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規劃工作報告

災後重建規劃的編制是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優先恢復重建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在恢復重建中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農村居民點的基本布局;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將恢復重建工作與新農村規劃相結合,近期恢復重建與長遠發展相結合;發動民眾,自力更生,政府扶持以基礎設施和農房安全保障為主。嚴格按照農村村莊建設規劃實施恢復重建項目,堅持以原址建設為主,異地建設為輔,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進一步做好規劃工作,省抗震救災指揮部重建規劃組提出農村居民點布局和規模,提出農村道路、供水供電、污水垃圾處理等生活設施的建設方案,提出農業生產設施重建方案。基本要求是摸清農村基礎設施受災損失的基本數據,確定村莊恢復建設的基本標準;確定鄉村居民點的基本布局;確定基本的資金盤子;明確恢復建設的基本技術和方法;明確基本政策和措施;明確基本實施步驟。規劃範圍主要是市嚴重受災縣區,具體範圍距震中300公里、烈度達到6度以上縣區。規劃期為三年。規劃期內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規劃目標和主要內容,要體現在具體項目上。

省建設廳按照規劃編制的進度要求,將災後重建規劃編制工作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期準備和初步方案制定階段,各縣市規劃工作小組赴現場開展工作,完成農村居民點選址布局等方面的初步規劃方案。完成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恢復重建方案,並與各縣市農村建設規劃方案進行銜接與整合。根據各縣市農村居民點選址布局的初步方案,提出道路、供水、供電、垃圾、污水等基礎設施配置的具體意見和投資估算。各縣市政府組織審定上報。期間必須完成基礎資料與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提出重建規劃方案。第二階段為方案調整與修改階段,各縣市規劃工作小組提交初步規劃方案。省編制組負責組織聽取各市初步規劃方案匯報,提出完善意見。各市規劃工作小組根據編制組提出的修改完善意見,組織方案調整與修改完善工作。期間必須完成分析研究與數據匯總。第三階段為成果綜合編制階段,期間必須完成上報規劃的初稿。第四階段為徵求意見、修改完善和上報階段。

農村居民點布局選址與重建規劃,按照災後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災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的原則,充分考慮本地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尊重當地農村的地域性、民族性,注重優先恢復建設農村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和公共基礎設施,遵守國家和地方有關標準。確定農村居民點的基本布局。適應災後生產力布局調整,科學引導縣(市、區)域人口合理分布。堅持以原址建設為主,異地建設為輔,明確鄉集鎮與村莊恢復重建的類型。準確匯總、分析、歸納異地安置的主要原因,提出異地安置的目標和規模,並製作縣域農村居民點分布變化比較表。按照縣(市、區)城、建制鎮、集鎮、重點中心村、基層村五個層次劃定村鎮層級。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制定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分級配置鄉集鎮、重點中心村與基層村各類設施,確定設施配置的類型和標準,配套建設的規模。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各類設施的共建、共享方案,明確重建的基礎設施項目,以及區域性供水、排污、垃圾處理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