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4篇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於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裡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看見》雖然是柴靜XX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賈伯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於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能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鬥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曾經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後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看見》讓我們有機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么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見》還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積極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么一直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於質疑並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幹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著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畫規劃好課餘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並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並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並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寫的作者XX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曆程也相當精彩,對於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於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著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蛻變或是來自於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今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起成長著,以她的視角審視著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曾經。“《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報導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知道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這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後,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毀譽參半。但她並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回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後,《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書籍內容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穫豐富,也希望這份收穫今後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意義的啟示和指引吧!

《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柴靜是央視一套“看見”專題節目的主持人,《看見》是她進入央視工作十二年的體會。作者從最初的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進入央視從事記者工作。記者應該怎么報導新聞,她一直堅持關注新聞中“人”的理念,在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質疑、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基礎上,報導一個人,報導一個國家。 書中選擇了留給作者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從看見不同的人物背後發生的事情,我們從蒙昧中睜開眼睛。這本書中很多新聞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XX年11月-XX年8月5日,29個國家報告臨床診斷病例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XX年“非典”對中國的肆虐更為嚴重。作者冒著生死的危險,前往北京“非典”重症病房採訪報導,有些人認為,這些報導在製造恐慌!面對傳染性很強的“非典”,醫院沒有做好“非典”重症患者與正常人的隔離、好多醫務人員就是因為不知道怎么面對這種可怕的傳染病,沒有做好最簡單的消毒、衛生防護,造成了好多醫護人員感染“非典”,好多醫生殉職。事實上,面對“非典”比恐慌更可怕的是逃避、是輕慢、是無知。“非典”疫情開始時,有關部門封鎖“非典”疫情訊息,造成了民眾的恐慌,後來政府作出了“非典”疫情每天公開,做好防護與救治工作,穩定了人民的恐懼心理。好在政府及民眾從這次血淋淋的教訓從得到了學習,在後來的“禽流感”疫情發生後,政府做到了疫情實時公開,科學有序的工作,戰勝了“禽流感”疫情。

書中還報導了一個德國青年盧安克來到中國旅遊後就留在下在廣西做老師的事情。他的教育理念是要充分保護盒調動孩子們的天性,這就是現在的標準化教育相左,因而受到學校和家長排斥。盧安克說中國留守孩子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失去控制的因素。他也說中國農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著急了。來不及打基礎就要看到成果。是啊,中國的教育中摻雜了太多功利性的因素。美國、歐洲、日本的教育很重視實踐的,而且學生學的大都是也是有用,實踐性的知識,因此,美國、歐洲、日本的創新性很強,他們引領著世界工業先進技術的潮流。中國學生從上國小就被灌輸功利思想,以後怎么上國中、高中、大學。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中國的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英語,學習專業課的時間很少,這不是本末倒置嗎?由於中國的大學教育不注重實踐、創新,從而造成了培養出來大學生眼高手低、不能勝任工作,有些大學生重新返回職業技能學校學習才能勝任一些技術工作。再者,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為什麼很低,“中國製造”為什麼是低端產品的代名詞,這就是因為中國的孩子們從小的創新性被壓制了,一直長大後就麻木了,一味地服從,而不去想為什麼要這樣。這樣大批的本土大學生在企業、科研院所只能一味地重複別人的產品、別人的理念。中國留學生去美國留學,大部分都成為了別人的高級打工者,而不是老闆。美國、就連日本也有很多諾貝爾科學家,中國一個都沒有;國家對教育資金的投入都很支持,我們的教育模式是不是有問題,我們的教育功利不功利值得深思。

讀了《看見》這本書獲益匪淺,書中的章節較多,涉獵也多,我就僅談以上兩點感悟。

《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裡的滋味很複雜。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這本書中,內容主要以社會熱點故事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兩會、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書中還講了其他很多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藥家鑫事件、虐貓事件„„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的攝影師馬宏傑,他扒火車、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贏得不少人的尊敬。

書中的每一篇都有一個主題,都由好幾個小故事組成。我沒有看過柴靜的節目,所以不知道她的風格,但是我覺得她書中對鏡頭的描述,充滿了反思,充滿了對比。她是在努力回憶當時的情境,當時的心態,對比如今的情境,如今的心態,試圖通過一次次的比較,找到之前沒有發現的蛛絲馬跡,之前忽略的細小感受。我感覺到柴靜對這份記者工作的熱愛,她是恨這份工作的,也是愛這份工作的,如此強烈的情緒支撐著她在這條道路上不畏艱險前進,冒著炮火前進。她既要公正客觀,又要不失人性。她這種自發地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也讓我很佩服。

柴靜經常會在書中拋出一句名人名言佳句,一開始我覺得就一顯擺。以前寫論文時就記得老師說,直接引用不提倡,除非你寫不出比原作者更好更貼切的。柴靜這到處引用,明顯讓我一瞬間覺得自己跌入了文盲的行列。但當我冷靜下來看完全書的那刻,才明白只有腹中有墨水,才能吊得出書袋。柴靜的記者工作不是那么輕鬆,談話之前要寫提綱,談話之後要剪輯,事實上看完書我覺得她們的日子真是十分辛苦。在這么忙碌的工作期間還要抽時間看書,而且能進行思考和消化。在空閒之際還堅持記錄自己的工作,用力地將所學和所看結合起來,不停地打磨,不停地提煉,光這一點,我就想當地佩服她。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一)

第一次認識柴靜,是看到了有關藥家鑫的那期節目,她沒有向其他人一樣只是簡單的評論,而是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注意到了柴靜的很多負面訊息,沒敢打開看,也覺得看了又能怎樣,肯定很多都是些炒作,有失公正。然後就細緻的看了她的書,斷斷續續有三個月的時間吧,從她的文里看到了柴靜的成長、進步、成熟,這才是真實的柴靜吧,因為文是不會說謊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想想吧,這樣合適嗎?在看書的過程中思考了很多問題,也覺得自己似乎在真實的活著,因為我嗅到了進步的味道,開始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天都可以過的很充實,即使經常一個人也不覺得孤單。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里,更多的是和自己做伴,處理好了這段時間,你就學會了強大,可以寵辱不驚的面對很多事情。

今天早上看這本書的尾頁部分,邊吃早餐邊看,怎么發現句句都是真理啊,說的真好,直戳你的心坎,這就是生活的沉澱、生命的頓悟吧。看書,不只是看熱鬧,它給我們打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每一種生活你不可能都去經歷一邊,但是你在書里可以體會的到,當你融入故事情節,開始和主人公共呼吸時,你就會理解人生的百態,原來有那么多的未知世界是我們不了解的,所以,以後對於我們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輕易去發表結論。

很多人說,當你把工作當作事業去乾的時候,你就會享受到工作的快感,從而走向成功。柴靜就是這樣的人,認真、執著、熱愛,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去認識改正身上的缺點,一步步的變得從容、寬容、理解,節目也越來越具有說服力。當然,也羨慕她身邊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包容彼此,這樣的工作誰會不為之傾其所有呢?想想自己,似乎懶惰了很多,變得不求上進,再這樣下去真的就廢了,自己都會嫌棄自己。所以,心態一變,你不會覺得多餘的工作是負擔,因為不去接受挑戰、只是逃避你怎么去證明自己原來可以很出色的去完成它。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二)

書名如其人,書如其人。於前者,可以看見柴靜內心世界;於後者,從娓娓道來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對這個世界的關愛和對人性的剖析。於是,無論是關於人生的感悟還是對世界的覺悟,在《看見》里,都可以看見。

起初拿到這本書時,本能地認為在這本書中應該會有可以選擇的標誌性事件,或者會有描繪歷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聞報導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些人,讓我們本身存在的一些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最後發現這種搖晃是危險的,然而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一、生活中充滿悖論

柴靜的文,有一種力量,一種有溫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夾雜著探索人性的熱情,關照著那些為憐憫所涵納的不安、恐懼與絕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斷地向自己發問,不斷質疑,故而里行間帶有脆弱迷人的氣質,與此同時,又因這種發問與質疑的持續性,這些文擁有一種韌勁,糅合著作者的執拗與激情。

但我猜,受過嚴格的邏輯訓練的人,會對這樣的文產生些許不適,因為其中經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種的悖論式表達,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於最易達成共識的界面上,諸如:過程是有價值的;人性是複雜的;認識自我是艱難的;內心要獨立等。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思考者那裡,你都能找到相類似的句子,以及更精緻的論證過程。

二、柴靜說,我的理想是不斷完善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我意識的過程。當看見非典時期由於疫情的肆掠,運送病人的醫生沒有隔離服,只穿著普通的藍色外科手術服時,我們明白了,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當看見偏遠的雙城中,出現了集體自殺事件,我們明白了,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看見十幾年遭受丈夫毆打都不曾還手,而在一天的晚上刺了他27刀的安華後,我們明白了厄運中的人多有一種對自己的憎恨,認為是自我的某種殘破才招致了某種命運。

直到書的末尾處,出現了這么一句話:曼德拉說,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

三、不僅要埋頭苦幹,更要抬頭望天

梳理了思緒,能震撼人心的,往往存在於細節處。正如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一個在悖論中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面對既幼稚又成熟的學生,我們要懂得把握其兩面性;面對既活潑又安靜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其差異性;面對既驕傲又謙虛的學生,我們要懂得因材施教。從實踐中獲取問題,到理論中尋找答案,並有機結合。

《看見》讀書筆記1500字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800字
暑假讀書筆記 《看見》
《看見》讀書筆記1000字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摘抄
《看見》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