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讀後心得體會

城鄉統籌發展是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大家論述城鄉統籌發展較多的是如何統籌農村發展,今天我從研究城市的角度和大家交流關於城市的問題。

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是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從最簡化、最基本的意義上可以這樣認定: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中國若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首先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而工業化和城市化又互為解釋變數,在常態下工業化和城市化二者之間能夠實現良性互動,由於中國已經選擇了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與此相配套呼應,中國也必須和只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命題。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要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筆者最近學習了《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站在一個市民的角度,想將相關內容和自己的心得體會與老師同學們一起交流。

一、關於“宜居城市”的科學內涵

縱觀我國城市發展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們的祖先不同的城市理想,從而建設出不同的城市形態,進而又體現出不同的城市境界。

城市的第一境界:以安全為本的城市。高牆深池、重城壁壘,是中國早期城市的基本形態,體現了我們祖先以安全為本的城市理想。至隋唐,中國城市安全防護體系發展到古代最高水平,在保持郭城、皇城、宮城三重城池基本格局的同時,城內實行坊里制度,分設100餘坊,各有坊牆,夜間宵禁。

城市的第二境界:以經濟為本的城市。北宋開始,中國都城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變化:打破城內的坊牆,開店設鋪,發展貿易,而不是像隋唐時期在東西兩市固定交易。不以政治、軍事為目的的純粹的經濟城市也在宋代開始出現,史稱宋代“城市革命”。

宋代“城市革命”的本質,是我們祖先城市理想的進步。他們把城市從防禦工事變成了經濟舞台,並且這種轉變是以犧牲安全設施為代價的。

當然,城市從以安全為本轉變到以經濟為本只是從宋代開始,而不是在宋代完成的。真正意義上以經濟為本的城市時代,是在冷兵器時代結束、鴉片戰爭之後在中國才開始的。而歐洲,早在工業革命時期就完成了轉變。

城市的第三境界:以人為本的城市。XX年,以xx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建設“以人為本”的城市由此成為我們新的城市理想。“以人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質意義,在於確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達了我們要把城市從經濟舞台變成生活樂園的期盼。“以人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理想,建設宜居城市,是中華民族文明歷程中的又一次巨大進步。它帶給我們的將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們的規劃建設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態都將發生深刻而顯著的變化,我們的城市也將在未來進入到更高境界。聯合國的口號“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建一個充滿和平、和諧、希望、尊嚴、健康和幸福的家園”,是對宜居城市的社會標準的簡明概括。

綜上分析,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良好人文社會環境、良好的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民地。

二、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為我們科學評價城市發展質量提供了依據

所有的城市都有宜居性,沒有宜居性不可能形成城市。評價一個城市的宜居性,需要建立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並據此測算宜居指數。宜居城市就是那些宜居指數比較高的城市,通過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標體系來進行具體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