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景區規劃及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

(廣西國營雅長林場,廣西樂業,533209)

摘要:本文概述生態旅遊的概念、特點和景區規劃的含義,以大石圍天坑群風景區為例,分析生態旅遊景區規劃的基本因素和問題,闡述生態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的途徑,提出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旨在為生態旅遊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字: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資源保護與開發可持續發展

前言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人類面臨著生存環境危機,全球興起了保護人類自己生存環境的綠色浪潮。人們在厭惡城市噪音、環境污染的同時,更趨向於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遊、學習、教育、休養寄寓於自然之中,於是,以“回歸自然”為主旨的生態旅遊應時而生。XX年,世界旅遊組織明確指出生態旅遊是旅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生態旅遊已成為21世紀世界旅遊的發展方向。

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旅遊風景區是發展生態旅遊新興的一個典型。風景區位於廣西西北部,地處雲貴東南麓,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館”,集“國際岩溶與洞穴探險科考基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於一體,經中國岩溶地質研究所朱學穩教授帶領多國科學家全面科考得出結論,認為“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觀中,具有稀少、奇特、險峻、壯麗、秀美、生態環境獨特的旅遊觀賞價值,當居於世界旅遊資源之首”。XX年10月1日,大石圍天坑群旅遊風景區正式對外推出,共有大石圍天坑、布柳河、羅妹蓮花洞、穿洞天坑、黃猄洞天坑國家森林公園、火賣生態文化村六大景區建成同時開放。經過短短几年時間的建設與開發,大石圍天坑群旅遊風景區作為廣西旅遊業“第三極”的優勢開始突顯,旅遊接待條件日趨成熟,旅客數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這主要得益於科學、合理的規劃。

1、生態旅遊景區的規劃

1.1生態旅遊的概念及特點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態旅遊”一詞。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生態旅遊概念才開始傳入中國。有學者認為,生態旅遊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和理論指導廣大公眾,認識和欣賞自然及文化遺產的旅行,保證旅遊區不受破壞和污染,使旅遊得以持續發展的旅遊活動。詳細劃分,生態旅遊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之分:

廣義概念——注意人與環境的關係,不破壞污染環境,保證游區的持續發展的一切旅遊活動,統稱為生態旅遊。

狹義概念——人們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接受環境教育,提高環境意識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有其它傳統旅遊所沒有的獨特的特點。一是品位高,旅遊者一般文化素質較高,通過觀賞自然、人文景觀,從中獲取自然與人文知識;二是計畫性強,旅遊經營者一般是經過生態環境可行性論證之後,在科學規劃指導下進行有目的的參觀旅遊,以求獲取大自然之知識、探索自然生態之奧妙;三是強調自然性,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都強調突出自然本色,參觀遊覽活動以自然生態本色為中心,所需要的旅遊設施簡單,基礎設施的投資費用很低,僅相當於傳統旅遊的1/4左右;四是重視環境保護,對環境資源進行非損耗利用,是一種無污染、無破壞、生態安全性極強的遊覽方式。

1.2景區規劃的含義

規劃是對未來事務的合理組織與安排。應該說,旅遊活動產生之初並無規劃可言。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旅遊業發展日新月異。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旅遊業發展已經從城市拓展到鄉村,旅遊需要規劃的思想開始為更多人所接受,旅遊規劃編制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開始深入發展。

旅遊景區規劃的對象從系統中的簡單要素到整個複雜系統,規劃的方法也由單一的美學形體規劃方法,逐步發展為資源導向、市場導向和產品導向相結合,形體規劃方法、經濟理論、環境方法、數學模型方法等綜合參與。不僅根據資源和市場進行調節,還充分重視生態環境和社會的回響。當前,套用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來指導旅遊景區規劃已成為一種備受矚目的方法。

1.3生態旅遊景區規劃應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遊資源

景區規劃,旅遊資源是基礎。當前,被譽為“陽光工程”的生態旅遊已成為我國旅遊產業發展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在人類價值取向、消費意識等呈現多元化趨勢、個性化消費頗受青睞的情況下,旅遊資源出現了多元化趨勢,海、陸、空無所不在。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遊業,已成為激活地方社會經濟的“催化劑”。甚至在某些時期被認為是“窮鄉僻壤”的貧困農村,如今藉助其相對良好的生態資源,通過開展“農家樂”等活動,也使其成為城裡人熱衷的度假勝地,比如樂業火賣生態文化村,旅遊資源是旅遊產品的核心,要選擇有意義的區域、有價值的自然區域、有特殊生物學、生態或人文價值的區域開展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