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讀書心得體會樣本三篇參閱

【一】

一、正義感跟正義是兩回事兒,孟子的正義感很強,但是仍然去做一些不正義的事兒。這一點跟我們很相近。

二、魯鄒交戰,鄒國失地,鄒國百姓冷眼旁觀,孟子認為這是對的,因為他們在鄒君統治之下毫無民權可言,魯君打進來,再差也未必會比鄒君更差。這就像後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中國百姓趁機揀洋落。民權都沒有,爭什麼主權?外人進來也好,不進來也好,主權都不是你的,而是一小撮專制集團的。有人說先有主權才有民權,嗯,恭喜你洗腦成功。事實是:只要主權背後藏著君權,那么永遠都是主權越多,民權越少。帝國大一統,萬馬喑無聲,主權爭到手,處處萬人坑。

三、朱元璋讀《孟子》,讀到“如果領袖作惡,就規勸他;如果規勸不聽,就殺了他”這樣大逆不道的話,勃然大怒,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眾所周知,在1957年,毛澤東也說過魯迅類似的話。

四、朱元璋不喜歡孟子,後來仍然供了孟子,因為孟子早已死掉,供他已無風險,不但沒風險,還能博取政治上的好處。今日供魯迅亦如此。假如魯迅還活著,在新浪開部落格繼續寫雜文的話,不出倆月,你再去點擊他的部落格,就會發現四個血淋淋的大字:封殺用戶。

五、小平說,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後實現共同富裕。這話其實有個前提:允許一部分人先覺悟起來,先悟帶動後悟,最後實現共同覺悟。沒有共同覺悟,就沒有共同富裕。參見《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二】

看完了深奧的後,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

看完後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於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並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願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幹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於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了。

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於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三】

孟子雄心勃勃,準備乾一番大事業,可是他四處奔波,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為他沒有統治階級那樣的野心,更沒有他們那樣的殘忍之心,他的心裡裝滿了仁義,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難實現。

面對這樣的結局,孟子無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敗,不能讓自己空有滿腹經綸。於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統治階級。

諸侯爭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氣候,這種大氣候注定了孟子的命運,他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四處踫壁,或像一隻皮球被諸侯們踢來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終極結果就是專制。雖然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卻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他雖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為王者師,他天衣無縫的說理讓王們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講的“利”進行說理,“王曰:‘何以利我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沒有什麼反駁的,但在當時那種大氣候下,梁惠王考慮“利”不是沒有道理的。諸侯爭霸,你不考慮‘利’,也許就會成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聯想到了現實的美國,到處考慮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損害,便進行制裁,甚至戰爭。正因為考慮利,其國家就強大,其人民就富裕,這有什麼不好。

實際上孟子的許多說理稍微一駁便不堪一擊。比如:“無傷也,是乃仁術也,間牛未見羊也。”見牛未見羊未必就是仁術,見了不殺和不見殺之都無法證明他有仁術,說不定見了殺比不見殺的更具有仁術呢!他說:“君子遠庖廚也”,君子未必遠庖廚也,如果君子遠庖廚也,那么君子遠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說理偏離現實,這只不過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這種推恩理想在現實中往往難實現。

“仁政”與“民主”無法比擬,“仁”與“自由”無法比擬,我們寧可要“民主”也不願要“仁政”,寧可要“自由”,也不願要“仁”。

相關文章:
寒假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學前教育
讀書心得體會範文:教育新理念
黨員讀書心得體會:讀書思廉
2024年黨員讀書心得體會模板
最新黨員讀書心得體會範本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體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給教師的建議》
2024年4月教師讀書心得體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