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局工作發展計畫

“*”時期(*-XX)是我市加快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為了順利完成這一歷史時期賦予勞動保障工作的重任,根據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勞動和社會保障 “*”規劃:

一、“*”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示範基地為主線,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穩定政策,完善制度,提高能力,強化基礎,著力改善社會弱勢群體的就業和社會保障環境,樹立“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確立擴大就業優先的目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使經濟發展與促進就業相協調。促進城鄉之間,各類用人單位之間勞動者的流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初步形成擴大就業與改善勞動關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促進社會公平,努力朝著“城鄉就業比較充分,分配格局比較合理,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管理服務規範高效”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勞動保障事業發展目標推進,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規劃的發展目標

(一)積極擴大就業。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廣開就業門路,保持就業形勢穩定,形成一個全市上下人人參與全民創業、人人勇於創業的新格局,基本實現充分就業城市。“*”期間,全市創造城鎮就業崗位10萬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萬人,累計勞務輸出17萬人,小額擔保貸款基金規模達3800萬元,發放貸款1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7%以內。

(二)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形成面向市場,管理高效,覆蓋城鄉,全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能培訓和政策扶持體系,形成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辦學格局,提高勞動者素質。基本實現全市所有企業技能崗位的操作人員全部持證上崗。籌建吉林省技師學院*分院。“*”期間,下崗失業人員培訓10萬人,新生勞動力培訓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4萬人,在職職工培訓3萬人,技能人才培養4.4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養3100人,創業培訓1.5萬人。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城鎮各類就業人員應保盡保,平等享有社會保障,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鎮醫療保障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力爭國家和省支持建立市康復中心。“*”期末,城鎮用人單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萬人,參保覆蓋面90%以上; 退休人員、中國小生和低保家庭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0萬,其他城鎮居民參保人數達到10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萬人,礦山和建築等高危企業要全部參加工傷保險,基金收繳率達到95%以上。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2萬人。

(四)加大勞動關係調整力度。勞動關係調整機制進一步完善,逐步實現勞動關係調整的法制化,使全市勞動者都能在和諧的勞動關係中工作,進一步加大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工作力度,力爭在XX年前建立勞動爭議仲裁院。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工作力度,建立規範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秩序,確保職工工資收入穩步增長。XX年前,清理全部陳欠工資,農民工工資達到零拖欠,保證全市和所有用人單位都能執行最低工資標準。

三、*規劃工作任務及政策措施

(一)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促進就業。

1、將就業再就業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更緊密銜接,形成良性互動。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統籌做好城鄉就業工作,引導和組織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

2、大力開發就業崗位。一是通過全民創業創造就業崗位,積極開展全民創業促就業系列活動,把全民創業促就業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考核內容,建立考核、督查機制,建立創業園,孵化一批小企業,帶動全民創業;二是加大開發公益性崗位力度。開發公益性崗位1萬個,重點安置特殊就業困難群體;三是認真做好勞務輸出工作。建立100個勞務輸出基地。

3、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一是加大宣傳力度。二是擴大小額擔保貸款覆蓋範圍,提高貸款額度。三是加大財政對就業工作的投入力度,納入財政預算資金安排。四是落實稅費減免扶持政策,享受稅費減免政策3萬人,稅費減免900萬元。

4、不斷完善市場就業機制。建立城鄉統一、平等競爭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覆蓋各類失業人員的失業登記制度,建立健全縣(市、區)、街鎮鄉和社區、村屯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