嚴重力量對比自不必說,但從學習歷史以來,教材多是強調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不義與霸道,此書卻更加重視描述英國發動戰爭的無奈,這場戰爭已是歷史的必然。鴉片戰爭其中有一部分不能不說是中國人自己招致的,正如作者在本章中所說:“中西的關係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其他各國皆為“夷”。這種意識是自古以來中國領先於世界的現實所造成的,也不能全怪中國人夜郎自大。但中國的大國意識充滿著矛盾,既希望萬邦來朝,天下共主,又有一種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心理:清朝政府不允許外人買中文書籍,了解中國的文化。我認為這種矛盾來源於當時的中國是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以漢人為主的中華帝國。

滿族是發源於中國東北部的少數民族,與泱泱大明相比自然弱小很多,雖然備受壓迫,但當他們推翻了多面的壓迫者的時候,自己卻並沒有給他們自認為弱小的夷好臉色看,反而更加的自大與狂妄,這與滿族接受漢族的文化不無關係。漢族的先進文化就像一個大染缸,能將所有外來的文化染成自己的顏色,清朝的統治者無疑也秉持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這種觀念不只停留在本國的禮儀制度,甚至也影響著中國的對外關係。當時的中國用自己的這套的等級制度拿來面對世界,中國天朝上國的地位無可避免的被擴大抬高了。即使當時中國人還沒有世界的意識,但在大部分人的觀念里,中國確實是凌駕於世界各國之上的,大概他們認為中國的優秀文化只能自己的民族傳承下去,外夷既不配也不能弄懂中國的文化。

同時,清朝的統治者歸根結底是一個少數民族,害怕漢人勾結外夷推翻自己統治的狹隘民族心理又無可避免的貫穿於清朝歷代的統治政策中,從大興文字獄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擔心漢人造反的恐懼心理是多么的嚴重。就是這樣兩種矛盾的心態造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悲劇:中國成為了一個落後的國度,即使現在仍然在追趕中……

回顧那段屈辱的歷史,最讓人心痛的並不是戰爭、割地、賠款、開口岸。戰爭輸了,還有贏得機會;香港割了,還有回來的時候;銀子沒了,還有再賺回來的日子;口岸開了,還有再關上的可能(以當時來看,清朝上下確實是對開口岸耿耿於懷,即使這一條款又利於中國走向世界)。這些都沒關係,最讓人心痛的是戰爭後中國的不思進取,整整二十年光陰任其白白流走,一個國家怎可愚昧到如此地步!沒有危機意識,沒有進取精神,一個民族一定不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注定在歷史的舞台上黯淡了曾有的全部的光彩。

突然想起了一句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一個人只有一次少年時,一個民族又會有多少少年時?對於一個國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把握時機,銳意進取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