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方略讀書心得體會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網,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孫中山關於未來中國的發展,他提出了基本構想,百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艱苦奮鬥,而今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的諸多構想,已經成為現實。

孫中山於1919年寫就《實業計畫》一書,與《孫文學說》等書,合稱《建國方略》。關於未來中國的發展,他提出了基本構想,當時曾被有些人斥為“空想”。百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艱苦奮鬥,而今盤點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的諸多構想,已經成為現實。崛起的中國,實現了孫中山振興中華的中國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三民主義精神的發揚光大

中國革命實踐證明,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是相互融合的,毛澤東說“不但在過去和現在已經證明,而且在未來還要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革命三民主義最忠誠、最徹底的實踐者。”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所謂革命三民主義是隨著歷史進程漸趨完善的新三民主義。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重新研究國家的現狀,重新來解釋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他曾16次演講闡述三民主義。他最後、最詳盡的一次演講內容中有:“民族主義,反對列強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民權主義,實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權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以治理國家;民生主義,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計民生。”孫中山在多次演講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領導的政黨和運動必須達到三個目的,進行民族革命以實現民族主義,進行政治革命以實現民權主義,進行社會革命以實現民生主義。他又認為,最後一個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實現。這些精闢論述,十分切合中國革命的實際,也為中國革命實踐所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精神的發揚光大。如,就民生而言,XX年,中國共產黨十八次大確定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總體目標,明確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XX年翻一番”的具體目標。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改善民生方面採取的最重要舉措。因此,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三民主義精神的發揚光大。

二、建國三序在海峽兩岸均有不同形式的體現

孫中山對中國政治體制的構想和建立,提出了一整套政治設計,這就是建國三序。所謂建國三序,是指當時中國要從一個軍閥割據、民智未開的國家,過渡到一個民主自由的憲政國家,不能一步到位,需經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軍政時期,設立軍政府,以掃除軍閥割據、完成國民革命為要務;軍閥掃除、國家統一,即可進入訓政時期,由執政黨培養訓練民眾學會並掌握權力之運用,黨的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選舉、罷免、創製、複決法律的權力,以黨治國;經過訓政,地方自治達到一定程度,人民對選舉、罷免等項權力已會運用,執政黨即還政於民,制定憲法,進入民主憲政時期。所謂以黨治國,即在訓政時期,由執政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此外,還有權能分開、五權分立等論述,在西方三權分立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國傳統政治體制中考試、監察這些精神,設立平行的五院分別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大權力,其地位平等,且相互制約。這一整套政治設計,在當今民主社會裡人們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對於剛從二千多年封建專制社會脫胎而來的民國來說,的確是十分先進的制度。現今中國實行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如,人民代表大會、政協會議、國務院及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實際上是權能分開、五權分立的體現形式,並有所創新。海峽對岸的台灣,因歷史原因與大陸分割,在蔣介石執政時期,因島內多亂曾長期實行軍政、訓政,自蔣經國開放黨禁以後,也進入了憲政時期。現今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人民開始友好往來,相信經過一定時期的實踐和努力,可望實現“一國兩制”形式的統一。

三、實業計畫中鐵路、港口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構想,而今已成為現實

實業計畫中的鐵路建設,孫中山考慮得極為細緻周到。他設計了五條貫通全國的鐵路大幹線,分中央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西北鐵路系統。最大創意的構想莫過於高原鐵路建設,他稱“此系吾鐵路計畫之最後部分,其工程極為繁難,其費用亦甚巨大。”他說這一塊土地礦藏豐富,世人罕至,待其它鐵路完成後,這條鐵路實有必要。讓人欽佩的是,他還細列出了拉薩蘭州線、拉薩成都線、拉薩大理線等16條具體線路,沿線所列地點之細令人驚嘆。如今,鐵路建設的構想都已成為現實,現在中國鐵路網的構架,基本上符合他的規劃。關於港口建設,包括北方京津地區、東部上海地區、南方廣州地區,同時根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劃分為幾個經濟區域,近似於現今全國大經濟區域規劃。在改良水道方面,提出整治長江口至重慶的河道、建設沿江港埠外,還提出在長江上游開發水利,明確說明在三峽建壩發電。如今,三峽大壩建成,已發揮巨大效益,在防洪方面,可抗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航運方面,萬噸級輪船可通達重慶;在發電方面,總裝機容量達2250萬乾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值得稱道的是,孫中山關於通運輸的謀劃和構想,尤其是他倡導的開放築路方針,對中國交通運輸事業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年xx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與孫中山的開放築路方針一脈相承,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振興中華的偉大戰略舉措,既有利於中國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發展,是21世紀中國夢和世界夢的完美結合,必將為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繁榮,特別是中國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增添助力。

連線中國與西方的絲綢之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進,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廣義的絲綢之路包括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而狹義的絲綢之路,是指連線中國內陸腹地與中亞和歐洲內陸的陸上通道,人們習慣上稱古絲綢之路,還有歐亞大陸橋之稱。

現今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自中國西部西行,分為北路和南路兩條路線,經過中亞、西亞到歐洲、非洲,可覆蓋40多個國家和40多億人口。中國境內長達4000公里,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5省區,沿線有兵馬俑、法門寺、敦煌莫高窟等歷史文化古蹟和青海湖、羅布泊雅丹地貌以及森林、草原、雪山、冰川和沙漠等自然景觀,吸引著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絲綢之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XX多年前,據史載,自河西走廊交通開闢後,帶動了中國與西方間的商貿往來,開始進行諸如絲綢、瓷器、香料、皮革等貿易和文化溝通以及勞動力遷徒。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間,漢武帝派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通西域的道路,史書稱為“鑿空之旅”,東漢時期又有班超出使西域,貿易規模愈來愈大,至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史書上“漢唐盛世”,就得益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中國與西方諸國互通有無、互惠互利,包括絲綢、布匹、茶葉、家畜、皮毛、香料、顏料、種子、礦產和文化產品等,商貿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在宋元明清時期,由於戰亂影響,其間幾經興衰交替,後來漸趨衰落,到了晚清和民國年間近乎荒廢。孫中山企盼的開放築路的構想,在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未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重開絲綢之路,特別是自“開發大西北”以來,重開絲綢之路的呼聲高漲,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而且得到中亞、歐洲多國呼應。XX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線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年9月,xx訪問中亞諸國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為我國確定了一個面向歐亞內陸開放的新戰略,具有打造世界最強經濟區的潛力,其發展潛力巨大。據XX年5月28日《21世紀經濟導報》報導,“一帶一路”六大重磅規劃曝光,投資近萬億美元。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包括三部分:連線亞洲與歐洲的交通和連線中亞與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及國際高速公路項目,預期總投資將達到7000億人民幣。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加強東西部地區經濟上的聯繫,以加強沿線城市互聯互通為主要目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手段;第二階段是西部地區重點城市群的戰略規劃,刺激沿邊省市的經濟發展,推動當地的城鎮化進程;第三階段是西部地區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聯繫,以經貿帶動、促進西部地區乃至整箇中國的經濟轉型。可以預期,未來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綜而論之,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在中國大陸已經基本實現。而今中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國人邁入小康,經濟實力躍居世界第二位,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威望也日益提高,像雄獅一樣,崛立在世界東方,為世人敬仰。 斯人已去,幽思長存。我們永遠懷念孫中山先生,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和學說永放光芒!

相關內容
寒假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學前教育
讀書心得體會範文:教育新理念
體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給教師的建議》
2024年4月教師讀書心得體會3
2024年教師寒假讀書心得體會範例
2024年3月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
2017教師讀書個人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讀《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有感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讀《做不抱怨的教師》有感
《你在為誰工作》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最新中學生讀書心得體會例文
《匆匆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