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民教育心得體會

讀人民教育心得體會(2):

中國留學生在和美國同學的共同學習中,留學生們發現,過去國內老師辛辛苦苦教給自己的“牢固的知識基礎”,現在幾乎派不上用場。美國同學自主學習能力強,思維敏捷,上手很快,而自己總要慢半拍;一些理工科的學生更鬱悶,自己過去在國內是尖子生,是站在“前沿”的,但在美國學習卻讓他們體會到了什麼是“基礎性工作——在實驗室里,他們往往只能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真正最關鍵、最富有創造性的環節往往被子善於創新的美國同學搶了先,他們因此戲謔地說“國內學習的基礎讓我們成了‘基礎’”!

這個事實讓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國小,究竟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什麼樣的基礎?

在基礎教育一詞中,“基礎”的基本內涵:“人在未來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和起點”。對此,中美雙方沒有根本的分歧,但對“基礎”的具體內容,中美雙方則有著不同的理解。

中國的“基礎”,就是“三基”——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我們把人在未來“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根本”定位為紮實的“知識體系”,而美國人則認為,人在未來“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於知識體系,而在於一個人的學習興趣、好奇心、質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體系”。

知識體系強調的是“學會”,能力體系則強調的是“會學”。強調學會的中國學生,離開學校時帶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礎知識”,而強調會學的美國基礎教育體系,學生離校時帶走的是充足、輕鬆的思維空間和濃厚、持續的學習探究興趣。

由此,我們可以說,儘管中國的中國小為學生奠定了很紮實的知識基礎,但未必是學生進一步發展和學習的必需基礎,相反,過多過重的知識學習,常常會壓抑和挫傷學生時上步發展的動力和後勁......

知識多少才夠用?

當我們發現美國八年級學生的數學內容如此簡單,並感到驚訝時,美國的一位校長講“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學數學的目的在於形成初步的數學推理能力,如果用簡單的內容就可以達成,為什麼要讓學生花那么多時間、費那么多心思、受那么多打擊、學那么多難的內容呢?”

這反映了中美課堂教學目標的根本分歧。中國的教學目標更多地表現為“知識導向型目標”,追求學生掌握更多更難的知識,而美國中國小強調能力體系,其教育目標則是“能力導向型目標”,追求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所需要的興趣、好奇心、探究能力等。從中可以看出,美國中國小關於知識教學的定位,是“形勢訓練說”的體現,即以知識學習為手段,側重於培養可以普遍遷移的能力。而中國中國小對知識教學的位位則是“實質訓練說”的體現,即以學習知識本身為目的,側重於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能力導向”的定位,讓美國中國小在課堂知識教學的選擇中不僅體現出“夠用”的原則,還體現出“基本”的原則,即著眼於傳授那些最基本的、最有助於學生搭建未來知識體系的基礎知識。而中國中國小課堂教學則充斥著太多的“大學學習不需要、現實生活不需要、只為應付考試”的“垃圾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