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

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跟我說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非常好看,這個周末花了大約三四小時將這本小說好好地讀了一遍,掩卷沉思,這本小說既沒有的香艷味,也沒有戰爭的煙火味,讀起來平實而又引人入勝,那么作家東野圭吾到底在這本小說中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小說通過幾個看似獨立而又緊密關聯的故事而逐漸展開,浪矢爺爺的解憂雜貨店開在一個偏僻的小鎮上,由於一開始認真回答幾個淘氣小朋友的問題:如不看書可以考100分的辦法是什麼?從此而一發不可收拾,由於每一封來信浪矢爺爺都非常認真地思考後給予回答,所以總是能夠得到要求解憂者的接連不斷的回信。

故事中的人物事實上沒有真正的好壞之分,即使是那三個小偷,他們既不能算是壞人,也不能算是討厭鬼。讀完所有的故事,我覺得所有情節都是為了展現人靈魂的升華和救贖以及人性的善良與美好而展開的。

(1)三個小偷在故事的結尾時候準備物歸原主,願意承擔一切法律後果。對這幾個同樣在丸光園孤兒院長大的小偷來說,正是經歷在解憂雜貨店裡的回信和搶劫事件,使他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盪和洗禮,從而到最後棄惡從善,無疑是靈魂的升華和救贖;

(2)丸光園孤兒院的院長,她本來和浪矢爺爺是一對戀人,但是因門第相差懸殊,這對有情人終究未成為眷屬。她也因此終身未嫁,將全部的精力傾注在孤兒院上,而浪矢爺爺晚年為孤兒院的孩子們提供憂愁諮詢,雖然未成眷屬,但這對有情人在晚年仍然以這樣一種方式將愛延續著,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將愛情得以延續和升華。

(3)再說那個職業音樂人克朗,他為追尋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地努力著,為什麼他創作的歌曲叫《重生》而不是別的名字呢?他追求自己的夢想過程,難道不是一個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過程嗎?而他在丸光園孤兒院為了救下一個小男孩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的歌曲《重生》被小男孩的姐姐水原芹流傳下去,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重生呢?正如朗詩雜貨店的回覆一樣:“有人因為你的歌而得到救贖。你創作的音樂也必將流傳下去…..”。

(4)因家庭變故的浩介,沒有選擇和父母一起逃跑,也進入了丸光園孤兒院,後來成長為一名雕刻師。開始在孤兒院裡,浩介把自己的作品送給孩子們做玩具。“浩介一一滿足了他們的心愿。看到他們笑逐顏開的樣子,他也很開心。”這又何嘗不是人性那種善良的細膩的刻畫呢?為什麼浩介在孤兒院裡送給晴美的禮物是雕刻的小狗?而不是小豬,小象或者小鳥什麼的?我想在作者隱喻中包含那種淳樸的感情和忠誠,也就是暗示著即使三十多年過去了,浩介和晴美他們那種原始的善良一直保持沒有任何變化,套用當下的一句話,應該是真正的沒忘初心吧,所以他們到故事的結局都非常感謝浪矢爺爺的諮詢。

(5)再要說當然是晴美了,晴美在生活窘困中被迫去做陪酒小姐,而當她得到解憂雜貨店的建議後,曾經一度“迷途的小狗”,通過自己的奮力拚搏,逐漸成為商界的女強人。然而她的奮鬥之路,又怎么不是一種人格的升華和靈魂的救贖呢?

通讀整篇小說,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作者用了30多年的時間穿越來進行是前後的連線呢?從歷史與現實的筆觸來勾勒出人性中無法磨滅的光輝,正是因為30多年,才足以見證一個人的成長,也足以見證一個人曾經和現實,曾經的不堪又如何在解憂諮詢後,回到現實中得以升華的呢?30多年足以給予一個明確的回答。無論是克朗、浩介還是晴美,抑或是浪矢爺爺自己,在這30多年中,更是一個完整的人格的升華和靈魂的救贖過程。

正如作者東野圭吾所說,所有來諮詢的人,“他們都是內心破了個洞,重要的東西正在從破洞逐漸流失。”然而解憂雜貨店每一次的回覆事實上都在彌補人們內心裡的那個洞,同時,也在彌補自己心靈上的那個洞。通過不斷的反覆和修補,人們的靈魂得以升華和救贖,在我看來,這才是作者要通過小說《解憂雜貨店》最終要表達的深刻含義。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正如我們中國自己所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誰人無憂呢?為什麼叫做解憂雜貨店?解誰之憂?誰來解憂?小說在最後給出了答案。“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道路在哪裡。”“可是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至此為止,小說不僅回答了誰來解憂,解誰之憂的問題,而且提出了一個具有終極價值的人生問題。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

其實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買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

我這種一部恐怖電影沒看過、一本偵探小說沒讀過的熱愛生活、希冀世界和平的暖心正能量小姐自然不是東野先生那些推理虐心小說的粉兒。

大概是想看一下自己的延展性有多大,適應新事物的能力有多強,才買了這本書。畢竟,自負如我,我不熱衷於讀任何翻譯的文字,認為那是沒了靈魂和丟了靈氣的傀儡,而感情動物的我,又不擅長任何邏輯推理,更受不了虐心。

不過只看了第一章的前幾頁,我就倍感故事的引人入勝,斷定這定是個精彩的故事。

幾個的運氣壞到家的小賊,膽小如鼠,偷了東西,沒走多遠,車子就拋了錨,一行人躲進了僻靜街道里一處荒蕪廢棄的老房子裡,不想卻搭上了時光的列車,於不經意間走進了若干人等的或平凡或短暫或匆匆但卻真實的生命里。看著他們在浪矢老先生的破舊宅子裡笨拙而絞盡腦汁的給不相干的人回復著信件,不由得想到“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卑鄙不堪的人的內心深處,都可能是一捧暖暖的心和一腔熱忱真摯的愛。

作者從幾個小賊寫起,串聯起若干看似毫無交集的人生。即將參加奧運會的女孩為了給身患絕症的男友圓夢而備戰奧運會,心裡卻種.種不捨,在愛情和事業間徘徊;為了心中的音樂夢而退學的男孩,遠離故鄉,卻在諾大的都市裡舉步維艱,而重病的父親卻在家族店鋪倒閉的困境裡義無反顧的支持他不要放棄;於優越環境裡長大的熱愛披頭士的男孩,遭遇家中變故,負債累累的父親帶著全家潛逃,而男孩卻在半途中掙脫了親情的羈絆,義無反顧的離開。還有為了解決養父母的經濟危機而選擇白天公司坐班,晚上陪酒為生當的署名“小狗”的女孩。

他們將煩惱投進牛奶箱,期冀著隔天雜貨鋪老爺爺的回答。而浪矢老爺爺說,當人們投下信件的時候,心中的地圖雖是空白的,卻未必沒有答案,很多時候,他們都是想尋求支持,確認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隔著塵埃滿滿的光陰,小賊們收到了一封封來自於過去的信件,而他們笨拙寫下的真誠回復穿過了時光的走廊,也在不知不覺的中改變了信箱那頭的人生。

如果只單純是這樣幾個故事的拼接,那么小說便毫無精彩可言。奇妙的是作者將幾段不相關的人生串起來,每個故事裡的人物,都在冥冥中和浪矢雜貨鋪還有孤兒院“丸光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每個人看似純個人化的選擇背後,卻勾勒出最後的命運。命運之玄妙就在於你在不經意間做出的這樣或那樣的選擇,間接影響著他人的人生。那些看似卑微的生命背後,也可以是一顆偉大的心,而留給這世界的也絕不是慘澹的光。

奧運女孩靜子最終沒有入選奧運陣容,而命運弄人,陰差陽錯,那一年日本抵制奧運會,她也得以在最後的日子裡陪伴在絕症男友身邊;音樂男孩在城市裡堅持夢想多年,卻始終一事無成,默默無聞,一個聖誕夜裡他為孤兒院裡的小朋友登台唱完歌后遭遇火災,因救人而死去,而也正是在那個夜,他驀的感受到自己的音樂被人理解的剎那間的滿足,這之後的很多年被救下的男孩的姐姐,成為了知命的歌手,而在她的演唱會上,她唱的正是音樂男孩那晚在孤兒院唱的歌;披頭士男孩改名換姓,四處流浪,最終被送進了一個叫“丸光園”孤兒院,而他多年後從他人嘴裡獲知,自己的爸媽早在他逃跑的那個晚上就自殺身亡,而初衷正是不想因為破產潛逃而連累自己的兒子,對親情的絕望和對父母的誤會在多年後冰釋,然而時過境遷,親人已不再;陪酒女孩尋著小賊們的建議,在時代的節點做了正確的商業選擇,順風順水,事業做的風生水起,也最終憑一己之力改善了養父母家的經濟條件,更在孤兒院的艱難時期意欲鼎力相助。

當小賊們最終發現,他們秉承著所謂的正義感,搶劫入室的對象正是那個在公司坐班和午夜陪酒間掙扎的女孩,而一晚的時光正是過去歲月里的若干年,女孩聽從了他們對未來的忠告走入正軌,小賊們唏噓不已。不知這一夜的解憂是否也改變了小賊們的生活軌跡,那是什麼,似也無從得知,未來如白紙一張,鋪展開來,哪一筆濃哪一抹淡,也全憑個人的造化和書寫。平凡如我們,似也看不透命運的安排和冥冥中的那一縷縷緣,似乎唯一能做的,不過是聽從內心的聲音,堅定的走下去。在你前面的,有無限可能,偶爾停下來,討一討旁的路,也只是為了更堅定的走下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過去時代里的浪矢老爺爺,抑或是穿越了時光誤打誤撞而解憂排難的小賊,在他人需要的時候,不求添一注香,只為靜靜的聆聽和陪伴,便已足夠。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3

僻靜的街道上有一家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捲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後的牛奶箱裡得到回答。

因男友身患絕症,在愛情與夢想間徘徊;為了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面臨家庭巨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

他們將困惑寫成信投進雜貨店,隨即奇妙的事情竟不斷發生。

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會,將如何演繹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以上是《解憂雜貨店》的簡介。 故事中雜貨店的老店主名叫浪矢(“NaMiYa”),而附近的孩子總是把他叫成“煩惱”(“NaYaMi”)。由此浪矢突發其想,不如透過紙條,在雜貨店裡為孩子們排疑解憂。起初浪矢收到的問題都較為幼稚可笑,但是他卻對每一個疑問都認真答覆,仿佛從中找到生命的另一層好處。之後,越來越嚴肅的問題陸續出現,在浪矢爺爺的幫助下,大多數問題都迎刃而解。在浪矢雜貨店“復活”的晚上,三個小偷躲入了這家雜貨店,回復了那些穿越時空的信件,從而知曉了這家店的秘密。

它不是推理小說,卻更扣人心弦。作者的構思讓你捉摸不透,幾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對彼此並不熟悉,可是像有一雙上帝的手一般,把他們的命運悄然相連。唯一的關聯就是浪矢雜貨店,它就像一個紐帶,冥冥中將這些人和故事連線起來。浪矢爺爺最後收到的是一張白紙,一張由小偷誤置放入投遞口的白紙。可浪矢爺爺仍然嚴肅認真的做了回復,他認為這一封無字天書是一道最難的題,一道有關人生的大題。

“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裡。”

“正因為是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

以上是浪矢爺爺的回覆。我想,也許讀者和書中的小偷一樣,受到了啟發吧。這幾句話看似玄妙,其實簡單。如果你曾未有夢想,那也不要急,決定權由你自己把握,儘量地,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蔚藍晴空。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星星的話,那么天空中將會有滿天星河。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就像星星的明亮程度一樣,但都有資格去散發自己的光彩。

每個人都是不可缺的,因為世界,由大家組成,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員,就像機器的零件一樣,缺一不可,銹的得替換,丟的得補上,有生老病死,就得有新生。

有時傷害,有時相助,人們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與他人的人生緊密相連。解的是別人的憂,卻填補了自己心中漏洞。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4

喜歡上東野圭吾源自於他寫的一本本經典的懸疑小說,然而《解憂雜貨店》卻稱不上是一本懸疑小說,更貼切的說是一本哲學感悟的心靈碰撞之書。

快樂是一樣的,煩惱卻各有各的不同。如果事先預知了未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又該如何抉擇才更有意義?女運動員是該把寶貴的時間花在陪伴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男友身上,還是爭分奪秒訓練擊劍爭取參加奧運會?輟學的男大學生是該堅持遙不可及的音樂夢想繼續在東京漂泊等待機會,還是應該回老家接替父親的小店安分過日子?

我在南昌讀大學的時候,一個校友是南昌郊區人,她向我訴說,身邊國中沒讀完就輟學的女孩子嫁給了家裡拆遷幾套房的做生意的土豪,反觀自己,大學畢業後就業渺茫,男友還想自己陪同他回到那污染嚴重出去就能吸入一鼻腔粉煤灰的山西,即使不回山西,兩人空手打拚不知道又要N年。那時候的我,年齡和她差不多,見解也差不多,同樣的迷茫,不會分析,更不會給出什麼好的建議來。現在想來,如果這個校友在國中的時候就能預知未來,她會如何選擇?選擇有好有壞嗎?不一定。不是每個國中就輟學的女孩子能嫁給土豪,嫁給土豪就一定幸福嗎?金錢是衡量幸福的標準嗎?其實我都不太敢說出上面這句話,在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人們羨慕著土豪,求著和土豪做朋友,同時認為那些不拿金錢當回事的人一定是個Loser。校友沒有輟學,那就有了讀書是不是有用這個話題的討論,現在大學的有些學科冷門的一畢業就失業,更何況每年700萬的大學畢業生,競爭那個激烈啊!但是,儘管每年就業難,還是有一部分學生通過幾年後的努力,日子越過越好了。樂觀的看,校友應該有和男友走下去的勇氣,畢竟相戀一場不容易!

解憂雜貨店中女運動員選擇了追求夢想,那同時也是她男友的夢想,儘管那屆奧運會因為俄羅斯入侵阿富汗造成日本抵制而沒去成,但是努力了就無悔!那個糾結的徘徊在音樂與現實之間的大學生,最終堅持了音樂的追夢之旅,儘管到死也沒成名,但是卻啟迪了一位下一代的音樂天才,這樣的人生,何嘗沒有意義?

預知未來反而會導致我們左右徘徊,下不了決心去選擇。其實不管如何去選擇,堅持走到最後,都會有不一樣別致的風景。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5

讀書,是一個特別好的習慣。但總是因為忙,有活動等等,一本書要拖延很久才能看完。從去年開始,學校組織教師假期讀書,從因為任務開始,到現在變成了一種習慣,它能讓整個人安靜下來,這種狀態真好。

假期讀了三本書《茶花女》《婚姻心理學》《解憂雜貨店》,其中給我最深感受的還是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

都說東野圭吾的作品都是懸疑小說,但我選擇的這本書並不是因為它的風格,而是因為目前有了這個電影,我想感受一下,看過原著後再來看影片是什麼樣的感受。但讀上後,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感覺它像是一本推理並帶有哲學覺悟,讓你有心靈碰撞,有溫情的書。

這本書從三個小伙子行竊之後逃竄,誤打誤撞地進入浪矢雜貨店,在誤打誤撞解決各類問題貫穿整本書。因浪矢雜貨店內時間能連線過去和現在,所以發生了下面的各種故事,從糾結於是放棄奧運會的衝刺練習還是陪伴即將離世的男友的月兔。到是該繼續堅持音樂夢想還是幫助年邁的父親來打理魚店的音樂人等等。讀後感·都是通過書信來訴說各自的煩惱。受困者從投遞進瓦楞紙箱到去牛奶箱取信,浪矢雜貨店的老爺爺就像我小時候看到哆啦A夢裡的機器貓一樣,能穿越時空,解決各種煩惱,從他的角度給予解答。

每個人心中都有煩惱,都需要傾訴。但是,其實我感覺最終解決煩惱的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因為其實在諮詢前每個人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只是想確定一下,肯定一下自己的想法。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人真的無法單獨存在,是需要相互支撐,共同幫助,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整本書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個人都是善良的人,都在幫助別人,就像浪矢爺爺幫助別人的時候,也圓滿了自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自己努力去幫助需要的人,永遠有一顆善良的心。就這樣,堅持走下去,人生一定會有不一樣別致的美麗景色。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6

小女孩波莉安娜喪失父母、身無分文,只能同脾氣怪戾而冷傲的姨媽一起生活,但她偏偏能在每一個困難與打擊面前 歡天喜地地去發現快樂,並誠心誠意地去享受這快樂。她的熱情與歡樂不僅沒有使自己被嚴酷的現實所壓制,同時還深深地感染了她身邊的每一個人,甚至讓整個小鎮度都重新獲得了生機,讓么每個人都真心誠意地喜歡上了她。

作品以單純的童心和樂觀、健康的精神向我們傳遞了一種來自生命本質的、元氣十足的“快樂”,給現實世界中的我們―尤其是那些正身處艱難時期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鼓勵與慰籍。

讀了這篇小說,我千頭萬緒湧上心頭。我覺得波莉安娜對人生非常樂觀,無論任何困難在她面前都會變成快樂。而我呢?遇到困難就退卻,向困難低頭,總是把困難拋到後面。有一次我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於是就把它留下來,先做別的作業,結果做完了別的作業,卻把“困難”忘做了,最後總免不了老師的一頓數落……有時我實在被“困難”逼得迫不得已,才絞盡腦汁,終於克服了“罪魁禍首”―困難。

同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張海迪大姐姐的故事。她五歲時患脊椎病,胸以下部分全部癱瘓,可是她卻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與病魔 !我敬佩她們,我要學習她們,我今後也不會向困難屈服的!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7

世間萬物,總會有正反兩面。容貌有美醜,美,讓人賞心悅目;東西有好壞,好,讓人得心應手;能量也有正負,負,讓人情緒低落,但正,卻讓人鬥志昂揚。

在字典中“能量”的解釋是:人顯示出來的活動能力。讀了《正能量》這本書,我有了對能量不同的理解。通過一個個的心理實驗,親身感受,在實踐中的出了‘新’知。能量不僅僅是為我們提供能力,在我的理解中,能量是一種態度。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壓力,挫折,羈絆讓我們不得不相信生活很難,他們會不定期,不定時的出現,讓我們身心疲憊,喘不過氣。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帶著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可是一直積極努力的員工,多年來,得不到老闆的器重;夢想擁有好生活的人,一直在生意上縷縷受傷;渴望一份好工作的人,一直尋尋覓覓,無所適從。可是通過這本書,我也漸漸明白,想要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擁有——正能量!

變得快樂——積聚正能量。

即使你沒有優越的嗓音,但你可以盡情的唱,讓自己獲得快樂;即使你沒有優美的舞姿,你可以盡情的跳,讓自己獲得快樂;即使你沒有聰慧的頭腦,但你可以不停的練習,讓自己獲得快樂。不要在乎他人的眼神,你就要活出自我。別人嘲笑你跟他們不一樣,但你可以嘲笑他們都一樣。所以,盡情的微笑吧!驕傲的抬起頭,快樂的做任何事,唱歌、跳舞、談笑、學習……做一切你喜歡的事,不要在乎終點是否會是成功,只要你欣賞了沿途的美麗風景。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8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講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觀景的事。作者先寫荷塘,荷塘里有田田的荷葉,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緊接著又寫了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寫靜的畫面,接著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

接下來又寫了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先虛寫又實寫虛擬,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悅但又有些哀愁。

我讀了這篇文章,開始閉著眼睛想像:荷塘邊上,楊柳沙沙作響,清涼的微風拂過,荷花、荷葉輕輕地擺動。月光輕柔地撒下,那是多么美啊!

記得小時候去桂林旅遊,一睹甲天下的美景,那真是名符其實。在那裡我看到了無數工作人員在默默的保護著環境。世上有無數美景,但卻有許多正在漸漸消失,就是因為曾經我們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才會有這可悲的下場。

今年年初,北京等地持續的霧霾天氣,幾百米的能見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更主要的是,惡劣的環境危害到了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得咽炎、鼻炎、肺炎的人越來越多,據說霧霾天氣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容易讓人產生悲觀情緒。而一到春季,我們內蒙古的沙塵暴也會肆無忌憚的去首都北京旅遊觀光。

作者在家門前就能看到荷塘美景,可我們現在各地的名勝古蹟,在旅遊旺季垃圾也會成為一道“風景”。我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自覺做到把產生的垃圾帶走,何來景區垃圾漫天。

為了這些美麗的景色不會消失,為了我們身邊也可以有美景怡情,我們人人都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作文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9

我愛書,因為書裡面有無窮無盡的知識。我熱愛讀書,因為書里有好多的故事和無窮的奧妙,它讓我學會了很多很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很多的道理。我更愛讀書,因為書里的知識能讀到腦子裡,我最喜歡讀中外名著和百科全書。有一次,我正在書房讀書,媽媽已經做好飯了,媽媽叫我吃飯,我竟然沒聽見。我媽媽到書房一看,我正看書正看的入迷呢!我媽媽揪我耳朵,我還渾然不知,媽媽急了,一把奪過我的書,我才知道媽媽在我旁邊。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的成長離不開書,書使我成長得更快。課堂上,本本厚書寫滿了難題記滿了深奧。它使我學到了很多,人世間的書寫滿了艱辛,記滿了滄桑,我更愛讀書,因為它使我了解了更多的知識。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書琳琅滿目。我為買火柴的小女孩凍死街頭而哭泣,為阿Q的悲慘而嘆息,又為“橫渡常見”國民黨而喝彩。無論任何書都能讓我流連忘返。我喜歡它們,因為在這裡,我可以學到課本沒有的知識。

書是收穫希望的土地,我要辛勤耕耘,已獲得更多的糧食。

我愛讀書,因為課堂的書讓我學習,讓我思考,課外的書讓我了解,讓我思考。我愛讀書,因為好的書猶如一葉輕舟,載著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0

一輪月牙兒,帶著點寒氣,以微弱的光亮照著大地。它的軟光兒清亮純淨,但只要一片雲飄來,便能籠罩住它的光芒,讓世界墜入無邊的黑暗之中。

這便是老舍的《月牙兒》,在月光般的詩意語言中,滲透著濃郁的悲劇氣氛。小說用一個少女的回憶講述了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喪父,安葬父親和隨母親上墳的時候,月牙兒都帶著寒氣掛在天際。母親在貧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過了一段安穩日子後,繼父卻又無端失蹤,母親走上了做暗娼得道路,當母親與我分離後,我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意——失業、被人完弄、淪為暗娼,月牙兒蒙受了一層烏雲, “我”終於理解母親別無選擇的困境,當母女團圓的時候,我已經重蹈母親的覆轍,為了生存下去而出賣自己的肉身,最後被捕入獄。

小說用舒緩從容的筆調,刻畫了“我”一步步走向墜落的經過。這種墜落背後有一隻黑手推著,而我全是茫然無措。雖然繼父的出現與青年的出現讓我暫時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但這宛若是月牙兒的光芒,一會兒就消失了。在她關進監獄以後,發現“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個世界,簡直就是監獄的縮影,黑暗陰冷,令人窒息。

在這裡, “月牙兒”代表著一種殘缺,它是“月牙兒”是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詩意象徵:

首先是社會的殘缺,正是整箇舊世界把母女逼上了絕路,社會中缺乏良好的秩序,只有錢、權、肉的赤裸裸的交易。社會秩序的混亂使得如我一樣的花般的少女成為暗娼。胖校長雖然大度地容留了我,但是也給不了我錢。甚至有的嫖客手裡就攥著一塊錢,唯恐上了當。整個社會都陷入一種極端的貧苦之中,這個時候錢成了財富的象徵,成了沙漠中的水,對於“錢”與“人”的關係,“我”認識得很透——“錢比人更利害一些,人若是獸,錢就是獸的膽子。”

其次,社會的殘缺引起人性的殘缺,人性變成了原始性情,真善美一步步地走向泯滅。歲月磨去了“我”的天真,“悟”出了愛情是吃飽了沒事做的事。一個少女竟然對愛情都失去一份天真,那不能不說是人性的悲哀。母親不擇手段地掙錢,不擇手段地搶嫖客的錢,因為她覺得她們是拿十年當一年活啊,連肚子都顧不了,哪裡有工夫去顧什麼善呢?至於美,我和母親青春的容顏,便一點一滴地消磨在生活的折磨中。“我的皮膚粗糙了,我的嘴唇老是焦的,我的眼睛裡老是灰漉漉地帶著血絲。”更重要的是,她們心中那份對美的追求的泯滅。母親從每天照鏡子,再嫁後還喜歡戴花,到最後的全然不顧形象,而我對於那純潔清涼地月牙兒也很久沒有看,不敢去看。人性的真善美都被社會“強大的黑手”蹂躪著,扭曲著,發出無力的呻吟與悲涼的吶喊。

再次,是“愛”的缺失,就像女主人公所說的“愛死在我心裡”了。她和母親之間隔著一層用窮做成的障礙,男女之間的愛更是“織成了網,互相捕捉,有錢的,網大一些,捉住幾個,然後從容地選擇一下。”女人永遠是男人附屬品。至此,我也只能退縮到愛自己了——“‘我’老在我的心上,因為沒有人愛我,我愛我自己,可憐我自己,鼓勵我自己,責備我自己。……我身上有一點點的變化都使我害怕,使我歡喜,使我莫名其妙。我只能顧眼前,沒有將來,也不敢深想。”如此幽幽的自傷自憐之中,也控訴著舊社會中下層人民非但生活無處容身,精神上的棲息空間更是狹小得可憐。

面對人生的殘缺,母女倆也不是完全地放任自流。像“我”剛開始也在尋求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卻不得已地失業,“我”告訴自己:“我年輕,我好看,我要活著。”還有最後的“我這樣的生命是沒有什麼可惜的,可是它到底是個生命,我不願撒手。……我愛活著,而不應當這樣活著。我想像著一種理想的生活,象作著夢似的。”這些都是本能的對命運的反抗,對生活所抱的一種模糊的憧憬。雖然“我”已經墮落,卻又始終比周圍的許多人單純善良。當青年的妻子找上門來的時候,“我”不不預備跟她發生什麼衝突,很容易就離開了,甚至在青年拋棄他的妻子後還對他的妻子產生了一絲同情。由於不甘心為掙錢而討好小飯館的客人,“我”憤然放棄那份工作。當母親為了錢與嫖客發生爭執的時候,“我”覺得母親那樣做有點過分——“不錯,既幹了這個還不是為錢嗎?可是幹這個似乎不必罵人。”但是,這些就像那月牙兒,這點光是極其微弱的,很快就會被黑暗吞噬。

當時農村經濟的破產,敗兵搶掠敲詐,民不聊生,月牙兒是這場人間悲劇的見證者。這不禁讓人想起安徒生陸續寫於1840至1855年間的小品文《月亮看見了》,那是一部以童話形式寫就的散文集,通過月亮的口吻記敘了月亮每夜的見聞,通過月亮的視角寫了城市角落裡落魄的歌女,荒原山丘上的飲酒詩人,還有逃難的農民和絕望的小丑演員。這個世界就象月光一樣冷清真實。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個月牙兒的見證下,還有著多少如母女兩人一樣的人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著?

月牙兒對此也只能旁觀而無能為力,它的光是冷的,給不了她們溫暖。它只能目睹或喟嘆,或陪伴著她們,而無計可施。這種狀況也是老舍當時的心態吧。老舍只是用筆去書寫他們內心的掙扎和抗爭,但是並無隨著“潮流”為人物安排一條“革命的道路”。就像老舍說的: “在書里,雖然我同情勞苦人民,敬愛他們的品質,我可是沒有給他們找到出路,他們痛苦地活著,委屈地死去,這是因為我只看見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認識革命的真理,但是,藝術作品不同於宣傳材料,為什麼一定要它給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說出窮人應該造反呢?”老舍來自下層人民,幾乎沒有一個作家能夠比老舍更深切的體味到社會角落裡受侮辱和受損害的人群,沒有人比他更貼近下層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對生活和下層人民的熱愛,使他的筆端迸出生命的火花,異常的燦爛。

本篇沒有老舍慣用的幽默,而是嚴肅沉痛的,對現實有著強烈的揭露和控訴。這大概是因為《月牙兒》是烈火過後的重生吧。

1928年春夏之間,對於濟南來說是一個累累彈痕,斑斑血跡的回憶。 “五三慘案”(稱“濟南慘案”)在這裡發生,1930年暑假,初到濟南老舍,在驚訝於濟南的“來自天然”的美麗與“詩境”的同時,也敏銳地注意到了那次慘案留下地遺痕,並由此牽動了創作的欲望。

這個時候,《大明湖》也就是《月牙兒》的前身,新鮮出爐了,這是老舍歸國後的第一部長篇作品,書寫了一對母女的悲慘命運。然而,這個鮮活的“嬰兒”,剛剛離開母體,就被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毒火燒死了。

《大明湖》被焚後,老舍十分沉痛,他寫作素來沒有留底稿。從記憶中搶救出來的一篇短篇《月牙兒》,使一對母女的命運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再現,故事的進展仍以愛情為聯繫,這裡所謂的愛情並不是花前月下的那一套,而是直截了當地追求肉與錢的獲得。

然而,這種重新的整理畢竟已經變形,而且離開了“五三慘案”的大背景,她們的真實面目似難以複製的,隨著上海“一、二八”的那場大火,全都付之一炬。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毒火沒有能夠把它燒掉,由此也可以看出它頑強的生命力。似乎老舍的創作也需要這樣一場火的洗禮,後來才能寫出筆尖上滴出的血與淚的《駱駝祥子》等名篇。另外,因為對故事已經寫過一遍,所以對情節和人物和情節也是爛熟於心,刻畫人物心理十分細嫩,“我”對母親的感情變化從敬佩,驚訝,埋怨,到理解,再到有了自己的看法。人物思想感情一步步的變化,從容不迫,舒緩玲瓏,讀來如飲清泉舒心寧靜,又若春雨潤物於無聲。這是老舍唯一的一篇“以近似散文詩的筆法”寫的小說,這無論對老舍,還是對中國現代文學來說,都是一個積極的有益的嘗試。

在老舍先生誕辰105周年的時候, 電視劇《月牙兒與陽光》開拍,《月牙兒》的故事也即將搬上銀屏,用另外一種形式去詮釋老舍先生的作品。 這表明《月牙兒》是現實性與藝術性俱佳的作品,有著極大的藝術空間可以讓我們去挖掘。

《月牙兒》對殘缺人生的詮釋十分獨到,品讀《月牙兒》眼前展開一副城市底層貧苦市民的生活圖景,耳邊響起一個受盡蹂躪,而又常常被忽視的群體發出的撼人心魄的呼喊和控訴,一股月光般的清冷和蒼涼,直抵內心的深處。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1

回到自然的生活

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瓦登爾湖》的書。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很漫長,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雖然讀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時,但我要在一天的閱讀完成後,再重新慢慢地感受書中內容所帶給我的思考。我覺得每一本書每一次看都會帶來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覆體會。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中,一天一天地,我將這本書讀完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樣的經歷:《瓦登爾湖》是記述作者亨利·戴維·梭羅在瓦爾登湖邊隱居兩年零兩個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給的過程中,與大自然相伴,並重塑自我生命的經歷。

這本書有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愈是富足的人,捨棄的事物就愈多。

那么“富足”與“捨棄”有什麼關係?“富足”,如果是指擁有很多財物,那與“捨棄”是不是相衝突?

在文中,這句話出現在“我”選購即將要生活的土地時,卻並未像其他購買土地的人一樣,思考怎樣利用,而是覺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標)。這么看來,他所說的“捨棄”應該是物質層面的捨棄,“富足”卻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並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裝飾,他覺得只要能夠欣賞眼前的美景,“無論我被置於何地,我都能在那裡安然地生活,家不過就是一個棲居之地……”。作者的這種態度也許可以用“隨遇而安”來形容,雖然他的生活態度我還不能完全的理解,但從書中的描寫中,我能夠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豐富。作文“富足”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

其實在我看來,這句“愈是富足的人,捨棄的事物就愈多”不僅可以在書中感嘆“我”的選擇,一定程度上也能用來形容人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現在過上了舒適的生活,總會遇到一個淋滿鮮血的“將來”。畢竟將來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卻可以為之準備的。美國原住民有這么一句話:“我們的地球,既是從父輩手裡繼承來的,也是向子孫手裡借來的”。試想,身為子孫,是否願意接下父輩的爛攤子?身為父輩,是否要有還子孫們一個宜居地球的義務?

將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有道理:“捨棄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時的貪念,是否會獲得更多?是的,總有人會認為只有擁有得越多才會越富有,於是在不斷掠奪資源的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的平衡。但像我思考過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么,與美好的未來相比,美好的現在就顯得十分自私了。誠然,有什麼比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適度地放下,適度地捨棄,即使只是體驗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麼不行的呢?只要捨棄那樣一時的貪念,這樣便能獲得擁有一個未來的富有,同時還子孫一個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來。

在《瓦爾登湖》這本書中,作者描述的不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實說,也許我不盡理解他的想法,也並沒有資格去說贊同或不贊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2

暑假,我讀了冰心奶奶的《小桔燈》,從中認識了那個樂觀、勇敢、擁有堅定信念的小女孩,直至現在,她的身影還一直在我腦海縈繞。

“小桔燈”是著名散文家冰心奶奶的代表作,其中描寫十分細膩,是優秀的散文,受很多人的喜歡,她十分真實而生動地刻劃了小姑娘這一美好、感人的藝術形象……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地下黨的女兒在父親因黨組織受到破壞被迫離家,母親又受到追蹤特務的毆打而吐血的困境下,一點也不驚慌失措,相當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擔。在母親吐血的時候,她獨自一個人上山,到鄉公所打電話幫媽媽請大夫。這對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來說,是多么的不容易!

文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幕是作者問她有沒有吃過東西?這鍋里是什麼?她笑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讀到這,我的心裡有一種羞愧之感:過年,這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在這個時候,我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紅包,好多好多新年禮物,去大酒店吃到雞鴨魚肉和各種山珍海味。而我所擁有的這些,在小女孩看來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遙遠、又是那么的不可能。而我呢,還這個不吃,那個不要,百般挑剔。

究竟是什麼讓小女孩如此樂觀、如此堅定、如此勇敢?能夠在家庭遭受重大打擊時沉著冷靜;在父親離家出走,母親臥病在床時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在除夕之夜默默地吃著她的“美味” 年夜飯——“紅薯稀飯”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想這可能是一個信念在支撐著她,對,就是信念。她堅信父親肯定會回來的,母親的病會好起來的,白色恐怖的統治也不會長久的。就是因為擁有了信念這顆人生征途中的明珠,因此無論多么艱難,她都依然充滿著樂觀精神,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依然能微笑著面對生活;依然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勇氣!

信念,正是我所缺少的。我總是在遇到一點挫折時,就喪失信心,或者知難而退,或者輕言放棄。騎腳踏車摔倒兩次,就不想幹了。學習時遇到困難就想打退堂鼓,怕吃苦。有的時候學習好像是在媽媽的“威逼”和爸爸的“利誘”下進行的。

我也要擷取並珍藏信念這顆明珠,像書中的小女孩那樣,面對困難仍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樂觀、堅強、勇敢的精神,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小樹立遠大理想,抱定為祖國讀書,讀好書的堅定信念,像小女孩那樣鼓足勇氣,勇攀科學高峰,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3

幾年前拿到這本作為生日禮物的書,懷著對送書者輕描淡寫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開扉頁--輕快而不失格調的文筆,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與欲、生與死的隱晦闡述,讀來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為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裡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開始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東京街頭,逐漸相戀。不料兩人同床之後,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休學。與此同時,迭起,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讀起這本書,1969年日本繁華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鳴得意的路人,氣氛壓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學,仿佛為我所經歷一般,一一於腦海中呈現,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飾的潛意識。這部被譽為“純愛”的長篇小說,完完全全稱得上是一部“心靈巨史”。

初次讀罷,有太多共鳴,陰暗面的共鳴,合頁只覺無奈。書中人物的心境與我不謀而合,“在隔了許久後重新觀望這光景的時間裡,我驀然注意到一個事實:每個人無不顯得很幸福。至於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僅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無從得知了。但無論如何,在九月間這個令人心神蕩漾的下午,每個人看來都自得其樂,而我則因此而感到了平時所沒有感到過的孤寂,覺得唯獨我自己與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細節描寫,讀來不禁怦然心動。作者一向不將陰暗面視為羞恥而避而不談,相反,這樣不遺餘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尋求心靈出口的必經之路。

共鳴催促著我將此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幾年過去,我的心境風雲變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運,痛苦與平淡讓我更加懂得了堅守,漸漸地,那個心靈出口也浮現出愈加清晰的形狀:

在繁雜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隨波逐流使自己忘記孤獨的人終將淪為碎片。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反思之人對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

綠子作為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為什麼男人偏偏以為長頭髮女孩才有教養,才心地善良?頭髮長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個。”鄙視空洞無聊的貴族學校,“因為我討厭學校討厭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課都沒曠過,心想怎么能敗下陣去!一旦敗下陣豈不一生都報銷了!”看透了虛偽的口舌,“討論的時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個個無不擺出無所不通的架勢,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詞句。我莫名其妙,就接連發問說:”帝國主義剝削是怎么回事?同東印度公司有什麼關係?粉碎產學協同體是不是必須走出大學去公司工作?“可是誰也不解釋,不僅不解釋,還煞有介事地大發脾氣。那情形,你能信?”……這個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布、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著。她言語粗俗、行為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綠子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與綠子相似,渡邊自知與環境格格不入,而若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地墮落下去,不斷為空虛折磨。

渡邊與綠子的相互吸引來源於一份共性,即他們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內心古怪、骯髒、自私的感覺並不為他們所刻意壓抑,而是用於抗拒虛偽片面的現世道德。他們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們內心強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我們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帳償還回去,償還成長的艱辛……”直子的悲劇與綠子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這么一本小說,1987年在日本出版後長居銷售榜首,並介譯到各個國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讀越覺得餘韻無窮。

其主題不關乎政治,不關乎勵志,直抵人心。村上說:“這部小說具有極重的私人性質,喜歡的自是喜歡,討厭的也大有人在。”

其語言明快而優雅,正如譯者林少華所說,“一種優雅的饒舌,一種有節制的故弄玄虛”。這一點也要歸功於同為村上迷的林少華,他中日融合的筆法渾然天成,讓人不得不一讀為快。

其取材源於村上的真實生活,據其散文集流露,渡邊原型乃村上本人,綠子則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陽子。小說中大多數場景是村上的真實經歷。渡邊喜歡反反覆覆地讀《了不起的蓋茨比》,喜歡爵士與古典樂,喜歡貓,村上亦如此。如此一來,情節的栩栩如生便不難得到解釋。

對這本書的情有獨鍾,在於很多方面,語言,作者,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缺一不可。對我而言,它不僅是一本書的定義,它仿若成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最難熬的時光,所幸與之邂逅。

多年以後,再捧起這本書,也許會嘲笑此時的自己--區區皮毛。那時候,我大概將越來越多世事看明白,也與自己和解了吧。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4

我剛剛又讀了一遍《居里夫人》的傳記。傳記的主要內容是居里夫人的學生生涯和她與皮埃爾結婚後發現兩種新元素的生活。

而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居里夫人竟然能在那樣的環境裡做實驗。那是一個簡陋的棚房,冬天潮濕。裡面沒有具備任何化學物實驗室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沒有各種防護罩,非常不適合做放射性化學實驗。而居里夫人卻認為這個棚房那么破舊,因此不會有人不允許他們使用。雖然這個棚房如此簡陋但他們依然專心的實驗著。終於,釙和鐳被提煉了出來。

要在這般簡陋的實驗室里工作,首先要有一個堅定信念和持之以恆的精神,只有堅定信念和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繼續下去。而且還要知足,這樣才會容納下這個棚房實驗室,而在生活中,持之以恆的精神和知足感才能完成一件事。我們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這種精神。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5

真的只是為了一張薄薄的證書嗎?我以前常常會這樣問自己,但是現在,高中的生活讓我明白了什麼是讀書,而這個問題,也將就此終結。因為,我知道,讀書是一生的事,根本不會因為自己的任何停留而做任何改變。恰恰的,我為我自己在高中階段就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感到慶幸,而這一切,源於我的宿友的一句話……她說:“我從來就不稀罕什麼學位”,於是,真的,她就沒有認真學習。當我親口聽到她的這一句話時,我只是感到疑惑:為什麼她能在小小年紀就有勇氣說出這句話?可能吧,我們的經歷不一樣,難道說,在她的價值觀里,讀書就永遠只局限於一張飄渺的證書?不,當然不,在我們的人生中,讀書還可以有著很多的用處。

當然,我熱愛閱讀,而且我從來沒有把閱讀當做一種負擔,我感覺它就像是大自然賜予我的聖水,它讓我追隨它的腳步,每每我翻開一本好書,眼前就呈現出一幅不一樣的畫面,它是虛幻的,但卻真實的,特別是在如今學習壓力如此緊迫的情況下,更加需要讀書來陶冶我們的心靈。讀書帶給我的,絕不僅是單純的翻翻頁數的那種“快感”,它讓我清楚明白前方的路是什麼,我還面臨著多大的困難,還有,我該如何才能一直往前跑,跑到我想去的那個地方……每一位曾經經歷過高三的學姐學長們,他們都有一個美麗而羞澀的夢,他們早早地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堅定的大學,並堅持不懈的朝著它前進。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他們辛苦去經營,如何去經營?答案就是閱讀!大量的閱讀量讓他們很自然而然地就描繪出自己未來的藍圖,裡面的一磚一瓦都是他們築起的高牆,他們用讀來的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以至於沒有輕易被現實的坦克壓倒。

每年高考出成績時,經常聽到一些學生在嘆息:那個誰誰誰今年考上了哪間學校,他好高分啊,好羨慕!接著就是一副羨慕加嫉妒的表情。但是,誰也不知道這些高材生的背後有多少心酸的故事,他們把我們喝咖啡的時間用來閱讀,把我們在床上剪指甲的時間用來閱讀,把我們談笑風生的時間用來閱讀。。。他們學會利用一切邊角時間,但是,他們絕對不僅是為了應付中國式高考,他們對閱讀有著深摯的一份愛,是這份愛讓他們試著去了解任何值得關注的話題。真的,我很佩服他們,因為這種日復一日的閱讀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駕馭得到。相比那些整天跟其他人說:我看了哪些哪些書,對了,裡面的情節怎么怎么樣,超精彩呢!這些人真的有認真讀過這本書嗎?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我相信絕對不會是誇誇而談的人,他們絕對不會是唯書而實,唯文而真,他們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等等一系列他們認為有疑問的問題,這,恰恰就是他們平時的閱讀推動著他們去思考。

閱讀影響著我們一生,我不會說什麼閱讀就是天,閱讀就是地的大道理,我只知道,閱讀於我就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沒有了它我總覺得心裡長了個洞。閱讀使得我與別人交流順暢,通俗的來說就是提升到了另外一個等級,你知道嗎,那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尤其是在別人稱讚你“哎呦,知識面挺廣的嘛”時,你整個人都會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當然了,閱讀並不僅是為了別人的一句稱讚,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我一直跟我妹妹說,多讀書總會有好處的,儘管它的優勢並沒有在現在顯現出來,但,總有一天,我們會為當初那個懵懂初醒而奮力閱讀的小孩感到自豪!讀書不僅僅是為了一張證書,它更多地是一種證明,是一種對自己的證明!所以說,在你的床頭柜上好好地擺上一本好書吧,你總會欣賞到落日熔金的美麗和氤氳迷人的花香!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6

很早就已經把它擺到我的書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讀完了。但書的內容相當深奧,讀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內涵,這才又讀了一遍。就幾個問題隨便侃幾句。

易先生在講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時候(P17),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後解釋為: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獲成功。印象中我學古漢語時,這個“期(ji1)”當“滿”講,也就是說“期月”是滿一個月的意思。換個角度思考,“期年”是什麼意思,是滿一年,還是十二年?顯然是易教授錯了。

《論語·里仁》里有這樣一句話: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句讀起來是有點問題,聯繫上句感覺應該是“不以其道去之”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這些許問題,就自顧的揣測起來了。我翻過朱熹的《四書集注》是這樣解釋的,謂不當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貴可以得,難道貧賤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窮這篇里看到一句話,說得太實在了: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P19)。意思是說君子對自己不懂的事情是應該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開河。幾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讓人敬佩,這是實事求是的根源。知之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為什麼要忽悠?想想你身邊,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其實他不知道,純粹在那瞎咧咧;當時你也可能上當,但終有一天會明白這才是“小人”的嘴臉。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語,絕不是成語,可見教授也不過如此(P20)。原意是指衛國大夫寧武子在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時候我們(指孔子)比不上,到後來意思就變味了,有趣。

易教授認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句話中的貧與寡錯位了,並做出了解釋(P24)。我認為寡指少,指的是財產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會擔心分配不均衡;貧當然是貧窮了,貧窮才會滋生盜匪,比如索馬里海盜,才會擔心政局不穩定。據此看兩字並未錯位,只是解釋的方法不同而已。

講儒墨之爭時提到了墨子與巫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兩場辯論(P52、70),整個的思辯相當精彩。乃至本書的作者也沿用了這一方式,所以這本書很深奧、很難讀。往往是字讀完了,但思維沒跟上。我推崇老莊,所以對他們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對《墨子》卻從未讀過。有機會真該讀一下,看看巫馬子到底還說了些什麼,讓墨子駁得體無完膚。

講到墨子的邏輯時(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則愛,別則恨”的論斷,這種方法讓我理解起來稍有困難。我想到了一個數學邏輯的方法,就是充分與必要條件。在《兼愛下》里墨子論證了“恨則別,愛則兼”,是相當有道理,但如此便說反之亦然就有問題了。恨(愛)是別(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說“別則恨,兼則愛”這個命題不成立。

曾子曰: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P79)。“出爾反爾”這個成語應該就是從這來的。原意是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而今這個成語多比喻反覆無常,言行前後矛盾。意思是說出口的是你,不算數的也是你,總之意思變味了。又學了一個詞兒。

五服這玩意,中國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實它是一種禮,一種喪葬制度(P208)。這些東西我們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禮上的黑箍兒與白箍兒。這實際上就是要“別內外,定親疏”,不僅如此還要“分長幼,等貴賤”。看了這些之後,才理解了古代官員的丁憂等等。

宗法制規定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父家長的血統、爵位和財產,故嫡長子就是君之子,簡稱“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簡稱“小人”。所以這兩個詞的本義也就是身份意義和等級意義,即君子是貴族,小人是平民。而後逐漸演變成道德意義,也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240)。

商容三問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聽說。問經過故鄉要下車,是不能忘本;問經過大樹要趨行,是應該敬老;問舌在齒盡,是講剛亡弱存。明此三問,天下事盡矣。通觀《老子》一書都是在講柔能克剛,弱能勝強。說白一點就是要裝——裝孫子,於是韜光養晦四個字很有深意。

看到這句“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慢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些就是我讀本書的一些感想,總之諸子的思想很豐富,需要我們慢慢體會回味。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7

這天,我讀完了《波麗安娜》。這本書賜予了我快樂,也讓我在遇到生活困境和挫折時,勇敢的應對。

波麗安娜是一個十分苦命的小姑娘,她十一歲,父母就都去世了,而且沒有給她遺留下一分錢,唯一的親人就是重來沒有結過婚的老姨媽——臉上從來不帶半點笑容。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姑娘,竟然創造出了奇蹟:她把從沒有微笑過的姨媽逗笑了!再糟糕的境遇,再倒霉的運氣,總能真心誠意的看出好的一面,自己給自己寬心,自己吧自己逗笑,而且把快樂帶給別人。這,就是波麗安娜的獨特之處,塞翁之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波麗安娜是無師自通。最後,嚴酷的環境沒有壓到她,反而是她用熱情和歡樂感染了那些行屍走肉般的成年人,改變了他們,波麗安娜很寬容,應對沒人喜歡的斯諾太太,脾氣暴躁的彭德萊登,都微笑著問好,讓他們心中的小鳥中心飛上了藍天翱翔。

波麗安娜有一句名言佳句:假如你願意去找事物好的一面,你就能找到——Ifyoulookforthegood,youwillfindit.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波麗安娜的心靈是那么的善良、美麗,我覺得每個小朋友都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和想法,我們大家就應發現這種偉大的力量,並去改變世界上不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完美。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8

按照事情發展的某種秩序,我拿起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並在一天之內手不釋捲地看完了。肯定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這本書是一卷薄薄的剪紙,精緻極了,簡直是晶瑩剔透。那些青年男女,一個個位於記憶的遠處,如同站在遠端的舞台,因為時空的距離,個個恍如仙人,除了“性”,除了“愛”,一個個不食人間煙火。“喔,原來我的記憶的確正在步步遠離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漸遠離自己一度站過的位置一樣”。

故事本身不優美,那么多年輕、優秀的生命,木月,初美,直子,直子的姐姐,當她們“來到人生的某一階梯的時候,就像突然想起似的自行中斷了生命”。“永遠的十七歲”,但某種東西消失了,更多的東西消失了……村上的文字卻是那么的美。“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地上一般”,“我在哪裡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著綠子”……

還有那謎一般的直子,“朝我轉過臉,甜甜地一笑,微微地歪頭,輕輕地啟齒,定定地看著我的雙眼,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裡尋覓稍縱即逝的小魚的行蹤”。啊,夢中的江南女孩。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9

細細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

他的文體風格細膩得像個女作家,別看林清玄是一位留著長長鬍子的老人,但細心地觀察世界、論談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們讚嘆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經過或聽說的故事,由故事而發出感慨,教會我很多人生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篇文章令我百讀不厭:《陶器與紙屑》。散文講述的是林清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國香港買了一個石灣的陶器,陶器是一個刺身羅漢騎在一匹向前疾馳的犀牛上,氣勢雄渾,非常生動,很能象徵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著陶器回中國台灣很不方便,因為陶器被包裝得十分嚴實,而託運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決定捨去包裝用手袋拎上飛機。結果這次冒險失敗了,陶器在上飛機時被撞碎了,所有的嘗試與考慮都破滅了。

通過這次沉痛的教訓,讓他明白了:“對一個珍貴的陶器,包裝它的破報紙和碎紙屑是與它同等珍貴的。”也讓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許多這樣看似平凡、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忽略其價值,因為沒有了它們,也許我們所珍惜的東西就不能得以襯托或完整!而我們就不能得到教訓、啟發、鍛鍊!”

翻開各個章節,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些主題都是談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無關風月與一生一會四個篇章,都是教會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語句包含著他對讀者們的教誨,他的言詞包含著他對世界萬物的讚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著他對大自然的嚮往與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數是來自於他小時在鄉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與親人們發生的事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回憶與深思,再用他那細膩柔美的文筆寫出感人肺腑的散文,這便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我從他的幾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這樣回憶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擊鼓,不禁痴了。”不過,或許他是很痴迷、很喜歡這種佛寺的氛圍。

其或,我讀過他那極具特色的散文之後,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寫作熱情,不僅僅只有這樣罷了,他還帶予我的是不盡的堅持!因為我認為林清玄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從偏遠的地方走出來,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堅持與勇氣都未必能達到的。

“我想著,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溫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以及得到藏匿於俗世的浪漫情懷。”我想我在這句話、這本書中學到了寫散文的方法與運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寫出好文章。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0

“麥田”是最具象的一個,金黃、廣袤、視覺和心理上的無限延伸。

美國的五十年里提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菸,酗酒,不求上進。但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還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在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

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四門功課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的15歲少年。他倒扣鴨舌帽,穿大號風衣,抽菸、醺酒,滿嘴“他媽的、混帳”。他的性格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純潔的一面。

學校里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為了讓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學校里的老師大部分是勢利的偽君,連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師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個搞同性戀的,而這位老師對他說:“一個不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人的標誌是他原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老師的諄諄教導卻是一條滲透著濃厚利己主義和功利主色彩的信條,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霍爾頓又怎能找到可貴的精神寄託或崇高理想呢?他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讀書,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頹廢,沉淪,實質上是對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的最無情的揭露。

作者把霍爾頓身邊的人,全都描繪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想逃離這個噩夢般的現實世界,到偏遠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討厭看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中消磨時間;他討厭.慕虛榮而又毫無主見的女友去又迷戀她的美色,;他看不慣這個世道,卻無法改變;他甚至痛恨自己,卻沒有參照的標準來改正自身缺點,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妥協於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他無法為自己構想出在社會上的立足點,最後終於成了社會的犧牲品。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我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不能選擇這個時代,但是,如果我能“守望”著“幾千幾萬個小孩”,讓他們不是在年青的時候就慢慢地死去,那么,我的生存也就有了一點點的意義吧。

人都在逐漸的長大,所以會經歷很多事,遇到挫折,不氣餒。也不自暴自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相信自己,只要心中還有理想,所有的苦難都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的。

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感到幸福,社會給我們提供太多有利的條件,霍爾頓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也沒有什麼理由。

理想,包含著我們對未來的嚮往,對未來的希望,對未來美好的憧憬。每個人都有理想,但要讓這美好的理想變成現實,關鍵還要看自己。在失敗中振作,在振作中奮發,在奮發中取勝,這才是我們要的精神。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只要努力塌實的工作學習,一定會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1

我拿到這套書後,因為懶惰,前前後後用了兩周才讀完。之所以起這個題目,是因為作者講的本質上就是個“向死而生”的故事。舊制度在死亡、奔赴戰場的無辜士兵因為政客的愚蠢在死去、不同階級之間那浪漫的愛情也因為階級本身戛然而止,好在死亡之後,新的生命都在熱烈的生長。

三個不同家族迥乎不同又糾葛不斷的命運展現了20世界最真切的一面。

比利一家是英國的工人階級,他的父親是工會主席,其姐艾瑟爾具有獨立自由之思想。艾瑟爾先是成了伯爵菲茨家裡的女管家,又和菲茨擦出了愛情的火花,但是當時的愛情(也許現在亦是如此)是無法跨越階級的差距的,伯爵在和艾瑟爾上床之前就已經和俄國的公主結婚了,他不能僅僅就為了一個鄉下的窮丫頭而放棄他的身份地位,準確的說是不能。當艾瑟爾懷了菲茨的孩子時,他下意識想到的是給她多少封口費和趕緊把她送走,湊巧的是菲茨的妻子也同時懷孕了,一個只是風流時的不小心,另一個則是他未來爵位的繼承人,於是他果斷選擇了後者並提出每年給艾瑟爾24英鎊,艾瑟爾拒絕了這種對她感情的踐踏,選擇了一個人把孩子拉扯長大。

菲茨是資產階級貴族,他代表的這一階級大多冷血而且偽善。

當比利所在的礦區發生事故,多名礦工遇難時,英國國王為了獲得民眾的好感特意去慰問了遇難者家屬,可國王前腳一走,礦區董事就逼迫罹難礦工的老婆們馬上搬出礦區裡的房子,這群寡婦剛失去自己的丈夫,馬上又要失去自己的住所。菲茨聽說礦工們為此罷工,卻只是不耐煩地痛罵這群礦工的不安分,諷刺的是菲茨一家常年給流離失所的人分發救濟。這種前後言行的不一致,說明了資產階級所行善的原因只是為了聲譽名望而已。

好在菲茨有個思想獨立自由地妹妹末黛。末黛對不公和壓迫非常反感,她痛恨當時的女性沒有接受正常教育的權利,連出門都需要有人陪同才行。末黛自己也是貴族,但她能有這樣的平權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末黛的愛情也和她哥哥菲茨不同,她哥哥選擇了地位和所擁有的一切,但她卻勇敢地選擇了愛情。她和德國外交官兩情相悅,即使是一戰爆發後兩人也沒有放棄對方,而是選擇了偷偷結婚。我想末黛的勇敢、忠誠和浪漫的愛情大抵能夠給不少讀者些許慰藉,要知道她哥哥從頭到尾不知道睡了多少女人呢!

最後讓我們再來看看俄國的列夫和格雷戈里這兩兄弟。兄弟倆幼時親眼看見自己的母親被沙皇的警察殺害,此後推翻沙皇制度就在兄弟倆心中扎了根。一戰期間,當一半的老百姓陷入飢餓時,貴族們居然還在開他們的排隊呢!當時俄國的腐朽可見一斑。兄弟倆陰差陽錯一個去了美國,一個留在了俄國,最終又因為戰爭而重逢,只是一切已經物是人非了。

政客們拍了怕他們的豬腦子就決定發起戰爭,百萬人為此付出了生命。而沙皇等舊制度也因此滅亡,女性有投票權等新的制度也由此產生。傲慢的英國貴族眼睜睜地看著俄國的布爾什維克獲得了政權,自己國內的工黨占據了過半席位,最終見證了首位工黨總理的產生。

故事的最後艾瑟爾從報社編輯成長為工黨的領袖之一。一天,艾瑟爾領著她與菲茨的孩子走出議會的時候正好遇到了菲茨,菲茨也恰好領著他和俄國公主的孩子。艾瑟爾蔑視地看了看菲茨,讓自己的孩子跟眼前的這個“伯爵”問好後便離開了,而菲茨只能無奈地看著這一切,看著巨人的隕落,以及美麗新世界的到來。

每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的生長。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2

書桌上,《朱自清散文集》靜靜地躺在那兒。一頁頁,一張張,都凝聚著朱自清畢生的心血,那頁的《背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一個普通的動作,一個普通的景象一,個普通的父親,觸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弦,這位平凡的父親演繹了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我看見他帶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子去,尚不大難……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

歲月在不經意間從身邊划過,在每個匆忙的背影后,父親關愛的目光越來越遠,母親熟悉的話語漸漸淡忘,在你身心疲憊的時候,駐足下來,讀一讀書中的溫情故事,你會有感動的心跳。

世間所有的父母何嘗不是這樣,朱自清父親的背影是我們千千萬萬父母的縮影。從我們呱呱墜地到會走路、會講話,再到入學、就業。一切的一切都飽含著了父母親對我們無盡的愛。

是啊!朱自清筆下父親的背影打動了許多人。在我的印象里父親的背影也同樣令我有相同的感受。

還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雪將路面覆蓋得很厚,整條道路被裝扮成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滿眼裡都是樹枝被積雪壓斷的慘景。就快遲到了,父親從安全形度考慮放棄了汽車,不由分說地拖出了那輛腳踏車,載著我直奔學校。我在后座望著他那堅毅的背影,那洋溢著父愛的背影,不知不覺流下了滾燙的眼淚。到了校門口,他不斷叮囑我小心路滑,並拍掉了我身上的雪珠。我強忍著淚水使勁地點頭,他滿意地看了我一眼便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車漸漸遠了,父親轉過頭給了我一個燦爛無比的微笑,迎上這溫暖的回眸,我再也抑制不住了,原來我常常忽視了一些人和事,忽視了一種樸素的真實。就像現在,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低過屋檐、低過荒野、低過塵埃和此刻的寂靜,仿佛一撮燃過的灰燼。肅然諦聽,耳邊似乎有不絕如縷的歌聲。凝神而視,淚水悄然垂落……

父親把背影搖晃成歲月,歲月磨舊了那條從家通向學校的路。記憶中,他的背影是那樣的高大挺拔。是他,把背影擰成一根長長的線,而我則是被線繫著的風箏,每當看到他的那高大挺拔的背影,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掠過我的心間,心靈深處那個背影,便逐漸串成絲,拉成線,牽著浪跡天涯的風箏。

那個堅毅的背影,那一次溫柔的回眸,無一不體現出父親對我濃濃的愛意。望著書桌上打開的那本《朱自清散文集》,我的眼睛再一次濕潤了……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3

《沉思錄》,書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靜下來閱讀並思考的一本書,這是古羅馬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思考與感悟,是一部直抵人靈魂深處的西方經典哲學著作。多年前,在網上搜尋時,無意中得知此書精讀百回的枕邊書,心中頓生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總理這樣的情有獨鍾、青睞有加呢?

滿懷期待,四處找尋,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書店裡我找到了這本由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印製的微型書。回家後隨手翻閱,能讀懂的段落並不多,對於好多語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沒過幾天,這本書便被我遺忘在了書櫃的角落裡。時隔幾年以後整理書籍時,重又翻開了此書,細細品讀,才發現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是這幾年的生活積沉,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對這本書有了重新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從前晦澀繞口的語句,而今成為了箴言警句、諄諄教誨,點亮了我的智慧和心靈之燈。

環視星球,仿佛你是和它們一齊運行,不斷地研究元素的嬗遞變化吧,因為這種思想將濯去你塵世生命中的污穢。

靈魂的力量在於讓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採取漠然的態度。

不要總去注意別人心裡的想法,那么,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內心活動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幾段話摘自《沉思錄》,從宇宙到人生,從靈魂到死亡,馬可·奧勒留無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這本書已經成了我的隨身寶典,有空便翻開逐字逐句地精讀,其間的每一個字元,每一句教誨,都教導人類摒棄一切無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過樸實的生活,從而抵達心靈的最大寧靜。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4

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月牙兒》。

《月牙兒》是我國著名文學藝術家老舍創作的中篇小說。我喜歡這部文學作品,因為它平實生動的語言,因為它感人的情節,也因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感悟。

《月牙兒》以簡潔的語言勾勒了一位舊社會女性的悲慘生活。“月牙兒”這一意象貫穿全文,它帶著種.種不同的感情在斜掛在她記憶中的碧雲上,守候著她的孤獨,見證著她的苦難。

月牙兒無情,賦予它感情的是人的心境。

她的苦難開始於父親的病重和去世,熬藥時,葬禮上,幼小的她看到了月牙兒,“帶著寒氣的月牙兒確是帶著寒氣”,寒冷襲入了她的生活。幼小的她不理解月牙兒為什麼就是那這么歪歪著,斜著,但無情的現實就是這樣,畸形的社會在等著她,悲苦的命運在等著她。淒涼的墳頭上,冷漠的當鋪外,月牙兒照著她的淚。母親改嫁,她又看見了月牙兒,轎子前面那個月牙冷漠地看著她對未來和未知的恐懼。接下來三四年的時間裡她“似乎沒再看見月牙”,這幾年溫飽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快樂,受到了教育。但好景不長,繼父沒了,母親做了歌女,她的生活又陷入了悲苦,孤苦伶仃地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她“心中的苦處假若可以用個形狀比喻起來,必是個月牙兒形的”,她不敢看清冷的月牙兒,但月牙兒成了她痛苦時心靈的寄託。

在希望和失望兩極徘徊著,在生存線上掙扎著,終於,她不再自悒自憐,她知道自己年輕好看,她要活著,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她看見了清亮而溫柔的月牙兒在向自己微笑。生活似乎有了轉機,微笑的月牙兒見證了她純潔的愛情。然而她也早知道,一點雲就能把月牙遮住,春夢過去,愛情破碎了,她也更加清楚地認識了現實,“最後的黑影”一步步邁近了,想保住清白,靠勞動掙飯吃又舉步維艱,她明白了社會現實,“和母親一樣了”。

暗娼的生活悲苦的如淒冷的月牙兒,侵蝕了她的身體,奪去了她的靈魂。當她試著走出這種生活狀態時,她被送進了感化院,又被投入了監獄中。“獄裡是個好地方,它使人堅信人類的沒有起色;在我作夢的時候都見不到這樣醜惡的玩藝。自從我一進來,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經驗中,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許多。我不願死,假若從這兒出去而能有個較好的地方;事實上既不這樣,死在哪兒不一樣呢。”現實是多么的殘酷,以至於奮鬥者尋覓不到一點希望,苟活者體會不出生死的分別。在獄中,她又看到了月牙兒,她的“老朋友”,她想起了一切,因為月牙兒的寒光中有她的悲苦記憶,有她的悽慘一生。

貫穿《月牙兒》全文的,還有矛盾。人物內心的矛盾幾乎無處不在,愛與恨,悲與喜,記恨與原諒,堅守與屈服┅┅在矛盾中主人公成長和淪落。社會與人的矛盾也隨處可見,社會滿足不了她的需要,社會沒有回饋她的努力,社會沒有同情她的悽苦,然而,她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裡。矛盾塑造了她,矛盾毀掉了她,矛盾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感嘆,讓我惋惜,讓我感悟。她每次看見月牙兒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因為她的生活狀態的改變,月牙兒伴隨了她的孤獨和痛苦。我每次閱讀《月牙兒》,感受也是不同的,因為伴隨著成長,對社會的認識也在漸漸變化。雖然我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弄懂小說的思想內涵,但在生活和成長在新的社會裡,透過《月牙兒》敘述的故事,我還是感悟到了很多。

看過《月牙兒》,首先看到的是舊社會的黑暗,在那個吃人的世界裡,沒有男性的支撐,女性便難以維持生活,即使勤勞能幹,即使聰慧過人,但除了委身於男人 ── 一個或多個,她便難以生存。她恨過母親,恨她為維持生計所做的事,她害怕也不願意走上母親的路,他想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曾因單純而受到了男人的愚弄,當愛情的迷夢破滅後,她還是走上了母親的道路。舊社會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男女老少都在為生計奔波,為了生存,甚至要“賣掉一切”,包括肉體,包括尊嚴,包括夢想。我同情她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同樣生於百姓家庭,雖無權勢,但我們有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權利捍衛自己的尊嚴,可以不辱人格地活著,生存並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讀《月牙兒》,感受到的常常是另一個層面 ── 關於堅守和改變。《月牙兒》里主人公很早便隱約看見了自己的未來,但她沒有輕易屈服,而是儘自己最大努力去“推遲那個日期”。她努力過,掙扎過,有過理想,也憧憬過愛情,她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最終也只是推遲了“那個日期”而已。她認識到“體面、道德是有錢人說給別人聽的,女人,得承認自己是女人,得賣肉”,黑暗的社會並沒有給這個抗爭的心靈任何出路,她沒能走脫宿命,她屈服了。不禁要問:“人生真有命運安排嗎?”我是個性格內向但追求完美的人,我對自己不滿意,想去改變自己,希望自己能開朗一些,熱情一些,希望自己能很好地融入自己所在的每一個集體並成為其中活躍的一份子。於是來到大學後很積極地投入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加入了很多社團,但是在熱鬧中我真的很難找到自我,經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給自己留一份清靜,對自己說:“熱鬧是他們的。”於是幾年下來,發現自己並沒有改變,然而,自己為什麼還在努力逃出自己現在的生活呢?如果清淨簡單的生活是我的宿命,那么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掙扎著要擺脫,“推遲著那個日期”。也許,性格決定的發展趨勢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所以我還會努力讓自己變得開朗大方一些。也許,終會有一天,我會聽從心的召喚,靜靜打造自己的天空。我們的選擇不會有她那么痛苦,但也常常會徘徊在“宿命”和堅守之間。

長大的過程中讀過很多格言感悟,也經歷了一些事,幾年走過來回首前路,自己早已不是那個憤世嫉俗的小鬼,學會了逆來順受,原來看不慣的一些事也已經見怪不怪了。有朋友說這是適應社會的過程。這話聽來感覺有些惶恐,這是適應社會嗎?想起了月牙兒,從某種意義上講,她也算適應了社會,儘管那是個醜惡的社會。她失去了肉體和心靈的純潔,因為要生存。也許我們可以說她不應該做暗門子苟且偷生,她可以有尊嚴地活著,儘管會在抗爭中死去,但死的高潔而光榮,然而用她的話說:體面、道德是有錢人說給別人聽的。月牙兒的光照亮不了夜空,面對黑暗的社會,孤獨的她有多大力量去反抗呢?現在我們也在適應社會,雖不至於犧牲那么多,也不見得要背棄自己的原則和道德底線,但未必是理想中的生活。雖說今非昔比,現在社會給了我們很廣闊的空間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有其局限性的,社會上總有很多不平等,總是不完美的,而作為個人,當殘酷的現實拷問我們的原則時,應該委身於社會的不完美,還是固守最初的純潔夢想呢?父輩們曾語重心長地告誡我:要學會適應社會。他們很多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時,他們對即將要面對的社會的陰暗面早有準備,曾暗下決心:

即便自己改變不了社會,也不要讓社會改變了自己。但在碰了很多釘子吃過不少苦頭之後漸漸明白,如果你不能改變社會就必須要適應它,而且在適應了社會之後,便也逐漸感覺世界很美好。又有這樣的說法:你只有適應了社會才可能有能力去把它變得更好,否則,你只能做一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者。但問題是,當我們適應了社會,還有心思有銳氣去改變它嗎?韓寒的成名作《杯中窺人》論述了人在社會中的浮沉,幾年前讀時理解不了,隨著自己慢慢成長,也意識到,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它影響著我們、左右著我們,也許很多人最初會選擇抗爭,但這其中的很多人在染缸里泡久後便丟掉了自己的本色,他們不算是懦夫而只是普通人。當然,社會染缸的顏色也是在變化的,因為總有人不甘心與世俗同流,盡其一生與染缸中陰暗的落後的的色素抗爭,放散美好的進步的色彩,他們是偉人。人會為社會和生活所影響,也能影響社會和生活。

從《月牙兒》中我學到了很多,閱讀《月牙兒》後我感悟了很多。它讓我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也提醒我注意社會的影響,它讓我更好地面對生活。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5

凡幼年失怙者,往往在青年之後便會發跡,不是官運亨通,仕途暢達,就是學業精進,名動千秋,或者財源茂盛,極盡豪華.古者如孔子、孟子、李密、歐陽修,范仲淹,岳飛等等,不計其數。近者,因本人足跡視眼有限,名人顯士,一概不觸,單就身邊與我同齡一二人言之:一是我幼時同村的鄭發,他十五歲高中最後一年的上學期,也就是一九七九年下半年,他父親挖耐火礦被礦石砸傷,不治身亡,他是家中老大,下有四個弟弟,其寡母尊其夫臨終遺言,“騰雲(鄭發小名)一定要讀下去。”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考了317分,比我整整少40分,我上了師範類大專,他考入地屬中專——漣源地區供銷學校.那時候,專業人才稀缺,他一畢業便分到麻陽縣計委,爾後入黨,其後幾十年,仕途暢達,官運亨通,現在聽說是某大局局長,二十年前,他便在一次回鄉省母時與人說:“現在我不愁無人給我送錢送物,我只考慮自己能不能接。”他手可通天,人一隔壁縣任職,手卻伸到了他的祖籍之縣,幾個小弟均是在他的提攜下,城裡置地購房,鄉里還享受低保。

二是我出外打工後華茂的同事陳風,也是十五歲失父,後考入師範中專,畢業後分入一中學教書,草娶了一個普通人家女兒為妻,並育有一女,如此,便基本注定了他的貧民一生,草根一族了,可是,鬼使神差,他卻被一女中豪傑愛得死去活來,此女子便是易瓊,她工作不讓鬚眉,又是一相父教子之能手,尤其是精於理財,目光遠大而敏銳。陳在易的輔弼之下,一路穩打穩紮,順風順水,搭乘房地產颳起的狂風,適時買賣,幾個來回,竟賺得盆滿缽滿,現已在深圳站穩腳跟,立家置業,業已躋入有產階級之行列.幾次酒後,他放情自抒,“現在我就是不做,也可安享晚年了,我兩口子現已制定了一個規劃,每年起碼出遠門旅遊一次,或國外,或國內,日子可以休休閒閒地過了。”相較於我這個與之職業同類,甚至當年起點比他略高的人而言,現已是天上人間了。

人過五十,不識《易經》皮毛者亦是一算命先生。我過五十後,愈益相信天命,相信因果報應。

我相信幼時受大難者,成年當亨達;小時享至福者,中景或晚景必淒涼;嗜殺成性者,必死於非命;貪財圖貨者,終兩手空空;見色起淫者,妻女必報;位高權重,炙手可熱、倚勢凌人者,必臨門衰祚薄,門庭長草之殃。行善者,必有平安之福;作惡者,必應天遺。我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我相信人生一世皆公平.君不見和紳、石崇前半生富可敵國,享盡奢華,卻均死於非命,財貨充公;明朝福王朱常洵幾十年極盡人間之福,卻成為農民軍的福祿宴品。

吳三桂殺人無數,死後子孫滅絕,襁褓中嬰兒也不免其禍;君不見洪秀全享盡人間之福,其子九歲便擁五絕色美女,而洪秀全天不予年,其子十六歲便遭凌遲。一人權勢福祿太過,必用家族災禍相抵,一人受盡人間慘苦,子嗣必承其未享之福。

才能卓絕者生前多災多難,死後當留芳百世,如司馬遷,岳飛;奸軌狡頑之徒生前逍遙猖狂,死後當遺臭萬年,如秦檜,李林甫.

縱觀歷史,放眼現時,仰視環宇萬物,俯察塵土眾生,到頭來,無不是一個公平。日被月替,月遭日沒,水被土淹,土遇水沖。羊吃草,羊餵狼,狼死養草終養羊。

不必羨慕奢華,不必仰視權貴,平平淡淡才是真,亦是真正之福。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6

萬曆皇帝在位的十五年,在中國歷史上也只算普普通通的一個時期,沒有太平盛世亦無驚心動魄,但是黃仁宇先生從一個特別的角度,把我們帶入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時代,從獨具特色的人物身上,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存在於特殊時期的揮之不去的魔力。這也是《萬曆十五年》作為一本經典之作暢銷二十餘年的原因。

歷史學家黃仁宇在這本書中,通過許多歷史學家忽視了的事件,分析其中的關係因果,得到了以往歷史的癥結和之後波瀾的機緣。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備體制上技術上的周密,則不致接二連三地在緊急情況下依賴於道德觀念作救命的符塞。說得嚴重一點,後者已不是一種好現象,而是組織機構違反時代,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推陳出新的結果。”這就說明了為何當時張居正的經濟體制改革、海瑞的政治變革以及戚繼光進行的國防“現代化”都失敗的原因。黃仁宇在書中把當時的明朝比喻成為一個以禮儀統治的國家,天子和各級官僚作為楷模,而管理則是模糊和雜亂無章的。這一切都導致了明朝走向衰敗。

黃仁宇用沉穩的語調將陳年舊事娓娓道來,筆墨深情極富感染力,我想,我們真的應該多閱讀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從前朝的繁華和衰敗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7

其實我是更喜歡讀小說的,但偶爾也會附庸風雅地讀點其他書籍,就象網路紅人鳳姐的搞笑名言佳句“我經常看的都是社會經濟學和一些文學類的著作!比如說《知音》和《故事會》”。

但《沉思錄》除外,這是我自覺的想去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穫的越多,並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於《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琅琅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志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說得好,有大師風範,但並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啟發與品味。不要說這是__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8

她傾注在自己的世界裡,年少時候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便自殺的戀人和親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處的那口井裡面,渾身破損,即便用盡許多力氣,拼湊在一起,卻終究是費力和徒勞。

很多敘述都是尋常的,輕描淡寫,從不過分執著於情緒,卻像細細的針,沒有聲音地刺入內心的。這或許是村上最為打動我的地方。

從文字的最開始,他在飛機上,看見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來年少時候的戀人,那種感受,或許是需要一定的年歲來理解的。他說他漸漸難以想起直子的臉龐的時候,言語之間並沒有太多著墨,卻叫人內心跟隨著他斗轉星移。自己的身軀已經老去,記憶也早已經在時光和日後生活的瑣碎時間裡面被磨損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當初再過深切的愛戀,也終究是枉然。

還有在阿美寮裡面,同鈴子在倉庫裡面吃葡萄,聽她說起往事。其間有一些細節,也是真實的。而我曾經在某一段時間裡,時常翻出小說的第八章來讀。原因已經不是十分記得。但是會知道,這一章的開初,渡邊的手被玻璃劃破。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沒有邏輯可循,然而讀起來,卻是叫人覺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應該是這般發生。可能自己還太年輕,還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東西,但是還是無法掩飾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9

讀了居里夫人,我發現居里夫婦成功的秘訣在於以下幾點:

“相信真理”。“鐳”的存在,很多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都表示懷疑,居里夫婦的實驗遭到很多人以及法國政府的嘲笑和反對。但是,居里夫婦沒有因此而動搖。他們依然執著地進行實驗,儘管多次失敗,也遭到居里夫人的姐姐——布羅尼婭.斯可羅多夫斯卡的寫信勸阻。但是,他們沒有理會和放棄,堅信“鐳”的存在,終於提煉出了“鐳”。想想自己平時做作業時,本來已經想好甚至寫好了答案,遭到幾個“優等生”的反對,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斷,不經思考,不論對錯,就盲目地把答案改掉了,真是慚愧啊!讀了《艱苦的提煉》以後,我要學會自主思考,即使遭到別人的反對,也要把自己的答案和所謂的“正確答案”對比一下,再進行選擇和採用。

“不怕吃苦”。居里夫婦的實驗環境非常艱苦、惡劣。他們在一個沒有煙囪、沒有通風罩、夏熱冬寒的破木棚里工作。他們的積蓄買不起成噸的瀝青鈾礦,只能購買礦渣。這就意味著,“鐳”元素可能會在別人提煉“釷”和“鈾”時遭到破壞,他們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更長的時間來提煉“鐳”。但是,面對艱苦的環境和微乎其微的希望,居里夫婦沒有退縮。對他們來說,提煉出“鐳”比什麼都重要。而我自己呢?雖然能夠參加衛生大掃除等活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動的,並且也只乾點輕活兒,不能吃苦耐勞,而居里夫婦既要學習又要在那么惡劣的環境中進行艱苦的科學實驗,其之艱難和辛苦又豈是這些勞動所比得上的呢?從此以後,我要向居里夫婦學習,努力鍛鍊自己,積極參加各項勞動,不怕吃苦,堅決完成自己的學習和勞動任務。

“堅持不懈”。在實驗過程中,居里夫婦失敗了一百五十八次,後來選擇結晶法,又做了上千次實驗。但他們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如果失敗多次之後,他們放棄了“鐳”的研究,向世人宣布“鐳”是不存在的,那么就沒有今天的用“鐳”射線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了。而他們頑強地堅持了下去,最終取得了成功。但是我自己,卻是一個缺乏耐性的女孩,想寫一本書,可能只寫幾天就放棄了。算算我廢掉的文稿,少說也得有一萬字了吧,如果加到一起,絕對是一本小小說了,但我卻全浪費了。讀了《艱苦的提煉》,我決心今後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堅持下去,決不輕易放棄。

居里夫人成功的秘訣絕不會只有這三點,而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更不止於此。但我們如果能“相信真理”“不怕吃苦”“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30

《沉思錄》沒有過分的講究辭藻,也沒有注意交代和結構安排,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個性是當他在心裡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透過思考它們,他立刻進入了完全的寧靜”。但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讓人有一種聽古典神秘音樂時的靜謐感和認同感。

“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本書譯者何懷宏這樣說到: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必須立刻讀,但必須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必須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我堅信這一點,因為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我的話語,都是一次向著心靈的兇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這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自我內心對話。

《沉思錄》,這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用雙眼看世界,卻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過往並構成對話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絕對的真誠、平和的心態和超凡的勇氣。這本書中字裡行間常常出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鏡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誡與提醒。他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傾訴,而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是對自我靈魂的解剖和對自我的告誡。他這樣說到“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一向這樣拷問自我。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戰勝自我便能戰勝一切。古訓道:“待人寬、責己嚴”,這句話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很難,所以《沉思錄》里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了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只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審查自我的行為。因為僅有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然而人不是孤獨存在,人是社會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這也正是《沉思錄》中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每個人都嚮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我,以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自我對整體的作用。《沉思錄》中多次提到,要讓自我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的社會活動中,因為這貼合人的本性。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才會更加珍視整體的團結,維護整體的穩定。猶如禮貌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衛生,事雖小,但好處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還影響到他人和整個社會,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

再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應先要檢討自我的對與錯,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構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才不再孤單寂寞。

解憂雜貨店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31

《邊城》主要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夫。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托媒人提了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他就愛上了翠翠,而儺送告訴天保他兩年前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了後也吃了一驚。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夫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后老船夫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夫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夫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