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後感:活著

高中生讀後感:活著

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種對生命的體會是如此極致和細膩,就張愛玲自身而言,這句話多少顯得有些消極。如果和《活著》放在一起,眼前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現這樣一幅場景:張愛玲站在遊輪上望著滔滔江水,思緒萬千,轉過頭“顧影自憐”。遊輪後面,福貴坐在一條小破船里拚命劃著名槳,浪頭一個接一個劈頭蓋臉地打過去,突然福貴的小船被衝垮了,在江水中掙扎的他連忙抱住塊木頭,沉浮……這想像有點誇張,但從某個角度說《活著》所傳達的確實與張愛玲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活著》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成功和平庸。”也就是:生命永不言棄,活著才是王道!

“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摘自韓文版序

真如作品序言所喻,人與他的命運本身,是一對與生俱來,隨命而去的共同體,一個人的一生,或者說一生的命運,往往刻錄的不僅是一個人對生命的執著、詮釋,同樣是一段社會歷史的烙印!有許多依然值得後人回味、記取和借鑑!

一、《活著》——生命的脆弱和堅韌

看完《活著》,我覺得很沉重,沉重中又有感動。而這不是某某大家,某某偉人帶給我的,僅僅是由一個沒有文化,平凡的老人所帶給我的,我就象坐在曠野田頭,聽一位老人用他畢生的苦難、心酸和傷痛,敘述生命的本質和活著的意義,生命的本質首先就是活著,人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可能!面對生命的脆弱,依然相信生命的堅韌。他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了在我們看來無法承受的東西——年輕時的放蕩使他輸盡家產,淪落為貧農;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中,根本無法過上溫飽生活;一生中又眼睜睜地看著家人或因生活或因意外一一離去,直到老來送走了小孫子,竟孤身一人活了下來……福貴承受著苦難,就像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重的拉力,但它沒有斷!從他的一生的經歷和遭遇,我們憐惜生命的脆弱,同時也不能不為他最終的活著、為他不垮的生命而敬畏!老人以他對生命執著、堅韌,詮釋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內心的強大!相比之下,在當今生安泰社會、有著良好生命和醫療保障之下的我們,還有人去隨意賤踏和傷害生命,這是何等的消極和無知,這無疑也襯託了當今社會的人們,對生命的輕視和內心的脆弱!值得深思。近觀中國近七十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國力還是民生,後三十多年的蒸蒸日上,我們有目共睹。但前面部分是怎樣的呢?我們往往通過這期間發生的大事件來認識這段歷史,《活著》則從講述者福貴的一生,更真切地展示了當時中國的苦難歷史。福貴生活在鄉下,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樣,看不到國家大局的變化。他們不是國家命運的掌控者,連旁觀者也不是,就像舞台上被蒙住了眼的民眾演員,對場景道具的變化渾然不知,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動作,被撞倒了,爬起來,弄傷了,嘆口氣繼續表演。波及到福貴生活的場景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如果將如此坎坷的時代背景比喻成大江中洶湧的浪濤,那么絕大多數人,就好比是乘著大江中的葉葉扁舟,接受著“大浪的洗禮”。大浪滔滔、沉浮由命!在命運的江水中,生死掙扎的人們是怎樣活著的,這正是屬於中國百姓的歷史。昔日民族、社會的苦難,也成就了百姓生命的磨難!也正因為有如今的國泰民安,才有了百姓的安居樂業!

這篇高中生讀後感之所以推薦給大家,是希望大家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500字
活著余華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2000字
電影活著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600字
《活著》讀後感2017
余華《活著》|高中生暑假讀後感五篇
高三暑假讀後感1000字:《活著》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