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評定時的個人總結

自從XX年9月份邁上講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時時刻刻都牢記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要求,自覺學習政治理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理論、江--“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教書育人的本領。

通過網路搜尋,我下載了全套的《毛澤東選集》和《鄧--文選》三卷本,由於理論水平有限,至今也只是通讀過一遍《毛澤東選集》前四卷,《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十一冊只是粗粗瀏覽了一下,並未能通讀,至今尚引以為憾事。《鄧--文選》第一冊主要是鄧--同志作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中的重要成員時所發表的一些重要講話,可以和《毛澤東選集》前四卷相互參照,通過閱讀,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的脈搏,精神上受到極大的鼓舞。《鄧--文選》第二冊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小平同志在“四人幫”的干擾下依然頑強的主持中央工作開始的,正是從第二冊開始,直到第三冊最後一篇文章為止,這些文字都深深的烙上了小平同志鮮明的個人風格,尤其是文革結束不久,小平同志第三次復出之後所作的那些講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開創性和鼓舞人心的先進性,充滿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氣息,重溫當年的那些文字,我不能不一再的心潮起伏,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課堂上,我經常能找到合適的機會,將我自己的閱讀感受靈活的傳授給學生,讓老一輩領導人不平凡的人生經歷轉化為激勵學生“立大志、成大功”的鮮活的教材。

在努力學習政治理論的同時,我一刻也不敢放鬆對自己的文化專業知識水平的要求,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在工作之餘的空隙時間,我瘋狂的抓住一切有可能提高自己文化專業知識水平的書籍。通過忘我的閱讀,我逐漸找到了一些讀書的竅門,由最初時候的“飢不擇食”到後來的有選擇性的閱讀,我的讀書之路留下了一長竄的腳印。葉嘉瑩先生的《漢魏六朝詩講錄》將我帶入到了詩歌的如夢如幻的美妙境界;夏承燾先生的《唐宋詞欣賞》讓我見識到了敦煌曲子詞、花間詞、婉約詞與豪放詞之間的同與不同,不管風格如何,每一首詞都能傳達出詞人內心敏感而獨特的感受,讀來令人深受感動,如同身臨其境;黃仁宇先生的《萬曆xx年》以一種獨有的寫史方式告訴了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治學方法,原來關於歷史的題材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敘說;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大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在告訴我們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問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可敬可愛的老人的一生不平凡的學術生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給初上講台的我所帶來的震撼與啟迪,是無論如何估計也不會覺得過分誇張的;正是在朱永新老師《我的教育理想》、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魏書生老師《班主任工作漫談》等一批名師的指點下,站在講台邊的這五年,也是我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越來越穩重的五年……通過這五年的閱讀,我也逐漸明白了“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這句話的深刻性。

剛剛走近講台的時侯,我總是在課前花很多時間去找資料,為了上好一節課,我總要提前兩三天做好準備,尤其是上匯報課的時候,我不但提前三天做好了準備,而且還反覆的對著鏡子,一個人自己講,一邊講,一邊觀察自己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哪個地方的問題設定太明顯,屬於簡單的“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在學校老教師與同事的幫助之下,我明顯感受到自己收穫很多,上課的時候也放得開了,不再去刻意的記住教案中的步驟,有時候遇到課堂上出現的很多始料未及的問題,也能夠在備課時未作準備的情況下,靈活的做出引導和解答。有些調皮的學生往往會在有很多領導和老師來聽課的時候故意問一些比較“刁鑽”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最能體現老師臨時應變的能力。有的問題是屬於比較偏的,如果老師平時的知識面比較寬的話,這個時候往往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但是高中的學生,如果閱讀面也很廣的話,老師也不一定總能夠走在學生之前,如果他提到的問題的確是自己的盲點的時候,身為教師的我千萬要注意求實的態度,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已經在知識點上輸掉了一步,可千萬不能再在做人的態度上輸掉一步,要有敢於在公開課上向學生承認“對不起,這個問題我暫時還沒有想好,等我下課後再去查查資料,然後再回答你,好嗎?”的勇氣。以我短短五年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態度往往比那些敷衍、迴避、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更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我認為,對於一位高中老師來說,做人的品質往往比他所擁有的知識量更能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五年來,我一直跟職高的學生在一起,對於他們這個群體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從之初的驚愕----不理解-----企圖逃避-----無法逃避-----勇敢直面------細心觀察------私下交流------個別談心------一起郊遊、玩耍-----談得來-----qq聊天、留言------無話不談,到現在很多學生畢業了,還經常跟我聯繫,逢年過節的時候還能經常收到某些同學的祝福簡訊,這些在普高的老師看來雖然是很普通的事情,可是職高的老師都知道,能做到這些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身在其中的人,的確是很難體會到其中的艱辛的。

從事教育之後才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是一門服務行業,雖然有很多崇高、光輝的口號,可那些不是白送給一位剛上講台的年輕老師的。那些鼓舞人心的口號,如“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是人們對於教師職業的美譽,一位年輕教師可以把這些當作是對於自己的鞭策,可千萬不要自己騙自己,以為那說的就是我自己,否則,就容易跌一個大跟斗,把自己給摔得頭破血流,直到最後才痛定思痛,徹底清醒過來。教師職業,要求我們更多的時候講求的是付出,是不計回報的付出,而且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付出,有時候還是學生不稀罕、可我們還不得不笑臉奉送的付出,是一種辛酸的“恨鐵不成鋼”、可又“打不得、罵不得”的無言的付出。有句歌詞唱得好“付出總有回報,要做就做最好”,可是面對職高學生的現實,我有時候又不得不承認,“只要做了就好,付出不求回報”才是比較務實的態度。做了一點點的付出,就想要求回報是很不現實的,也是會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的,與其在失望的等待中慢慢咀嚼痛苦的滋味,還不如一開始就明白的告訴自己:不要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