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當我無意中看到這本書名時,就被他的書名所吸引。雖經歷了十五年的教育生涯,雖已為人母十五年,而隨著社會發展和影響,家長的要求的不斷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總是感覺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斷尋求有效的工作方法借鑑更有利於推動幼兒健康成長的經驗。在本月,我發現了“尋求已久的寶貝——《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本書是海姆。吉諾特博士的最後一部著作,被翻譯成31種語言在全球出版。可想而知他會有著何等的價值和效用……於是我開始了細緻的拜讀。

“在教了幾年書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與‘現實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句雖是簡單的話卻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有多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再來的呢?當然,包括我自己,雖經歷了十五年的教育生涯,卻可以說仍然沒有完全做好與孩子打交道的準備,想起來真是讓我感到汗顏……

海姆.吉諾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個可拍的結論。我成了教室里的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決定著教室里的氣氛;我每天的情緒,左右著教室里的氛圍。作為一個教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讓一個孩子痛苦,也能讓他歡樂。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勵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們,也能遷就他們;我可以傷害他們,也可以治癒他們。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我的回應決定了一個危機是升級惡化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更具人性還是泯滅人性”。為什麼不斷有教師虐童案曝光,為什麼有那么多教師因方法與溝通欠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其實,很多的教師最初都一樣,帶著最美好的願望進入了教師這個職業,對未來充滿著期待和美好的願景,各個雄心勃勃,都期待為自己和他人能共同活出自己的價值而努力著,奮進著……而面對現實,為什麼會演變的如此可怕,會有部分的老師 “發揮了前者的力量”—— 讓一個孩子痛苦、成為了折磨孩子的工具……

愛心、責任心、奉獻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在付出與回報嚴重失衡的今天,面對眾多的壓力,面對教育的快速提升與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嚴重不足;我們要想改變現狀,現在可以做的,就是要讓大家快速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此來推動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成就感,實現教師無私奉獻、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這就需要有效地方法和技巧來支持。總之,“方法、技巧——”是現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這本書就以短文的形式來描述,提供了溝通原則的實際指導。讓我們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體會到在每個情景之下,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透過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稚園,很害怕。幼稚園的來老師通過親切的言語回答,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么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稚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么樣。但是老師的回答讓她很滿意,老師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小女孩看到了壞掉的玩具她又開始發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時老師的回答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說:“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簡單,但她詮釋了老師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使老師從細微處在不以意間打開孩子封閉的內心世界,建立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繫,讓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