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好課讀書心得體會

我欽佩

王老師通過對中外語文教材的比較研究,鑑別出語文教材選文的四種類型,或者說選文的四種功能,即“定篇”、“樣本”、“例文”和“用件”。“定篇”是使學生透徹地領會選問本身,理解和欣賞經典名篇的思想和藝術;“樣本”是解決學生在閱讀這類文本時所發生的困難或問題,在對選問的感受和理解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應該問樣閱讀、怎樣寫作;“例文”是以選問的某個點或某個側面為例,使學生透徹地學習語文知識,包括詩和文以及如何讀寫的事實、原理、技能、方法、策略、態度等,語文知識的學習形成或加深對選問這些點或側面的理解感受;“用件”是利用選問所講的東西或者從選問所講的某一點出發,使學生從事相關的聽說讀寫的活動。

這是我在看王老師評竇桂梅老師《晏子使楚》所寫的關於選文的定位,我在上多種不同類型的文章時也模模糊糊地覺得,教材似乎可以處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看了王老師寫的這一段話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教材就是可以分成這樣的四類。上好課的第一步就是正確地處理教材,如果我們都能正確懂得每一篇文本的價值,這就大大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鑽研能力。只要我們教者對教材的分類做到心中有數,那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上好課的第一步就是正確地處理教材,如果我們都能正確懂得每一篇文本的價值,這就大大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鑽研能力。

文中讓我欽佩的還有很多很多,這也使我決定以後在不同的時間再看看這本書,畢淑敏說她讀《人魚公主》是常讀常新,我相信自己讀這本書也是會隨著我自己的教學積澱的逐增,從中得到的領悟會越來越多!

我學習

研讀王老師怎樣評課,目的當然是為了弄明白怎樣才算是一堂好課。王老師主張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兩方面,應該以教學內容為主導,因為有利於反映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有利於更妥帖地解釋語文教學實踐,在本書開篇王老師就提出了自己的“好課觀”。他認為好課的最低標準是教師知道自己在教什麼,較低標準是教學內容正確,較高標準是教學內容的現實化,理想標準是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

本人愚鈍,看這一章節看得津津有味。以往我們看某些特級教師的設計,往往會注重他們是怎么設計的,可是當我看了王老師評支老師的《只有一個地球》後,懂得了什麼東西是可以學的,什麼東西卻是不必學的。這一章節在整本書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它是我們看王老師評其他老師課例的指導思想,它讓我們明白語文課堂應該立足於什麼,語文課堂的本質是什麼。

我感慨

本人不才,平時也喜歡看一點書,特級教師的教學設計類的書我也買了不少,但是卻用處不大。有時候我也會借用一下某特級教師的設計,但是也感覺那些瑰麗的花無法在我的課堂上綻放。我的個性特點、我學生的實際都和特級教師的大不相同。看了王老師的書後,我有點感慨,也更有點遺憾,看多本特級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比不上看一本王老師的評課來得有價值,為什麼直到現在我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