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讀後感:讀《教父》後的心得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教父後的心得

“教父”是美國社會的靈魂,是美國社會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響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也是美國社會的主角。整個小說出現的人物將近一百個,著重刻畫的有二十多個,大都是美國那個社會裡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既是美國社會的產兒,又是美國社會的締造者,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社會,也就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美國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美國社會了。在這裡對所有的人物一一加以評價是沒有必要的,還是讓讀者一面讀一面想吧。但除了主角以外,特別應該提一下的是“教父”的小兒子麥可的妻子愷·亞當姆斯。她心地善良,大學畢業後就去當教師,想當個奉公守法的公民,但是她同麥可結合了。她只知道麥可作為普通人是可愛的,卻不知道他作為考利昂集團的成員是可怕的。等她知道麥可殺人不眨眼並對她撒謊的時候,她忿然離開了他。但是,當她認識到麥可殺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為之”之後,她又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麥可的身邊。她天天禱告,祈求上帝保佑麥可的靈魂。愷·亞當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尋味的,發人深省的。在美國那樣的社會,即使有決心當好人,也難於出污泥而不染,也難於獨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徹底革命者。作者最後讓愷·亞當姆斯忿然離開麥可,不久又讓她欣然回到麥可身邊,這絕不是一般愛情糾紛的喜劇結局,這個突兀奇特的結局有其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極其複雜而深刻的文藝理論問題:作家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應該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個別人物抑或整個社會?具體一點說,處於黑暗的舊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痛恨個別壞人抑或整個社會結構?處於光明的新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膜拜個別英雄人物抑或整個社會?《教父》這部小說的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儘管描寫的全是壞蛋,但作者曲盡妙筆,竟然能讓讀者不痛恨個別壞蛋,而痛恨整個齷齪的社會結構。教父及其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麥可本來都是壞透了的壞蛋,但是卻並不顯得令人痛恨,因為他們殺人是整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出來的,因為他們殺的也都是更壞的人。他們同那些在幕後“坐地分贓”的政客比較起來,在“壞”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想一想吧:明明寫的是壞蛋,而且還把壞蛋的“壞”寫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但又要設法不讓讀者去痛恨壞蛋,而是痛恨那個產生壞蛋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整個社會結構。這談何容易!這需要多么高超的藝術技巧啊!愷·亞當姆斯能夠原諒麥可,讀者也會原諒麥可。要把麥可的靈魂從罪惡的淵藪中拯救出來,天真的愷·亞當姆斯同無知的老太婆一樣,也只能乞靈於上帝。古今中外,傑出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裡絕不以“教師爺”自居,絕不滔滔不絕地大講正面道理;他們絕不蔑視讀者,絕不侮辱讀者;他們都非常尊重讀者的判斷力;他們往往只“舉一隅”,而讓讀者自己去“三隅反”;有時,他們甚至故意指出一條走不通的路,讓讀者自己返回到正路上來。要挽救教父的靈魂,要挽救麥可的靈魂,禱告,此路不通。那么,出路在哪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有理由認為,過去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儘管有些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得很深刻,但揭露的大都是表面現象,而《教父》才真正挖掘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靈魂。我們在小說中所看到的男女關係,不是哈代筆下的那種以虔誠的愛慕和纏綿的柔情為基礎的、受命運捉弄的愛情悲劇,而是徹底撕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之後剩下來的赤裸裸的獸慾。人與人之間的高尚的愛情關係,已淪為禽獸與禽獸之間毫無感情的低級下流的獸慾關係。美國社會的出路在哪裡?這就是小說里全體人物的所作所為必然要引起讀者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小說中所描寫的人和事,儘管在我們看來有點陰陽怪氣、荒誕不經,但在美國卻比比皆是,屢見不鮮,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有堅實的現實基礎的現實主義作品。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認識美國社會本質的理想的讀物。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作者在小說正文的前面特別聲明說:“這本書裡面的一切人物都是虛構的,若書里的描寫同現在還活著的或已經死了的真人有相似之處的話,那也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