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共產黨宣言》感悟心得體會_共產覺宣言讀後感

閱讀《共產黨宣言》感悟心得範文4

《共產黨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最偉大的綱領性檔案。這本書雖然非常的簡短,但它的價值確是相當之高,是無產階級重要的指導性文獻。

《共產黨宣言》寫於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之間,1848年2月在倫敦第一次發表,及23頁。隨後,又分別以德文、法文、波蘭文、義大利文、丹麥文、佛來米文、瑞典文等形式進行過發表。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套用唯物史觀,深刻分析資產者和無產者產生、發展和相互鬥爭的過程,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學論斷: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通常習慣稱為兩個必然。

兩個必然的科學論斷是整個《共產黨宣言》的核心,是馬克思、恩格斯套用他們創立的唯物史觀,即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集中表現為階級鬥爭。在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出的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同生產社會化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最終無法克服的矛盾。它集中體現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中。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及其15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正是依靠和運用《共產黨宣言》所闡明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理論精髓,才有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創立、發展和創新,才有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課題,開拓新境界,實現新飛躍,才有社會主義發展的今天。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人類社會歷史上一次最偉大的思想解放。馬克思、恩格斯從19世紀40年代世界歷史發展的實際出發,在批判地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分析資產者和無產者的產生、發展、現狀。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狀況,親身參加無產階級鬥爭實踐,總結無產階級的鬥爭經驗並吸取自然科學的新成就,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形成唯物史觀。在1848年他們發表了震撼世界的光輝著作一一《共產黨宣言》,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它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把社會主義學說由空想發展到科學,實現人類社會主義學說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從而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但他們從不把自己的理論當作僵化的教條。正如他們在《共產黨宣言》發表25周年後寫的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這個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並曾多次重申: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理論在任何時候都僅僅是無產階級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顯然,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內在的、本質的規定性,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與活的靈魂。150年共產主義運動歷史證明:《共產黨宣言》所闡明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具有空間上的普遍性和時間上的恆久性。這些理論和原則至今還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和各國共產主義政黨的綱領之中,並成為判斷其政黨性質的重要標誌。它不僅是只適用於某一個時期無產階級的政黨,而且是闡明了無產階級在整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時代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中國革命勝利的50年,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20xx年,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相結合,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充滿勃勃生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社會不斷取得巨大進步,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反之,如果放棄、背叛馬克思主義,丟了根本,造成像蘇聯解體那樣給社會主義事業、給人民帶來的慘痛教訓我們要深刻銘記。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任務、路線和綱領。當前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當前的努力又是為了實現黨的總目標,即社會主義終究代替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制度服務的。正如《共產黨宣言》觀點鮮明指出的: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要牢記xx同志在黨的xx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我們現在的努力是朝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前進的,忘記遠大目標,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不為實現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綱領努力奮鬥,同樣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在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不斷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就會不斷地乘風破浪向前發展。

今天,我們學習《共產黨宣言》,重溫150年前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真理兩個不可避免(即兩個必然),仍具現實意義。我們堅信《共產黨宣言》所揭示的兩個必然是真理,並為之奮鬥。結論正如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談話所點明的: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共產黨宣言》的思想永放光芒!

閱讀《共產黨宣言》感悟心得範文5

《共產黨宣言》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共產黨宣言》不僅全面系統地剖析了資本主義誕生、發展到滅亡的必然過程,而且也預測了未來社會的本質特徵。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是結合時代特徵和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運用、創新和發展。今天我們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重讀《共產黨宣言》,仍會獲得頗多教益。

一、考察社會發展問題的哲學基礎

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構成《共產黨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這個階級鬥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這是《共產黨宣言》作者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精闢概括。它包含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歷史發展動力的原理;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的原理,等等。歷史唯物主義是《共產黨宣言》的靈魂,《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的剖析和對未來社會的預測為我們樹立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考察社會發展問題的典範。

早在《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已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的清晰的表述,並且從根本上劃清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界限。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的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考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指導線索,也是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活的機體,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正是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的原理,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原動力,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良性互動,形成合力,從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的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歷史就是追求目的的人的活動。所以,考察歷史的前提是人,“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科學發展觀指導原則的“以人為本”正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觀點,與資產階級人本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而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不是“實現人的本質”的無謂思辨,而是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徹底解放的不懈追求。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科學發展觀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體論。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民眾為本。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作為科學發展觀指導原則的“以人為本”,決不是唯意志論,決不是說人無論怎樣任意活動都能創造歷史,人的活動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發展觀要求把經濟社會的發展納人科學軌道,就是要求把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結合起來。

二、資本主義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示

《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做了生動的論述,對其發展的規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對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做了科學的評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具有歷史聯繫的兩種性質不同的社會制度。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實現現代化尚需很長的一個歷史過程,在這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先行者,因此作為後髮型國家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應當也可以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比以前的任何社會的生產力發展都要快。人類社會正是在生產力的推動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所以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是決定社會制度優劣的根本標準。社會主義要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必須使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大解放,創造出使資本主義文明黯然失色的輝煌成就。只有這樣,才能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所以《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在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改造的同時,必須“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共產黨宣言》作者的預想中,社會主義國家最先應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產生,而事實是,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發展生產力就成了這些國家極其迫切的任務。鄧小平有一句名言佳句:“發展是硬道理”。他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於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共xx屆六中全會《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指出:“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上的進展”。《共產黨宣言》還指出:資產階級關於自由、教育、法制等等的觀念“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所有制關係的產物”。資本主義的教育是由資產階級“進行教育時所處的那種社會關係決定的”。任何社會的發展都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的發展,這是一個客觀的規律。社會主義和以前社會的區別在於人們能夠認識這個規律,自覺地按照這個規律行事。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是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一貫方針。從鄧小平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到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到以xx同志為的黨中央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反映出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拓展和深化。如果只是把經濟搞上去,政治腐敗、社會道德淪喪、社會風氣敗壞,那就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就會走到邪路上去。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除非使生產工具,從而使生產關係,從而使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革命化,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這個特點也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恩格斯說: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所不同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帶有對抗性,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往往會引起社會的動盪,社會主義改革不會破壞反而會促進社會的穩定。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改革是在社會穩定的條件下進行的。但是,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改革過程中如果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其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也會由非對抗性轉化為對抗性,甚至出現社會大動盪、大倒退,蘇聯東歐劇變就是活生生的例證。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於城市的統治„„,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共產黨宣言》在這裡雖然沒有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已經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本質做了深刻的揭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全球化就是資本的擴張,就是靠火與劍實施對落後民族的侵略和掠奪。所以按照資產階級面貌創造出來的世界不可能是和諧的世界,只能是霸權的世界、兩極分化的世界、動盪不安的世界。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發展決不能走侵略和擴張的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屬性決定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是相一致的。xx同志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向世界宣告:“中國將是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所以,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發出建立和諧世界的呼聲。我黨提出的“對內建設和諧社會,對外推進和諧世界”的戰略體現了我國內政和外交政策的高度統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越來越需要中國。我們黨站在時代發展和中國振興的戰略高度,將國內執政理念與外交理念相統一,這不僅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只要資本主義、霸權主義存在,建立和諧世界的美好願望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但是,從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出發,我們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

《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不同階級的運動是如此,不同社會的建設也是如此。資本主義生產目的不是為人民謀利益,而是為少數人謀取暴利。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這樣的生產目的必然會產生兩極分化,人和社會都畸形發展,在階級對立和鬥爭中陷入不可調和的危機。而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這既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奮鬥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表現。因此,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必然要求生產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成果共享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正如xx同志所說:“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共產黨人在革命運動中必須堅持的這條原則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同樣適用。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決不能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走的是一條先發展後治理的路子,資本家為謀取高額利潤而破壞生態環境,《共產黨宣言》發表前,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不僅揭露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進行的殘酷剝削,而且也揭露了由於資本主義發展而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給工人帶來的災難。我國的工業化絕不能走資本主義的這條老路,必須走一條發展生產,同時保護環境,降低資源消耗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黨中央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正是從廣大人民民眾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出發的。

《共產黨宣言》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裡,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因此,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是現在支配過去。”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失去了獨立性和個性,只是資產階級增殖資本的工具。“人為物役”,資本主義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物為本,以金錢為本。我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人民已經當家作主,勞動者不再成為增殖資本的工具。我黨倡導“以人為本”,就是以做了國家主人的人民為本。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現在支配過去”將會越來越充分地實現。

三、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

《共產黨宣言》對未來社會的本質特徵做了經典性概括:“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黨宣言》的作者在其他著作中對這一思想也多次作過大體相似的表述。尤其值得注意是,1894年瑞士準備出版《新紀元》周刊,請恩格斯找一段題詞,用簡短的字句來表述未來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以別於但丁曾說的“一些人統治另一些人受苦難”的舊紀元。恩格斯答覆說:“除了《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句話,„„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接著,恩格斯抄錄了上面我們所引用的《共產黨宣言》中的那個經典論斷。這件事表明,《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個論斷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是社會主義新社會區別於資本主義及一切舊社會的根本性標誌。資本主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金錢關係,淹沒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19世紀初的社會主義空想家傅立葉曾經以辛辣的筆觸描述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利害衝突的諷刺畫:“醫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熱病;律師則希望每個家庭都發生訴訟;建築師需要一場大火把一個城市的四分之一化為灰燼;安裝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場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打碎„„”。既然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因此少數人的幸福必然建立在多數人的痛苦之上,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也就成了天經地義。

要充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一偉大目標,不僅要消滅一切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而且要消滅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還要使社會的每個成員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都極大提高。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人與整個社會之間的利益才能達到高度一致,社會和諧才能達到最高境界。那時,“讓別人的生活由於你的生存而更美好”,將會成為每個人的生活信條,成為普遍的社會現實。

實現《共產黨宣言》提出的這個偉大目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朝著這個偉大目標前進的現實步驟。當前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後,改革給我國的發展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必須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

閱讀《共產黨宣言》感悟心得範文6

馬克思、恩格斯所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正式形成。溫故而知新。自大學期間閱讀此書到今天重新溫習,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收穫。 這一馬克思主義經典巨著在俄國十月革命後傳入中國。在未系統介紹到中國之前,它成為影響中國革命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一批仁人志士正是因為有了此書才走出理論的迷霧,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和理論的武器。

在那個革命的年代,人們閱讀《共產黨宣言》,有兩種強烈感受,一個是,對於被剝削階級來說,強烈地感受到了正義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革命力量,另一個是,對於剝削階級來講,強烈地感受到了統治地位行將受到挑戰、威脅、動搖的恐懼。通過《共產黨宣言》,受壓迫的人們感覺到了光明,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卻感受到了末日即將來臨。

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對資產階級進行分析,深入淺出的講述了資產階級產生,發展以及逐漸成為社會主要支配力量的過程,給人以資產階級的產生似乎是歷史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他們在客觀公正的看待資產階級,肯定其積極的意義。但是,資本主義卻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階段。資產階級製造了自己的掘墓人——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與資產階級的產生同時存在的。當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建設一個新的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世界,勢將成為必然。

關於無產者和共產黨人的關係,共產黨人是真真正正代表無產者的,他們就是無產者的一員。他們與其他政黨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文中談到“一方面,在各國無產者的鬥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級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從而定下結論“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推動運動前進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比其餘的無產階級民眾優越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過程和一般結果。”明確揭示了共產黨的先進性。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在此章中,馬克思將共產黨的理論明確闡述給世人,在闡述的過程中生動形象,並且引用資產階級對共產黨的批判進行反駁。共產黨是以消滅剝削,消滅壓迫為己任的政黨,是值得人們衷心擁護的政黨。

共產黨人具有坦誠以及決不妥協的精神,他們一分鐘也沒有忽略教育工人儘可能的明確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使無產階級時刻保持警惕性,保持戰鬥性。在這些複雜的運動中共產黨人懂得抓住機會,團結一切力量。

“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定。”聯繫到我黨的發展史,正是由於我們發動了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才能先後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從而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當前的形勢下,我們依舊要發揚這種坦誠的作風才能繼續贏得人民的信任,加快事業發展的步伐。

“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幾句話振奮人心,催人上進,起到了鼓舞全世界無產者為革命勇於獻身的作用。不禁讓我想到為了中華民族而獻身的那些先烈們,他們為了推翻“三座大山”毅然獻身。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作用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無產階級取得鬥爭勝利後的發展方向。在中國,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完成後,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就是,要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人民的富裕和國家的富強。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善於做一個徹底的革命者,打碎萬惡的舊世界,也要做一個徹底的建設者,創造人民安家樂業的新社會。 總之,在當今歷史條件下,《共產黨宣言》給我們的除了革命的力量,更重要的建設的力量。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也不可能為我們提供詳細的建設的方案。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為我們指出了發展的方向。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努力創造條件實現人民的自由的全面發展,正是當今中國共產黨的施政綱領。我們共產黨員必須為之付出巨大努力——這是歷史的使命,這是人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