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堂吉訶德的讀後感700字精選

小說是敘事的藝術、語言的狂歡、形式的建構、精神的創造,(未編輯)關於堂吉訶德讀後感。在滾滾而來的商業化潮流中,在日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當代小說普遍呈現出急功近利、膚淺單一的媚俗特徵,大眾滿足於描述“身體寫作”的庸常快感、展示官場爾虞我詐的明爭暗鬥、偷窺他人的情感隱私和閨房細節。我們的某些網路寫手可以上九天下九泉,神遊化外,穿越時空,但惟獨對當下的現實缺少關注,人心存在隔膜,文學已經淪落為一種譁眾取寵的伎倆、傳遞蒼白趣味的符號。在這種情況下,重讀經典便成為我的選擇,這幾天,我在重讀《堂吉訶德》,從乍開始時往往有忍俊不禁的會心微笑,到最後掩卷沉思,展開想像,積了些管見,雖不免貽笑於方家,但本著“奇文共欣賞”之精神,也來談談。當然,對《堂吉訶德》的評價,歷代不乏其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譽之為“這是人類思想產生的最新最偉大的文字,這是人所能表現出的最悲苦的譏諷”,信然。 一、理想之輕,現實之重 小說的主人公原名阿隆索.吉哈諾,一個破落的鄉紳,他家裡收藏了三百多本風靡當時的騎士小說,早晚廢寢忘食反覆閱讀,深受“騎士精神”流風遺韻的浸染,於是成天幻想著躍馬舞劍,去江湖上鋤強扶弱、秉公仗義、揚名立萬,實踐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在五十歲的風燭殘年,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撿出一副簡陋破爛的盔甲,自命為堂吉訶德,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騎著一匹瘦馬,“仗劍去國”踏上了漫漫征途。儘管堂吉訶德所在的時代早已邁過了“騎士”盛行的中世紀,“騎士小說”更是虛擬的場景再現,但在一種根深蒂固的幻想支配下,他以內在熱情為驅動力,以崇高信念的名義,與臆想中的“敵人”進行了無數次戰爭:風車是巨人,羊群被認為是軍隊,理髮師被當做武士……塵世的一切,在他的腦海里被再解構而賦予了“騎士小說”的場景,他在這個“著魔”(堂吉訶德語)的世界裡,鬧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趣聞。由於個人能力的欠缺,他的三次出行都鎩羽而歸:第一次“俠客行”被人打得無法動彈遍體鱗傷,被馱在驢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被人裝在木牢裡帶回村里;第三次出行被同村學士裝扮的騎士打敗後鬱鬱寡歡地重回故里,最終一病不起。臨到終了,堂吉訶德終於幡然醒悟,在遺囑上諄諄告誡她的侄女不要去閱讀騎士小說受其荼毒。 若干年之前,我用喜劇的眼光打量堂吉訶德和他所從事的“事業”,我為小說作者詼諧幽默的反諷戲謔筆法顛倒,為堂吉訶德荒唐的舉止和一本正經的談吐下不合常理的行動捧腹大笑;多年以後,我開始帶著一份憐憫和一絲崇敬來看待他。是的,我們可以恥笑堂吉訶德迂腐、不切實際、愚蠢、僵化,但是他真誠正直,總是為他人抱不平;他誠實,臨死也不忘對僕人的承諾;他勇敢,面對獅子毫不畏懼;他對愛執著忠貞,到哪都對人宣稱達西妮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為了她的名譽願意與人決鬥……尤為難得的是,他始終堅持理想捍衛正義,在這個物慾橫流、理想淡出、犬儒遍地、人人看似精明卻玩世不恭的時代,不正顯得特別可貴嗎?儘管騎士小說的老套和虛偽為作者塞萬提斯所深惡痛絕,但騎士精神是存在的,正如中國民間自古至今綿綿不絕對“遊俠”精神的歌頌和嚮往: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在某種程度上,東西方人的精神維度一樣,追求公正、愛惜榮譽、不怕犧牲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 網路流傳一句話“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小說在虛構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著魔世界”後,又以現實的力量無情粉碎了堂吉訶德的幻想,在一種迴光返照式的清醒中,堂吉訶德與現實達成了諒解,他向現實投降了,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我為之深思的是: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畢卡索以抽象的畫筆描繪世界的真實時,曾被人無情嘲笑,時過境遷,卻證明畫家的眼光多么精到!雖然風車並不是“巨人”,但現實世界中缺少“巨人”一樣強大而邪惡的勢力嗎?撇開紛繁蕪雜光怪陸離的表面現象,用我們的內心去燭照世界洞察人心,我們發現, 凡塵俗世的一切都是“著了魔”的,他用這個詞語解釋世界的醜。解釋他心上人為何是村姑,巨人頭顱為何是酒袋,軍隊為何是羊群,巨人為何是風車。在那個“著了魔”的世界,桑丘也可以成為海島總督,一切理想得以實現,一切不平得以剷除。那些捉弄他的人們誘使他發出的議論,篇篇高明無比,字字句句都來自於天賦與自尊。作為“幻想+行動”的代言人,堂吉訶德不是瘋子,卻是一個勇士與藝術家,是英雄和詩人,是世上最美好的辭彙的結合,世上最美好品質的擁有者。 他們撕毀勇士的美夢,毀滅其幻想的彼岸世界,正是這種從魔界、英雄界到凡界、現實世界的落差,造成了堂吉訶德的死亡,以及這個夢一般的故事的徹底終結。他們作為堂的朋友,卻不知如何去愛他,拯救他,如同喚醒一個窗邊的夢遊者,使其因恐懼失足墜落而亡。這是十足的悲劇,以現世的絕對力量壓倒勇士詩人的著魔的幻想世界告終。 騎士精神始自查理曼大帝,騎士精神包括了八大美德: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 塞萬提斯所嘲弄的那些作風,包括了僵化、愛幻想和流於俗套,但那許多是騎士小說的過錯,而非騎士精神本身。當堂吉訶德與桑丘擔任審判官來坐堂議事時,他們的公正與——雖然顯得滑稽——優雅,卻多少現出了騎士精神的本質。 人們所厭恨的一切是有共性的:虛偽、僵化、繁冗、呆滯、誇誇其談。而騎士精神,或者說,其他理想主義的精神,其實並沒有被棄若敝履。甚至,那些理想主義的作者們,到最後都需要找一個虛化的對象予以寄託他們的理想主義:比如阿托斯,比如死去的羅亭,比如在審判斷案時忽然會智慧起來的堂吉訶德。 但我們卻經常忽視了這些。我們嘲弄著崇高與莊嚴所附帶的僵化與造作,卻以為我們在嘲弄崇高與莊嚴本身——有時也的確會瞄錯目標。 堂吉訶德富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主義精神(他幾乎每次都是打著這樣的旗號) ,待人真誠,為人正直(總是為別人打抱不平),誠實(比如臨死也不忘對桑丘的承諾),單純(比如說遇到奇怪的是他會自言自語地說書上好像不是這樣寫的),對愛人忠貞(到哪都對人宣稱達西妮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為了她的名譽願意與人決鬥),勇敢(面對獅子毫不畏懼),堅毅(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 阿q與堂吉訶德的不同在於,阿q是個悲劇,而堂吉訶德是個喜劇。阿q的人生是遺憾的,而堂吉訶德則是滿足的,雖然有那么一點點欠缺。 在堂吉訶德身上,我好像也看到了現實的影子。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實現理想,為之奮鬥,那么這個理想是真是假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