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讀書心得體會

《黃帝內經》是一本中藥醫藥名書,其中有數百種古代一直沿用到今日的醫術供後人學習,就是必須要維持人與自然規律的協調統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黃帝內經》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

《黃帝內經》讀書心得體會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以經命名的三大奇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之一。這三部奇書不僅代表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代表著古人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與此同時,《黃帝內經》也是中國傳統�0�7�0�1四大經典著作《神農本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較早的醫學典籍。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不僅應該密切關注這些古書中千古流芳的內容,更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斷去繼承古人的優點、彌補他們在社會發展中的不足、賦予他們嶄新的生命力,使得他們不斷跟上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腳步,繼續讓他們為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不斷發揮出應有的源頭作用。

有道是:百善孝為先。

古人云:為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為不孝也。

因此,身為一名有知識、有修養的現代人,無論是為了我們父母的身體健康還是為了自己乃至子孫後代,人人都有必要重新去學習並領悟人類先祖著醫書的宗旨,正確看待他們學醫、重孝之目的,全面了解《黃帝內經》能給世人帶來的人生啟示。

據網上相關資料介紹:

第一、從《黃帝內經》現有的內容看,《黃帝內經》是託名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黃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區、伯高等人的論醫之書,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萬字。

1、《靈樞》,亦稱《九卷》、《針經》、《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後,由於長期抄傳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為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現的《靈樞》傳本(即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靈樞》和《針經》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將其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

2、《素問》,在漢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傳本。為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燾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齊梁間(公元6世紀)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當時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實際只有八卷。這個傳本先後被唐王冰、宋林億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後失傳。(2)唐、王冰注本,唐寶應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為底本注《素問》,將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論補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間,設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校勘,定名為《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從《黃帝內經》原始的內容看,《黃帝內經》又名《內經》,其中所引述的古代醫籍多達五十多種。主要有《禁服》、《脈度》、《本藏》、《外揣》、《五色》、《熱論》、《診經》、《脈經》、《針經》、《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經脈》等等。這說明在《內經》成書之時,就已經有很多的更為遠古的相關醫書流傳於世,所以,也可以簡單地認為

《黃帝內經》是對我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邏輯大總結。

第三、從《內經》的創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於戰國時期。儘管其中有些內容可能出於秦漢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內經》得以見諸於世可能在大約20xx年前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

第四、從《黃帝內經》涉及的知識領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闡述,不僅僅涉及醫學,還涉及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很多的學科。

第五、從《內經》的問世及其深遠影響看,中國古代著名的大醫學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正是深受《內經》成書思想的薰陶,經過自己不斷地刻苦研讀,深得其內容精要後再不斷結合自己切身的體會,重新彌補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終才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

第六、從《黃帝內經》的成書過程看,《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期可能被稱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載於《漢書藝文志》中,仍為十八卷。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魏末晉初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時,王冰稱之為《靈樞》。

至宋,史崧將其家藏《靈樞經》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始成為《黃帝內經》基本固定的兩大組成部分,分別從天人相應、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藏象、病症、診法、治則、針灸等九大方面,並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始對中醫學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黃帝內經》心得體會

《黃帝內經 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 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 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這只是經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 己平時讀經典後,運用經典的幾個病案寫出來,與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對您有 所幫助。

有一天,我的一個同事過來找我針灸治療頸椎病,因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針就能明顯 減輕,有時一針就可以了,今天又來了,說昨天科室有個事挺氣人的,領導安排給他做,又 沒地方發泄,實在不想接那個活兒,晚上想著這事,沒睡好,早上起來,頸椎部位疼痛,頭 暈不適。

因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時蠻有性格的,脾氣較大,又急躁,聽他說完,心裡 明白了他的頸椎病是因為肝鬱化火,想起內經的原話: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針 刺肝經原穴太沖,用瀉法,1 分鐘後拔針,頭暈頸痛消失。 省公安廳一領導,上班期間辦公室突然感覺心好像要跳出來了,很難受,自己摸脈,每 分鐘接近150 次,持續了近30 分鐘,打電話諮詢該怎么辦?問起病因,說最近因為國慶 60 周年慶,因安保工作方面的問題,工作壓力大,自己火氣很大,經常對下屬發脾氣。我 比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內關穴處,他照做了,開始壓上去疼痛 難耐,很想放棄,電話中一再囑咐直壓到內關穴處無疼痛為止。20 分鐘後電話告知心跳如常。

這也是來自於學習經典的體會,內經原文: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選手厥陰 心包經內關穴,指壓治療,療效確實令人感到驚奇。如果病人沒經驗的,肯定會急診叫120 送去醫院,其實這也是中醫針灸在急診臨床套用的典型案例。

一從事藥材生意的病人,廣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為肩背疼痛近1 月,在北京協和醫 院照片,MR 檢查,均未見異常,局部打封閉,貼膏藥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見 改善。回廣州後約出來吃晚飯,餐桌上見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狽的樣子,連聲說對不起, 他夫人說感冒很長時間了,把他嘴上的煙拿掉,還暗示要我告訴他抽菸會加重咳嗽。

其實自 從見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療取穴已瞭然於心。於是選手太陰肺經滎穴魚際,用瀉法,患者 痛得哇哇叫,不到2 分鐘拔針,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狀全消失 了。我也點了一支煙,順手給他一支,邊聊邊抽菸。這哪與抽菸相關啊。西醫可是講抽菸與 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啊,記得在老家有的抽菸,活到九十多也未見咽喉炎,氣管炎及 肺癌的,有的從不占菸酒,50 多歲也一身的病啊。

其實他只是肺經外感風寒,是肺經的問 題,針刺肺經魚際穴,針到病除。病人覺得很神奇,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黃 帝內經 金匱真言論》記載了該病的治療方法: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還有關於脾經病和腎經病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以西醫命名的疾病, 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在這裡就不舉例了,只是想說明一點,想學好中醫,做一個名理的中醫,臨床療效好的中醫, 無論您走遍千山萬水,訪遍五嶽九州的名師,您終究還得回來溫習我們共同的的經典:《黃 帝內經》。

這只是《金匱真言論》中的一小段,讀了,也經常用,常常收到針到病除的臨床療效, 很多病友說我看病用藥取穴很隨意,但見效快,療效好,對西醫的同一個病,能用很多穴位, 很多方法治療,很難學,也難看懂的,其實我只是繼承了中醫學先祖的一點點東西,在臨床 上運用經絡辯證治療而已。《黃帝內經》里還有很多的寶貝等著我們的中醫學子去挖掘,去 探索,去繼承,去發揚。

《黃帝內經》學習心得四則

一、《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源

有人認為在中醫藥現代化的今天研究《黃帝內經》似乎違背常理,《內經》對臨床指導意義不大,現已有中醫臨床各種教材,以及大部頭洋洋數百萬的專著,何苦再去鑽研幾千年前的東西?……種種認識,都有不同的見解和依據。筆者在通讀《內經》之後,尤其是在任繼學老師的指導下,深刻領悟到《黃帝內經》確是中醫學術之源,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1.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繼承是創新之本。

老師任繼學教授極力主張:中醫學術的發展關鍵在於繼承不夠,要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腎實質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綱目·胡桃條》下證實並有所發展的。《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淵源,我提出的絡、毒理論無一不是源自《內經》,重視中醫藥理論的繼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觀點十分重要,不僅是他個人幾十年的體會,而且確是中醫發展之所必須。其一,中醫藥是個偉大寶庫,是實踐得出的結論,但目前的挖掘不夠。其二,任何科學學科都離不開繼承,甚至有不少極端的例子證實了理論雖錯誤,但在學科發展史上也有其閃光點和現實意義。目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至今,有許多突破與發展,但總體框架尚未超越《內經》理論,同時《內經》構建的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總體趨勢又相一致。“以人為本”的天地人觀,整體醫學理論,個體化診療模式等等,均源自《內經》,只是體現了《素問·玉真要大論》“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之發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內經》中蘊藏的、眾多的合理核心需要進一步挖掘,並在此基礎上加深與發展。如“膜”學、氣街、“器”等理論的闡發與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內經》理論的實踐價值極大。

《內經》的實踐價值是公認的,無需多言。但僅就個人學習導師經驗和臨床體會試述一二。“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對腎病綜合徵、肝硬化腹水的診療指導意義很大。合理選取千金鯉魚湯,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化裁療效肯定。再如學中醫方法的誦、解、別、名、彰五大教學法至今對學習中醫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內經》的養生理論至為關要,足以指導防調疾病,《內經》中的辨體治病尤應引起同道們高度重視等等。

3.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決定了科學合理核心。

《內經》中蘊含著豐富的思維方式方法,有別於現代醫學且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夠,尤其是參合現代複雜信息挖掘技術,必會對中醫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體認識、動態把握、循證醫學、黑白結合、“象”法、陰陽思維法、器氣學術觀等均有重大的開發價值。

4.《內經》理論的不完備性決定了學科的發展潛力與前途。

崇古派認為經中遍地寶,而現代派認為學術發展不能停留於幾千年前的水平,強調發展。筆者認為《內經》確屬中醫學術之淵源,但也承認中醫學術確需發展,二者應協調統一,承認《內經》的理論不完備性,恰恰是當今中醫學子的機遇與挑戰。依科學學原理而論,學科不可能完美無瑕,否則即標誌著該學科走向滅亡。故此,中醫學術的欠缺,另一方面又顯示了其發展前景的寬闊與研究的生命力會長期持續下去。

二、術數新解

術數者,歷代醫家多理解為醫術與方法。如馬蒔註:“術數所該甚廣,如呼吸,按蹺,及《四氣調神論》養生、養長、養收、養藏之道,……”而原文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道者,萬事萬物之規律,體現在自然界和人體的陰陽變化消長律。即經之養生法,強調“法”字,是因為其重要,萬物之靈也必須嚴格遵守之,否則必遭疾災,甚則喪生。然而如何識而知之——自然和人體之道,須以“術”御之。何謂“術”,方法手段而已,如醫術(方法,包括養生術等),天體運行之術,氣術(自身律等)之類。“數”者,計數也。此言人體養生法非言共性而強調個體之數,因人而異。古人言“數”而不言“量”是由於當時的認識法和古代中國人認識也界於西方不同。“道法陰陽”是總則,陰陽生化論是陰陽=2n,而認識過程變數2n=陰陽,其核心點在於以陰陽定性為主線,以層次作為定量指標,故為總綱也!此“數”當理解為變化之不同,量體裁衣,此“術”適於情況變化而隨之變化,所謂以不變應萬變之義,演伸而論當屬個體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醫所謂定性而量,強調“數”之變化,診斷、治療無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現代醫學那樣去認識而已,其雖欠清晰,但直接而具體又勝於彼,有其合理的科學核心。因此,定數中醫學應在本世紀很快誕生。

三、虛邪新義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當屬四時不正之氣,引申為邪義。但經中尚有:“邪氣盛則實”邪當為實,何以冠稱“虛邪”,又稱“精氣奪則虛”。筆者以為此“虛”是與“賊”同義,形容詞義。虛賊於內是引邪內入或內亂致病的前提與條件,虛賊之因當責之於“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之類,“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即為明注,也是體現《內經》強調人體的正氣的突出地位。為何要“避之有時”?中醫另一學術觀點十分強調正邪鬥爭,正與邪相對而言,常則為氣,病則稱邪。邪有內外之別,外來者眾,人人皆知,孰不知內外傷人才是根本之途,現代微生態學研究證實人體機體細胞數為1013,而寄生在人體內細菌細胞數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數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髮展關鍵在於機體情況而非僅局限於致病菌,中醫治病之理也,非立足於斯也。我們在任繼學教授的帶領下搶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著中醫學辨證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變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達70%,西醫教授對此佳效茫然不解,我們根本不曉得何藥去殺SARS病毒,而只立足於“病人”。內邪理論與外邪理論截然不同,當引起業內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另“虛”字當理解為機體衛外功能紊亂為是,非謂“精氣之本”,外感病證皆然。對邪風要加以“鬥爭”,而非迴避,言“有時”即含此義,此也是錘鍊人體“正氣”御邪能力的體現。

四、氣脈常通

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講述生殖問題談及,然而其實踐意義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揮之。年老之人“氣脈仍然通暢”,加之“腎氣有條”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對於人類的健康必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氣”應泛指而不能局限於氣血,呼吸之氣的暢達,氣機的有序,氣化的正常承制亦當包含其中,脈指血脈,包括大經,細絡,血脈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為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