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文選讀書筆記2篇

鄧小平,二十世紀的中國造就的另一位歷史巨人,於1997年2月19日離開了他所至愛的中國人民。每讀鄧小平的著作,先不論其它,總有一種日益強烈的感受:文風非常地樸實,然而,內在於樸實之中的,卻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價值,今天已可見一斑;也許可以斷言,時間將會使她更加偉大。關於他的思想,我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更能體現出來:

外交方面,在《發展中美關係的原則立場》這一篇中,小平同志談到,“中美關係停滯不好,倒退更不好,但一旦發生某種事情迫使我們的關係倒退的話,我們也只能正視現實。”小平同志這句話指的是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眾所周知,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為何之前中美沒有建交呢?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不一致。中國在國際上、在發展對外關係上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建交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對這一問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斷:若以後任何時候,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又變回到以前,中美肯定會斷交的。小平同志在會見原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談話時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一貫的,有三句話,第一句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話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話是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仔細分析小平同志的這些話,可以得出裡面包含的主要的一點就是:主權問題不能談判。把小平同志所講到的對外原則用通俗的一句話來說,即: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國家是人按照契約建立的。國與國的關係大體上相當人與人的關係,所以處理國與國關係的許多原則,也是可以用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問題的。這一原則即: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要求我們追求自己的利益。國家的主權相當於公民個人的人格權。國家主權的不受侵犯相當於公民個人的人格權不被侵犯。國家內政的互不干涉就相當於公民個人的私事或隱私不受干擾。對他人負責,主要的是要求我們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的利益。當然,在法治社會下,這裡所說的利益指的是合法的利益。對他人負責,還包括講信用、守承諾,犯錯誤後不推卸責任等豐富的內涵。把對自己的負責和對他人的負責合理地結合起來,便能實現人與人的和平共處,實現人與人的和諧。我想,這一點在xx倡導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更具有時代意義。

內政方面,主要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三塊來闡述。

小平同志特別重視我國經濟的發展。他在說明社會主義的本質時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根據這句話,我們可以得出、人們長久所困惑的一個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答案。簡言之,社會主義社會,就是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社會。它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只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或曰措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其實就是經濟的發展。我想這是小平同志之所以重視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的原因。為實現經濟的發展,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五年三月五日召開的中共省、市、自治區委員會主管工業的書記會議上重申了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兩步構想:第一步到一九八零年,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第二步也就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當時我國文化大革命還在繼續,文化大革命給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的影響是極其嚴重的,工農業生產幾乎停滯不前。單是提出這樣一項宏偉目標,就需要很大的勇氣。當時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科學技術水平也很落後。小平同志充分地考慮到了這些情況,吸取了一xx八年大躍進運動所帶來的深刻教訓,提出實現四化必須至少花二十多年的時間分兩步走而不是僅僅用幾年的時間一步到位的戰略目標。小平同志的這一決策是符合我國當時的國情的,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小平同志的這一英明決策給了我們的學習工作方面許多的啟發。比如搞學習、做學問,和發展經濟的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制定目標方面,不但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而且要把一個大目標分成幾個階段的具體的小目標,然後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這樣大目標的完成便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文化大革命給小平同志最大的一個教訓,便是必須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小平同志多次講到,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的政治局面,人們便會自然的產生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方面的擔憂,人們便不可能靜下心來搞建設。個人也是需要一個穩定的和諧的人際關係環境的。只有處理好與同學與老師與朋友與父母的關係,學生才能安心來學習。這一點是很顯然的道理。小平同志告誡各級黨政機關領導人儘量少開會,開短會,會上發言要簡明扼要。我想這一點應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和重視。我了解到現在大學裡面,各種大會長會相當之多。一些班委說話官腔官勢的,做事也很具濃厚的官僚主義色彩。這是一種十分不好的現象,應該進行自我反醒。有一件更不可思議的事是,某大學晚上的教室,三分之二的被各種班會占用了,供自習的卻只有那么很少一部分。這不得不令人發問:學校倒底是學習的地方還是開會的地方?連自由學習的地方都沒有,學生何以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成績、增加知識儲備?我想這是學校方面的管理不善造成的。應當及時地改善。

最後談談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識與人才。小平同志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小平同志語重心長地說:“要珍視勞動、珍視人才,人才難得呀!要發揮知識分子的專長,用非所學不好。”在人才方面,應當有獎懲制度,但是重點必須在鼓勵、在獎。用人切忌求全責備,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上學的思想。對於犯了錯誤的人,有的需要有適當的懲處。但不要強調懲處,要強調幫助,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幫助他們進步。對知識分子不能僅用精神上的鼓勵,還要採取其他一些鼓勵措施,比如改善他們的物質待遇。在物質待遇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必須全面認識勞的含義,不僅指勞的數量,而且指勞的質量。舉個例子,工作同樣的時間,教授的物質待遇應當高於副教授的物質待遇,高級工程師的工資應當高於一般工程師的工資。這並不是對勞動的歧視,恰是對勞動的正確的認識和對待。要保證科研人才的科研時間,使他們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研上去。這就必然要涉及到後勤工作問題。後勤工作的任務,就是要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務,要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創造條件,使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後勤部要提供資料,搞好圖書館,購置和供應器材、實驗設備,辦好食堂搶救等。後勤部的工作效率一定要高,不然就會嚴重阻礙學習和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這就要求在後勤部要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度,實行分工負責,具體任務要落實到個人,對不負責失職的人員進行責任追究。不能大搞所謂的集體負責,集體負責在很大程度上就等於無人負責,這是為許多實踐所證實了的,絕不是純粹的理論杜撰。

鄧小平文選黨員讀書筆記
鄧小平文選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追隨者,我感嘆於鄧小平同志所設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性和建設性;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人,我目睹了鄧小平同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在中國社會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深深的緬懷他,並以重閱《鄧小平文選》第三捲來紀念他。

再度翻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不再僅僅是高中生的佩服和欣賞,更多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領悟和理解。

與毛澤東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義不同,鄧小平是理智、務實的現實主義者。前英國駐中國大使理察_伊文思曾這樣評道:毛常處理抽象事物,鄧則喜歡處理具體的事情,即使闡述一些原則問題時,亦是這樣。鄧的領導風範已不僅僅是風格問題。他有遠見且實幹,他能夠並且已經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藍圖。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作為鄧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無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對這幅藍圖做了最具體的描述。全書收入的是鄧小平同志在1982年9 月至1992年2月這段時間內的重要著作。鄧小平同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思想正是在這段時期成熟和全面展開的,因而本書最能代表鄧小平同志的理論成就,是把握鄧小平理論最原始、生動、權威的教材。

作為鄧小平理論的傑出代表作,《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自始至終貫穿著務實、發展的思想,從開篇的十二大開幕詞到結尾的南巡講話,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無不圍繞著人民的利益和中國的發展這兩點而展開。

務實作為一種工作態度,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演繹和表達,發展作為一種社會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既是鄧小平同志個人的思維方式和作風,也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主旨。

發展觀是指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揭示和對未來社會發展的總體設計,是制定各種社會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而領袖、領導和理論工作者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才能正確指導各種社會實踐。鄧小平同志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以世界發展格局為參考,繼往開來,準確的把握了中國如何發展的問題,其在發展問題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無法比擬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在南巡時再度發出警示:“發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這樣一種遠見卓識已經、正在、也即將在中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得到回應。

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務實的。他是務實的,他以殷實、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談回報他深愛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經濟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見於《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 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畫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管姓“社”還是姓“資”,只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都可以大膽借鑑。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個歷史過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礎上,必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通過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種“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的暫時“不公平”的社會表象深處是鄧小平同志深邃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把握能力,因為與其用同步富裕的謊言欺騙人民不如把歷史進化過程中的必要代價和過程如實告訴人民。因此,面對貧富差距暫時拉大的社會現實和風言風語,他一笑置之。是啊,擔當人民事,何計身後評,何況歷史自會有它公道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