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縣人民政府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縣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回顧過去五年

綦江已經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起點

1998年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全縣人民在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和中共綦江縣委的領導下,緊緊抓住重慶直轄、西部大開發和渝黔高速公路建設三大發展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和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對綦江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負重自強,開拓進取,開創了綦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回顧五年走過的歷程,我們深深感到: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克服困難較多、承受壓力較大、爬坡過坎的五年;是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固定資產投入較多、城鄉面貌變化較大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力度較大、經濟社會發展較快、人民民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的五年。

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綜合實力逐漸增強

全縣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促進了國民經濟較快增長。“九五”計畫勝利完成,“十五”計畫開局良好。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3.68 億元,年均遞增8.1%;農業總產值8.96億元,年均遞增0.9%;工業總產值29.78億元,年均遞增4.8%;完成地方預算財政收入1.9億元,年均遞增6.6%;固定資產投資21.39億元,年均遞增33.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4億元,年均遞增6.5%。2002年三次產業結構由1997年的47.4:28.8:23.8調整為30.6:35.9:33.5,二、三產業比重超過一產,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紮實推進,通惠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太公山農業綜合開發區初具規模,蔬菜、畜牧、果品等多經骨幹項目迅速發展,林牧漁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34.8%提高到2002年的44.8%;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8.81億元,年均遞增14%;農村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比重由1997年的24.8%提高到2002年的31.9%。加快實施“工業強縣”戰略,“513”工程初見成效,機械加工、能源、冶金等支柱產業發展壯大,市屬企業增長加快,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扭虧為盈。旅遊開發開始起步,商貿、房地產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消費市場日趨活躍。以私營個體經濟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3.9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32 %。

二、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不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縣屬國有企業改制率達到95.6%,70%以上的閒置資產得到有效盤活。農村稅費改革基本完成;土地 流轉制度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順利推進。積極推行部門預算、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國有土地使用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正式啟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得到加強,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以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為契機,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縣鎮機構改革、鄉鎮和村居行政區劃調整全面完成。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改革取得新進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紮實推進,“三金”、“三亂”清理整頓基本完成。綜合整治發展環境,改革行政審批制度,促進了開放型經濟發展。成功舉辦了綦江縣首屆投資貿易洽談會,積極參與全國、全市經貿洽談和會展,外商投資日趨活躍,新增外來投資企業55戶,引進重點項目25個,五年累計利用外資8.48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4420萬美元。

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鄉面貌明顯改觀

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36億元。渝黔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車,二期工程和綦萬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改造國道、省道85公里,整治縣道、鄉道 735公里,新修鄉村道路270公里,新建公路橋樑5座,縣二級汽車站投入試運營。縣城建設力度加大,改造舊城房屋40萬平方米,新區拓展1.2 平方公里;城北大道、新虹橋、電力街一期工程等城市基礎設施相繼建成,縣城容貌明顯改觀。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一批小城鎮和農民新村初具規模,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0.8萬人,全縣城鎮化水平達到27.5%,比五年前提高8.7個百分點。能源通信建設明顯加強,完成農村電網改造任務,城鎮多數居民用上了清潔安全的天然氣;以光纖為主的現代化通信網路初步形成,電信、廣電寬頻網路共同發展,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提高到10%和9.3%,廣播電視“村村通”目標基本實現。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整治維修病害水庫54座,新增、恢復蓄、引、提水能力424萬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面14.7萬畝。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綦江劇場、影視會議中心等文體設施相繼投入使用。

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邁出堅實步伐。大力實施水土流失治理、綠色通道建設、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累計封山育林完成18萬畝,退耕還林6.5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6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8%。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原則,“一控雙達標”(污染物總量控制、工業排放污染物和城市功能區環境達標)工作紮實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強,人居環境有較大改善。

四、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提高。2002年,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8123元,年均遞增13.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55元,年均遞增2.4%;城鄉居民存款餘額達到29.37億元,年均遞增18.5%。城鎮、農村居民家庭用於食品的消費支出分別由58%和67%下降到48%和62%。高度重視困難群體生活,大力實施城鎮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 %;12057戶、2509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計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89萬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14450名城鎮失業人員和2598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就業或再就業。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28.5平方米,年均遞增9%和4.4%;城鎮社區衛生服務和初級衛生保健體系進一步健全,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規劃目標。扶貧開發力度加大,較好地解決了貧困地區民眾的溫飽問題和易旱缺水地區的人畜飲水困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

五、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公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以德治縣取得成效。“科教興縣”力度進一步加大,實施市、縣重點科技項目31項,“全國科普示範縣”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兩基”工作通過國家驗收,農村藝術教育列入全國50個實驗縣之一,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小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穩步推進;支持市屬企業改革和發展,廠校移交工作全面完成。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實現了“三為主”縣的創建目標,人口得到有效控制。文體廣電事業進一步加強,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一批優秀節目和藝術作品在全國、全市比賽中獲獎。衛生事業加快發展,縣鎮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醫藥秩序整頓取得實效;結核病防治、計畫免疫、無償獻血、農村改水改廁、除四害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有效防止了各類傳染病暴發流行。國防教育不斷加強,圓滿完成了徵兵任務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工會、人事、統計、審計、社保、民政、氣象、質監、檔案、史志、保密、民族、宗教、僑務、對台、人防、外事、信訪、老齡、殘疾人和婦女兒童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績。

六 、民主法制建設紮實推進,社會秩序保持穩定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進依法治縣進程。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重大決策主動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方面的意見,五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1285件,促進了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以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為重點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成效明顯。“三五”普法圓滿完成,“四五”普法深入開展,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進一步增強,依法治縣取得明顯成效。切實加強安全監管,全面開展道路運輸、礦山企業、消防、化危品、地質災害、民爆物品等方面的安全整治和檢查,安全形勢明顯好轉。建立健全經常性、制度化的調處機制,人民內部矛盾得到妥善處理。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持續開展“嚴打”整治鬥爭,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和“法輪功”邪教組織,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維護了社會政治穩定。

五年來,縣政府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深入開展了“三講”教育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積極開展行風評議,嚴肅查辦了一批違紀違法案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增強政府工作人員勤政意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機關作風有了較大轉變,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有較大提高。

各位代表,2002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也是五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成長質量最好的一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6%,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8.6%,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扭虧為盈。地方預算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7.8%,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6%,城鄉消費市場轉暖回升。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農村稅費改革效果明顯,全縣農民人均減負20.98元。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同比增加8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加105元,是五年來增加較多的一年。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3.5%和3.41‰。

在縣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為民辦實事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一是人民廣場工程已完成勘察設計、項目報建和部分舊房拆遷工作;二是影視會議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三是體育館主體工程完工,正在進行配套設施建設;四是縣二級汽車站投入試運營;五是縣城至三埡口、縣城至玉龍道路改造工程完工,綦隆路口路面已完成半幅硬化;六是大石路改造工程竣工;七是開發區綜合批發市場已開工建設;八是農網改造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九是完成了3.5萬人、2.1萬頭牲畜的農村飲水任務;十是59個村的扶貧項目完成了規劃和29個村的啟動工作;十一是通惠河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縣城飲用水源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水質已恢復到3類飲用水源標準。

回顧過去五年,我們艱苦奮鬥,紮實工作,勵精圖治,結束了低谷徘徊的局面,使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速度較快、質量較高、效益較好的新起點。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和共同參與的結果,是全縣人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在這裡,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全縣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綦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和所有關心綦江、熱愛綦江、支持綦江建設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全縣經濟總量偏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550美元,比全市少200多美元,小康建設進程比全市滯後2年;經濟結構仍不合理,科技基礎較為薄弱,運行機制還不夠靈活;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城鎮形象尚差,發展環境不夠最佳化,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就業和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政府職能轉換、工作作風、領導方法和管理水平還不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等現象依然存在。對此,新一屆縣人民政府將高度重視,並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展望未來五年

綦江闊步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新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五屆縣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建立“一極二廊四區”經濟發展基本格局的五年,是建設工業強縣和經濟大縣的關鍵五年,也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基礎的五年。未來五年,渝黔、綦萬高速公路將全線貫通,綦江區位優勢更加明顯;未來五年,我們將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完成“十五”計畫,實現“十一五”計畫的良好開局。在這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新一屆縣人民政府使命崇高,責任重大。

新一屆縣人民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縣第十次黨代會的目標任務,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加投資和激活消費為重點,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最佳化環境為保障,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社會全面進步。

主要奮鬥目標是:夯實工業強縣基礎,構築四大經濟高地,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實現富民興縣目標。

夯實工業強縣基礎: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強力推進“513”工程,竭力支持市屬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扶持壯大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及企業集團。到2007年,力爭工業總產值翻番,突破60億元,形成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縣域經濟格局。

構築開放型經濟高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針,放開投資領域、放開要素市場、放開資源配置、放開融資渠道,努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到2007年,實際利用縣外資金大幅度增加,出口創匯實現翻番,突破1600萬美元。

構築特色經濟高地: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型工業、第三產業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農業,推動全縣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產業整體競爭能力、區域綜合創新能力和聚集輻射能力,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到2007年,力爭三次產業的比重調整到22:40:38。

構築民營經濟高地:大力發展以私營個體經濟和股份制為主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力爭使民營經濟占縣域經濟的60 %以上。

構築城鎮經濟高地:加快縣城建設步伐,使縣城面積擴大到13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6萬人。紮實推進小城鎮建設,創建5個“經濟強鎮”、5個商業小城鎮和一批特色工業小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三產業,拓寬農民就業空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7萬人,使城鎮化水平提高到40%。

提高城鄉文明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全市中上水平,升入高中的比例達到80%以上,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得到弘揚,精心打造誠信、文明的新綦江。

實現富民興縣目標:確保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07年突破80億元,人均突破850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5%,2007年突破30億元;保持投資強勁增長勢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9.9%,五年累計突破190億元;地方預算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2007年突破3億元;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1%和4.4%,2007年突破1.13萬元和287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全市中上水平。

為實現上述目標,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新一屆縣人民政府將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工業經濟為支撐,加快建設工業強縣

工業興則百業興,振興工業是振興綦江經濟的必由之路。要舉全縣之力,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縣”戰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加快園區建設,構築工業經濟新的載體。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規模”的要求,集中力量把橋河工業園區建成市級產業園區。以原慶江機械廠閒置資產為依託,以紡織業和建材業為主導,把慶江工業園區建成縣級產業園區。要依託場鎮,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在渝黔、綦萬高速公路有出口的地區,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工業小區。園區建設要高起點規劃,最佳化土地資源配置,搞好集中整治和配套建設。要創新園區開發機制,突出解決項目、資金、人才問題,用發展的眼光找項目,從巨觀政策上把握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從市場準入上把握消費需求的變化,從資源優勢上把握可持續發展,從實際出發開發一批比較優勢項目;用全新的思路籌措資金,本著“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和信貸、外資、內資並舉的方針,招商引資建園區,形成上爭下籌、內聚外引的多渠道籌資格局;用優惠的待遇引人才,在用好本地人才的同時,建立人才引進機制,以人才支撐園區優勢產業,以人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以人才推動園區經濟發展。

切實扶優扶強,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要牢固樹立全縣一盤棋和企業發展無小事的思想,大力支持市屬企業發展,切實解決企業改、擴、建項目中的具體問題和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困難,為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大力發展以汽車配件為主的機械加工業、以火電和水電並舉的能源工業、以有色金屬為主的冶金工業、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等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紡織、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形成支柱產業更強、傳統產業更大、高新技術產業更快的工業經濟新格局。

著力三大創新,努力增強工業經濟發展活力。著力機制創新,繼續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引導縣屬國有集體企業走民營之路。重點搞好18戶國有集體關停企業改革,轉換機制,盤活存量,再現生機;著力管理創新,按照“科學、從嚴、高效”的原則,挖潛革新,降低成本,強化管理,增加效益,培養一批管理先進、效益顯著的工業經濟“小巨人”;著力科技創新,堅持技改擴建與新上項目並重,每年實施一批技改擴建和新產品開發項目,每年新上一批科技先導型的工業項目,每年引進一批外來投資的工業項目,不斷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後勁。

二、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調整農業結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業是基礎,農村是重點,農民增收是關鍵。要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把“三農”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面向市場,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圍繞農民增收,抓住退耕還林的機遇,高水平實施農業產業化。以實施市政府確定的“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為重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調整種植業、改造提升林果業、大力發展畜牧業,突出發展加工業,構建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一是要培植龍頭企業。牢固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興辦和扶持一批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力強、資源支撐面大、民眾受益面廣的龍頭企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發展特色無公害農產品為重點,加快發展訂單農業,帶動更多的農民進入市場,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市場占有率。二是要壯大產業基地。集中力量建設石樑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區,著力實施以南部四鎮為重點的25萬畝退耕還林工程,重點抓好水果、蔬菜、畜禽、糧油四大主導產業,逐步建成30萬隻肥羊羔、30萬頭優質瘦肉型生豬、15萬畝優質水稻、10萬畝甘蘭型黃籽油菜、優質辣椒、反季蔬菜、優質水果、5萬畝筍竹、3萬畝中藥材等一批農業產業化基地。三是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加強以鎮村為主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創辦專業協會,大力發展中介組織,以科技和信息為重點,為農村經濟搞好全方位服務。

圍繞農民增收,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村工業化,促進農村城鎮化,加快農村小康建設步伐。以實施市人民政府確定的“百個經濟強鎮工程”為載體,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推動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在繁榮農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不斷提高農村第三產業的比重;有計畫地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小城鎮、大城市有序流動,加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

圍繞農民增收,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鞏固和擴大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加強農民負擔的經常性監管,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在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依法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實施新一輪扶貧攻堅計畫,重點抓好59個貧困村的扶貧開發,不斷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使農村困難群體由溫飽逐步邁向小康。

三、以激活消費為重點,發展壯大第三產業

抓住國家繼續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以商貿、旅遊、房地產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拓寬消費領域,最佳化消費結構,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按照流通活縣的要求,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強化組織創新和業態創新,逐步培植規模化、集團化、現代化的流通骨幹企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努力打造城北大道、中山路、龍角路三大特色商業街;抓好開發區綜合批發市場、火車站批發市場、邊貿市場和商業小城鎮建設,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市場網路、城鎮社區商業網路和小城鎮商業群。大力發展農村流通組織體系和販運大戶,促進農產品和工業產品雙向流通,活躍農村市場;著力打造特色餐飲、文化品牌,積極推進便民店、專賣店、保健、娛樂等服務業的發展,努力把綦江建設成為重慶南部邊境商貿中心。

以發展休閒、度假為產業導向,大力發展旅遊業。認真搞好景區景點的規劃設計,加大引資開發力度,鼓勵民間資本投向旅遊業。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北部旅遊環線。抓好旅遊促銷和特色旅遊產品開發,提高綦江旅遊的知名度、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把綦江建成主城區居民休閒、度假的後花園。

以滿足人民民眾消費需求為出發點,積極發展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物業管理等現代服務業,有序發展以諮詢為主的中介服務業,大力發展養老托幼、家政家教、醫療保健、就業培訓、衛生保潔等就業容量大、帶動力強、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鎮社區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在經濟和就業結構中的比重。

以改善人民民眾居住條件為目的,加快發展房地產業。整頓和規範房地產市場,開發功能齊備、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提高物業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擴大歸集面和歸集率,加大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投放力度,最佳化住房消費環境,提高人民民眾購房能力,促進房地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四、以增加投資為動力,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中央和市的大力支持,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幅度增加全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促進城鄉面貌大改觀。

加強城鎮體系建設。按照“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城鎮化進程。強化“經營城鎮”理念,充分運用市場手段盤活城鎮土地、公用設施等存量資產,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運作方式市場化的城鎮建管機制。堅持城市新建與改造並舉,外延發展與內涵提升相結合的原則,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完成縣城舊城改造,建成城北環道、孟家院公鐵立交橋、電力街二期工程、上升街道路、縣體育場、營盤山公園、5萬噸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一批市政設施,完善城市功能,擴大城市規模,形成中等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山水園林城市的雛形。加快小城鎮和農民新村建設,以渝黔、綦萬高速公路沿線的集鎮為重點,把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建設一批人口規模較大的中心鎮、示範鎮,建設一批聚散輻射能力較強的特色小集鎮,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等級規模有序、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使城鎮化水平在2002年的基礎上提高12.5個百分點。

加強交通體系建設。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加快建設工業強縣和經濟大縣的總體要求出發,以“一小時綦江”為目標,按照“鎮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要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交通建設步伐,逐步形成與高速公路配套的四通八達、流轉暢通的公路網路體系。建成渝黔、綦萬兩條高速公路;完成210國道文明樣板路創建和省道303線全面硬化改造;改造趕犁路,打通與江津的縣際路,建成縣城到中峰、橫山、丁山、扶歡、新盛5條通鎮油路;強化道路養護和管理,提高好路率和公路暢通能力。

加強通訊網路體系建設。加快電話基站建設步伐,程控交換網點增加30個,程控交換機擴容10萬門,建成覆蓋全縣的通信網路,實現村村通電話。加快綦江信息港建設,建成高速寬頻網,推進電話、有線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全縣電話普及率、電視入戶率和網際網路用戶普及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完成“電子政務工程”,加快辦公自動化進程,提高工作效率。

加強能源體系建設。全面完成農村電網和城市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積極為中峰抽水蓄能電站、趕水火電廠等項目建設提供條件和服務,在開發利用水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方面規劃實施一批大項目,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源保障體系。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建成魚欄咀水庫,續建小一型水庫3座,完成一批病險水庫整治,加快建設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灌區,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問題;繼續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氣象監測預報和村社戶道路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示範戶建設,搞好農戶改廚、改圈、改廁、改灶、改曬壩,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五、以最佳化環境為先導,做大做強開放經濟

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堅持不懈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並舉的開放戰略,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全方位發展開放型經濟。

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一是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最佳化環境的先導,衝破各種思想障礙,摒棄陳舊落後觀念,努力營造加快發展的思想環境;二是確保行政審批服務大廳高效正常運轉,努力營造一流的服務環境;三是加強政風建設,規範行政行為,嚴肅查處損害綦江發展環境的人和事,努力營造公正嚴明的執法環境;四是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人文環境。五是制定和落實縣人民政府鼓勵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努力營造“放水養魚”的政策環境;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器。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採取以利招商、以誠招商、以園招商等多種形式,健全招商引資激勵機制,營造全民招商的濃厚氛圍,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充分利用銀行金融貸款,加快激活民間資本,促進項目、資金、人才、信息向綦江聚集,把我縣招商引資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入世後外貿環境改善的有利條件,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用足用好國家和市、縣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重點出口大戶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新的出口項目和經營主體,推動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開放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做到政治上關心、政策上扶持、經營上服務、發展上鼓勵,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要把發展民營經濟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和發展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改造國有集體企業以及農產品開發。著力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技術創新機制,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民營企業成規模、上檔次、增效益。

六、以基本國策為保障,增強持續發展能力

堅定不移地貫徹計畫生育基本國策,高度重視並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研究解決新形勢下計畫生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重點搞好農村人口和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使 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堅定不移地貫徹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突出大氣污染治理和飲用水源保護兩大重點,強化城區揚塵和噪聲污染防治,推廣清潔能源,開展機動車輛尾氣整治,加快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加強工業污染防治,促使污染物達標排放,逐步關停或搬遷縣城規劃區內經技改仍達不到環保要求的嚴重污染企業,使縣城空氣品質基本達到二級標準,努力把綦江的環境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堅定不移地貫徹耕地保護基本國策,狠抓地質災害防治、國土資源珍惜利用和水土流失治理三大重點。堅持群防群治,重點搞好城鎮和農村居民集聚區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既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切實保護國土和礦產資源,又要健全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確保資源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抓好土地開發整理,完成1.6萬畝土地開發整理任務。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強綠色通道建設,加快生態農業發展,加速荒山荒地綠化,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七、以先進文化為方向,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努力鑄造富裕、民主、文明的新綦江。

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強化社會信用意識,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社區、文明家庭、文明職工和文明市民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愛家鄉、興綦江”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城鎮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體能健康素質以及文明程度。進一步搞好國防教育,積極開展“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

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和工作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政協的參政議政作用。健全完善政府民主和科學決策機制,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豐富民主內容,拓寬民主渠道,堅持事關民眾利益的重大決策讓民眾知情、理解、參與和支持。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按章程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其橋樑和紐帶作用。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對台、僑務政策。加強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縣水平。按照政事分開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妥善分流人員,減輕財政負擔;高度重視安全穩定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決依法打擊各類犯罪活動,依法懲治邪教組織和黑惡勢力,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維護社會政治穩定。

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堅持科技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引進和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科研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骨幹企業,組建一批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形成鼓勵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成全國科普示範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鞏固發展“兩基”教育成果,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2007年前建成5所市級示範學校。加強繼續教育,逐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教育投入和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中國小校布局調整,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基本完成中國小校現有D類危房改造,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積極發展文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建成文化館、圖書館、農民版畫陳列館、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和一批市級示範文化站、綜合文化站。大力弘揚以綦江農民版畫和少兒版畫為特色的地方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和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深化衛生改革,抓好預防保健、疾病控制和愛國衛生工作,強化藥品監督、醫療質量管理和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保健水平。加強農村衛生“三項”建設,積極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

八、以民眾利益為根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人民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使全縣逐步走向寬裕的小康社會。

千方百計擴大城鎮就業和再就業,降低城鎮失業率。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發揮經濟成長對增加就業崗位的基礎作用,健全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努力改善就業環境,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或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和經濟組織更多吸納就業,幫助困難民眾就業。力爭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少於當年新增下崗失業人員,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

千方百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睏難民眾生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起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基本保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蓋。積極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扶助等保障事業。積極推行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千方百計創建市級衛生城市,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圍繞把縣城建成“山水園林特色的城市”這一目標,不斷提高縣城管理水平,認真做好縣城的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作。深入開展城鎮容貌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城鎮居民衛生意識,加強城鎮幹道、主要公共場所的清掃保潔,認真落實“門前三包”和路段管理責任制,根治縣城“髒、亂、差”,提升城市形象。城鎮建設要突出建築風格,體現城鎮特色,降低容積率,提高綠化率,努力使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本屆縣人民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實現首戰必勝,具有重要意義。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要保持2002年的強勁發展勢頭。建議調控指標是:力爭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力爭突破5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5%,第二產業增長14%,第三產業增長14.8%;地方預算財政收入達到2億元,增長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7億元,增長2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億元,增長10.6%;農民人均純收入2460元,增長4.5%;職工平均工資8690元,增長7%;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化水平提升2.5個百分點,達到30%。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技術創新,進一步壯大工業經濟。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完成綦江半軸廠、長風齒輪公司等 14個重點技改項目和重點新產品開發項目。進一步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成綦江水泥廠等3戶國有企業的破產終結工作,啟動一批關停國有企業破產程式。突出抓好工業園區,完成橋河工業園區規劃設計,積極籌措資金,啟動園區征地拆遷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慶江工業園區。以機械加工、能源、冶金、農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為重點,培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力爭2003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達到10億元。 二是抓好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以實施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和“百個經濟強鎮工程”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中心,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發展10戶以上示範龍頭企業,農產品優質率比上年提高5%;新發展以綠色精品稻、甘藍型黃籽油菜為主的優質糧油15萬畝,以香桂、木瓜、金銀花、紅梅為主的藥材1萬畝,反季蔬菜和無公害蔬菜3萬畝,優質經濟林果3萬畝,優質烤菸1.5萬畝;新發展優質肉羊3萬隻、優質瘦肉型商品豬5萬頭;大力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力爭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3%,達到10億元。建成1000口農村沼氣池,改善和解決 2萬人、1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加快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動工建設魚欄咀水庫 ,整治維修病險水庫17座,治理水土流失17平方公里。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加強農民負擔管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三是抓好投資與消費,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繼續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著力抓好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國道210線文明樣板路創建、雷園路油路改造、隆盛至溫塘公路整治維修。啟動一條通鎮油路工程,開工建設綦雞旅遊公路,做好兩河口大橋建設的前期工作,認真做好趕水火電廠和中峰抽水蓄能電站審批的前期工作。狠抓縣城建設,加快北街、上升街、交通路、綦隆路、電力街等片區的舊城改造,建設人民廣場、五一二廣場,建成通惠河橋、九龍路等一批道路設施,開工建設環城路九龍至紙廠段、陵園路、五福橋至工務段、大路沖等一批道路工程,積極推進渝黔高速公路出口至九龍轉盤的新區開發。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重點抓好三江市級示範鎮、趕水、打通市級試點鎮建設。 認真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拓寬消費領域,最佳化消費結構,進一步激活住房、教育、旅遊、汽車 、電信、文體、餐飲和醫療保健八大消費熱點。啟動大同路商業步行街和社區商業服務中心建設,促進連鎖經營向中心鎮延伸,進一步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 四是抓好招商引資,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創業環境,依靠良好的信譽和優質的服務引來項目、留住客商、贏得投資,促進發展。強化項目管理,抓好2002年簽約項目跟蹤落實,建立和完善項目庫,搞好項目包裝和推介工作。健全招商引資激勵機制,發動各方力量跑項目、引項目、上項目,爭取簽約一批,開工一批,建成一批。積極組織參加重慶市“一會一節”和 各類經貿活動,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力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完成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 五是抓好財源培植,努力搞好增收節支。進一步強化財源建設。加快工業化進程,壯大主導財源;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夯實基礎性財源;加快能源開發,挖掘資源性財源;加快民營化進程,培植群體性財源;加快城鎮化進程,培育載體性財源;加快市場化進程,發展替代性財源。堅持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征管,大力清繳欠稅,堵塞稅收漏洞,確保各項稅收及時足額入庫。牢固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思想,最佳化支出結構,千方百計籌措重點項目建設資金。認真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積極推行部門綜合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抓好政府採購規範化管理,加大專項資金監管力度,不斷完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增強政府統攬經濟的能力。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組建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受政府委託履行出資人職責,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六是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要有新的進步。認真抓好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升入高中的比例。加大全國科普示範縣創建力度,引進和推廣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實施重點新產品項目7個,進一步提高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開工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廣播電視、文藝創作、新聞出版、競技體育工作要有新發展。加快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規範醫藥市場,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整頓藥品流通秩序,確保人民民眾用藥安全有效。抓好計畫生育工作,爭創全市優質服務先進縣,穩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控制人口增長。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精心制定方案,全面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關心支持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工作,進一步做好人民武裝、民族、宗教、僑務、對台、檔案、人防、地方志、審計、統計、物價、質監、外事、氣象、地震、防災救災、民政優撫等各項工作。 七是強化專項整治,維護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發展環境。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深入開展“嚴打”、“禁毒”鬥爭,嚴厲打擊嚴重暴力犯罪和各種刑事犯罪,保持人民民眾安全感,堅決取締和打擊“法輪功”邪教組織,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構建城鄉結合、打、防、控一體化的治安防範網路體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持縣長公開接待制度,做好民眾來信來訪工作。嚴格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以交通運輸、煤礦、消防、煙花爆竹生產為重點的安全監管,切實搞好地質災害治理和防範工作,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政治穩定。 各位代表,要完成上述目標任務,必須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新一屆縣人民政府要按照執政為民的要求,以新的形象、新的作風、新的精神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光榮使命。要高揚創新的旗幟,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創新實踐,從險路中找到坦路,從老路中走出新路,在實踐中尋找辦法,在創新中總結經驗,努力建設富有創新精神的政府。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嚴格執法和公共服務上來,嚴格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式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認真執行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的監督,大力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辦案,公正執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強化社會監督,完善民眾評議政府部門制度,努力建設依法行政的政府。要堅決貫徹執行黨風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使政府公務員成為廉政為民的表率、人民信賴的公僕,努力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面對新的形勢、繁重的任務和神聖的使命,我們要有一種工作第一、事業第一的拼勁;要有一種不畏艱辛、不怕挫折、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衝勁;要有一種敢於吃苦、敢抓敢管、敢擔風險的闖勁。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多了解民眾要求,多體察民眾情緒,多關心民眾疾苦,從民眾最困難的事幫起,從民眾最期盼的事做起;要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從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中擺脫出來,把心思用在幹事業上,把時間花在抓落實上,把精力放在解決具體問題上,努力建設勤政務實的政府。 各位代表,加快發展是形勢的需要、時代的強音;富民興縣是人民的期盼、政府的職責。讓我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縣第十次黨代會的目標任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一致,紮實工作,為全面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