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黨建帶團建工作總結

四、“帶”隊伍建設

區委組織部、區人事局、團區委聯合下發了《關於貫徹〈市委組織部、團市委關於實施“北京青年英才培養計畫”進一步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強化了青年人才特別是團幹部的培養力度。一是加強培訓力度。把團幹部的教育培訓納入青年幹部培訓計畫,注重選送優秀團幹部到區委黨校參加青年幹部政治理論培訓班、中青年幹部政治理論培訓班的學習。二是做好團幹部的選拔配備。各級黨組織積極開展培養選拔優秀青年黨員擔任團幹部、培養選拔優秀團幹部充實到黨的後備幹部隊伍中的“雙培”工作;做好街道團工委書記專職團幹部的選拔配備,全區17個街道配齊配強團工委負責人,平均年齡28.2歲,在全市各區縣街(鄉)團工委負責人中平均年齡最小。三是做好團幹部的轉崗安排。各級黨委將團幹部轉崗輸送工作納入到本單位、本部門幹部調配管理工作中,定期研究,統籌安排。,全區各基層團組織轉崗團幹部25人,13名新的團幹部加入,為青年幹部提供了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四是加強推優薦才的力度。加大推優力度,主動把“推優”工作與黨員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形成良好的工作機制;建立各種類型的青年人才庫,深入開展“十大傑出青年”、“五四獎章”等推薦評選等活動,完善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工作機制。

五、“帶”作用發揮

以“出思路、給任務、壓擔子”為主要抓手,放手讓團組織參與全區的中心工作,為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提供實踐鍛鍊的平台和展示自身價值的舞台。一是在全區重點工作中發揮作用。奧運期間,團區委在承擔我區奧運志願者組織協調工作的同時,與區教委共同完成了奧運火炬傳遞6,400名觀眾及公路腳踏車賽5,345名觀眾的政審和組織工作。在慶祝建國60周年活動中,按照區國慶遊行指揮部的總體安排,團區委圓滿完成了“開天闢地”、“走進新時代”方陣組織訓練。組織163名各界青年代表,圓滿完成國慶61周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活動。二是在服務全區經濟社會建設中提供支持。,在區委組織部指導下,團區委承辦了我區人才工作三大項目之一的“東城—高校人才直通車”活動。與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等21所高校開展了合作意向書的簽約儀式,實現了對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給緊密銜接的引才引智模式的探索。目前合作高校共265名大學生參與了“人才直通車”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並通過實踐、調研,形成調研文章33篇、工作感想23篇,彙編成《和諧東城行——首都高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成果集》。截至目前,“人才直通車”項目已向全區推薦畢業生213人,通過審核、篩選,參加面試的111人。相繼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的優秀畢業生12人在區委組織部、區委辦、區委宣傳部等區屬單位就業。三是在維護區域社會穩定中貢獻力量。黨組織充分發揮共青團聯繫青年的巨大優勢,全區通過“東城青年職業生涯導航計畫”,建立東城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吸引全區近27家單位為300餘名青年提供見習崗位。實施青年創業成才項目,成立東城共青團創業青年夜校,組建青年創業志願輔導團,累計培訓超過140小時。

黨建帶團建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常抓不懈。東城區的黨建帶團建工作,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相比,黨建帶團建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黨建帶團建工作整體發展不夠均衡。個別單位黨團組織工作中的結合點還不多,工作整體發展不平衡。二是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個別單位目標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團幹部列席參加黨政有關會議制度堅持得不夠好。三是黨建帶團建工作載體有待進一步創新。個別黨團組織活動載體比較傳統,缺乏創新,沒有找到開展“黨建帶團建”工作合適的切入點,工作亮點和特色不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