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狀況公報

2.  流域綜合整治

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各縣(市、區)規模養殖場治理工作。其中新羅區完成了1000多戶養殖場共30萬頭生豬污染整治。同時,加大生豬養殖業源頭把關工作,積極引導和鼓勵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推廣種草、果、竹等4000多畝,推廣乾濕分離機70多家,開展洛東式生物發酵舍“零排放”試點3家。扶持新建了4家養殖糞便為原料的生物有機肥廠建設,累計達到11家,處理規模近7萬噸。

城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中心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新增2萬噸,污水處理達8.5萬噸/年,污水處理率達到80%;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覆蓋面擴大,投資510萬元建成東肖、東市、大洋、龍門、羅橋、浮蔡、石橋等7座垃圾轉運站及公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5.68%;開展了九龍江流域海漂垃圾整治並取得階段成效,啟動了6縣一市縣級污水、垃圾處理工程,漳平市、上杭縣污水處理廠已經完成前期工作準備動工,漳平、長汀建成縣城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座,各縣(市、區)按計畫完成鄉鎮垃圾處理場建設16座。

生態保護與污染整治。九龍江流域重點開展了小溪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成了太保林攔渣壩工程;加強上游選洗礦業監管,對上游25家選礦廠、45家礦山環保設施不夠完善的進行限期整改,對治理運行的不達標19家企業依法處罰。汀江流域,新羅區對黃潭河大池境內的36家小塑膠米廠進行了全面清查,實施分類監管、相互聯保措施,取締了8家無條件治理小塑膠米廠,對其他廠家進行整合改造。上杭縣重點查處舊縣河、黃潭河流域的違法排污企業,對古田鎮境內塑膠米加工點進行專項整治,依法對24家塑膠米加工點進行取締。永定縣著重實施了10個標準化礦井治理和6個礦區鄉鎮10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礦區鄉鎮人飲工程及非煤礦山整治工作,完成投資1113多萬元;對洪山、峰市片區24家花崗岩礦山、60家加工企業進行限期治理。進一步加強生態公益林的管護與建設,全市完成植樹造林33萬畝,完成封山育林17.6萬畝,落實生態林管護面積626.7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78%。

3.飲用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對全市地表飲用水源(含備用水源)保護區進行了重新審定,組織開展了中心城市地下水源保護區劃分和污染防治規劃編制。對水源保護區內污染源進行清查和集中整治。全市基本完成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並經省政府批准實施。

4、環境安全

市、縣(市、區)均制訂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針對危險污染源、重點礦山、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放射源等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的重點單位進行全面排查,組織了環境安全專項檢查,落實省、市環境安全隱患掛牌督辦企業的限期整改,確保了全市的環境安全。

5、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條例》規定,加強源頭污染控制,嚴格執行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嚴把建設項目選址關、產業政策關和“三同時”驗收關。全市共審批建設項目288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審批制度執行率100%,共建成投產項目231個,執行“三同時”數231個,執行率100%。

6、環境監督執法

全市共徵收排污費3848.72萬元。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6403人次,檢查3105家企業,對236家環保設施運行不正常企業下達整改通知書,環保行政處罰案件128起,罰款金額98.35萬元。環保部門共承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案議案68件,全部按期限辦結。處理民眾來信308件,接待來訪181人次,調處污染糾紛143起,處理率100%。“12369”環保熱線電話受理民眾舉報投訴1311件(次),出警調查處理及辦結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