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閩清縣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全縣農業人口23.36萬,占全縣人口的78%,耕地面積25.7萬畝,林地面積170萬畝。近年來,閩清縣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衛星縣為目標,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不斷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成效

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積累,我縣農村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傳統落後的農村經濟成長方式正逐步向現代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村基層組織、民主政治建設正逐步邁向規範化、法制化。一是農民收入不斷提高。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841元,年均遞增6.2%。全縣每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000人以上,貧困人口中已有80%左右實現脫貧。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明顯。水產、畜牧、茶果、食用菌、林竹、蔬菜等農業六大主導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XX年的7家發展到19家,銷售收入達5億元。三是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中小企業逐步向工業集中區集聚。XX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73.3億元,年均遞增1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0.8億元,年均遞增17.9%。四是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全縣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農民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增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斷加強,民眾性精神文明活動不斷深入。“平安鄉鎮”、“平安村居”、“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全面推進,農村社會更加和諧安定。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

雖然我縣農業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好發展,但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制約因素。一是農民持續增收難。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就業門路窄,農村鞏固扶貧成果和徹底脫貧難度大,城鄉差距繼續擴大,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形成。二是鄉村經濟發展不平衡。高山、偏遠鄉村財政比較困難,農民收入低,資金投入到農村的力度和工業反哺農業的水平極為有限,與平原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三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脆弱。近年來我縣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多發,且多年來農業水利設施修復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許多水利工程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十分脆弱。四是農副產品加工水平滯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企業規模偏小,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低。五是農村發展用地緊張。我縣山多地少,發展工業大多只能“種在山上”,工業用地成本高,招商引資難度大。同時,由於歷史的原因,我縣的基本農田保護率高達89%,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小城鎮建設受到了用地的嚴重製約。六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薄弱。

三、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從當前我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來看,農業農村工作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國家惠農政策的強力支持和各級各部門的深入持續幫扶。

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閩清做為山區農業縣,目前80%以上的行政村沒有穩定的村財收入,相當部分的村是村財零收入的“空殼村”,而且大多數村民也還不富裕。建設新農村僅僅依靠村集體和村民投入是難以取得明顯的成效,需要按照國家新農村建設“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政策,加大各級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出資出力共同參與建設,才能實現較快改變農村面貌,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在資金投入使用上,要致力於為農村辦實事,循序漸進,逐年逐村的為農村辦一些實實在在可改善農村面貌的實事項目。在項目建設上要結合實際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強求地方財政以及村集體和農民的配套投入。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選擇一些發展條件較好的村進行的試點示範,作為總結推廣經驗典型,但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只辦“錦上添花”和“扶優扶強”的事,在資金投入上要適度公平,要避免在本縣本鄉農村之間形成農村環境以及貧富上的巨大反差,影響農村社會安定穩定。

二要合理調整農村發展用地。農村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都需要有一定的發展用地空間,要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科學合理規劃和及時調整土地使用性質。對我縣耕地保護區保護率達高、嚴重製約經濟發展問題,要積極向上爭取扶持政策,及時予以調整,否則發展農村經濟和建設新農村都將難有大的作為。如我縣白中鎮結合實際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提出了建設三大項目(1000畝工業集中區、XX畝蔬菜基地、3000生態農業觀光園)發展措施,把集鎮所在地規劃成工業集中區、蔬菜基地、商貿區三個區域協調發展,逐步改變目前集鎮建設和工業企業布局混亂問題。但要實施這些發展項目,都涉及到基本農田保護區調整問題。如果白中鎮基本農田保護區無法調整,盲目保護著這幾百畝位於集鎮和企業包圍中的耕地,鎮村下再大的力氣,各級政府再多的投入,也將難以有大的建設成效。