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

第二章:士大夫和政府縱使有救世之心,亦無救世之力。

第一章作者討論了外患,這一章作者筆鋒轉向了內亂。

清朝末期的農民起義可謂此起彼伏,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莫過於太平天國,它不僅改變了大清的歷史,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清末的農民起義雖是時代的產物,但也離不開中國封建社會興衰的歷史規律,這一規律的核心即是人口和土地,簡單概括起來,不過是人少地多則是黃金時代,人多地少則是大亂之年。

中國到了嘉慶年間已到了循環套的最低點,外加西洋勢力侵略,洪秀全式的人物的出現其實是遲早的事,即使沒有洪秀全,也會有其他類似的人來擔當他的歷史使命,用“時勢造英雄”來形容洪秀全實不為過,當然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洪秀全的對頭曾國藩。

洪秀全雖是個讀書人,但是他的小農本性是無法改變的。目光短淺,貪圖享樂的弱點注定他即使成功也不會建設新社會,只是建設一個新朝代而已,一個新的封建朝代的建立對當時中國影響無法細究,但我想縱使有改觀也不會很大,因為不推翻封建制度,中國便是無希望的,這已被之後的歷史所論證,所以對於太平天國的失敗也大可不必惋惜,歷史的潮流從來都是披沙揀金的。

再來看曾國藩,曾國藩在歷史上一向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他是清朝官僚,替清朝剿滅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讓清朝繼續他的腐朽統治,從這一方面來看,曾國藩不能算是個正面人物;然而他為人正派,創建了盛極一時的湘軍,倡導了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的進步,這樣看來也算是中國的改革之士。

我對曾國藩是欣賞的。之後的洋務運動姑且不說,從這章來看,他剿滅了太平天國,維持大清似乎是逆歷史潮流的,但仔細想來,曾國藩的這一做法卻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像作者所總結:曾國藩作為士大夫階級的代表不能不忠君,同治年間清朝的中興氣象也讓他人為清廷經過大患難之後必能覺悟,而最重要的一點即是曾國藩恐清亡而國亡,無疑,曾國藩在自己的階級立場上已做到了最好。

在這一章論述曾國藩的文字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他(曾國藩)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義,精神教育是曾國藩終身事業的基礎。”對於曾國藩的這一點,作者無疑是肯定的。這讓我想到了五四運動時期的問題與主義之爭,雖然這兩個主義不是一回事,但實質上卻頗有相似之處,不知道當時的人們有沒有想到曾國藩,他就是一個“問題與主義”同步進行且處理得當的極好的例子。重視主義而又不忽略做事,這才是中國的頭等領袖,至於幾個文人的爭論是在可笑,本是相得益彰的兩種品質,何必一定區分孰輕孰重?

總之,從這一章看來,正因為清朝既無救世之心更無救世之力,所以歷史上有了洪秀全,有了曾國藩,更有了在那段混沌歷史中閃光的兩點。

第三章:不幸,時人不許他們,對自強事業則多方掣肘,對邦交則好輕舉妄動,結果就是誤國。

這一章作者講述了以李鴻章為首的自強事業,這一過程始終伴隨著清朝統治者內部的分歧與外來侵略者的戰爭。本身就具有一系列缺陷的自強事業在朝廷頑固派及未開化的民眾阻礙之下,必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中國的民眾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但是相比於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巴黎民眾來說,還沒有建立一個全新政體的意識,多年的封閉使中國人民缺乏了一種寬闊的視野,一切的奮爭只是為了改變貧窮的生活狀態,而大眾的愚昧雖然不是中國無改革之力的主要原因,卻也造成了整個社會如死水般的灰色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